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全球百老匯─推廣閱讀 臺灣應勇於面對的真相

文:周傳久 照片提供:周傳久

  北歐推廣閱讀的成效一直是全球的標竿,為何別人做得到,臺灣還待急起直追呢?也許,我們應該有更多深沉的思考及細緻的做法!

  「由於許多人意識到閱讀能力重要,目前臺灣各級行政單位以及中小學也都秉承政府政策大力推廣閱讀。但如果只是因為秉承政策就要追求業績,想方設法以爭取績效,就是幫助下一代最好的方法了嗎?我們是否應該冷靜思考,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年輕人對閱讀沒有興趣或者無法培養閱讀的習慣?為什麼整體來看,還有很多地方推動得非常辛苦?根據幾次與北歐關心教育與閱讀的朋友接觸經驗,可以從北歐推廣閱讀的歷程提供臺灣一些參考。

芬蘭經驗/給學生更多時間

在北歐各國的圖書館,家長陪著孩子一起找書解釋書的現象極為普遍。  以芬蘭為例,芬蘭學生的閱讀能力已經多次在國際測驗領先各國。一位芬蘭人何先生表示,芬蘭中小學生下午3點左右都放學了,學生有很多時間可以到公立圖書館大量閱讀享受閱讀。學生上課以外頭腦還有很多清閒的時間可以思考選擇。他觀察臺灣的補習班/安親班很久了,十分好奇的問我,如果孩子放學去這些地方占據多數時間,恐怕已經是過度閱讀了而不是閱讀不夠還要接受推廣。如果臺灣老師也明白這是狹義的閱讀,那就得放給學生更多的時間。

  至於校內的閱讀活動,臺灣常要花錢預備獎品,更極端的是認為有經費才能推廣。但是在芬蘭,很多方法不一定要花什麼錢,可是老師把握一些原則全心投入很重要。例如讀報活動。一年有一週讀報活動,老師要學生選擇想讀的報紙內容,甚至還比較不同報紙的政治立場。然後有模擬記者的寫作活動,自選觀察主題報導。這樣銜接先前的讀報經驗而擴張學習效果,老師並告知之後會將寫作成品公布於全校。所以學生開始讀的時候就有心理準備也會更有計畫而認真。何太太說這其中的壓力也有鼓勵。這樣推廣閱讀的結果是大家都比較認真有收穫又能分享所有同學,使學習效果更大。

丹麥經驗/引導學生寫書評

  當世界上許多國家出版事業都在憂心市場萎縮時,也在觀察閱讀的丹麥人布赫覺得,丹麥人讀書買書好像沒有減少的跡象。丹麥孩子很喜歡閱讀。因為小六之前沒有那麼多考試,而且老師指定學生寫閱讀書評以後,對學生寫的內容抱有很大的興趣來詢問導引學生,讓學生知道老師對他的想法好有興趣,所以學生願意表達願意繼續閱讀。所以閱讀不是痛苦的經驗,而是得到關懷與成長,同時增加探索世界的經驗。

  另外就是閱讀動機的價值觀。布赫認為閱讀是樂趣是增進知識更是提昇助人能力之本。他在臺灣看到有的學校以「金博士」為推廣閱讀計畫之名,之後又有「銀博士」,私下問我,是不是大家都想把小孩變成招財貓。此外,布赫這次來臺,有位小學校長一直問布赫怎樣「push」學生閱讀,布赫一直解釋不是「push」。布赫對本地校長老是用「push」印象深刻。

挪威經驗/家長協同刺激小孩思考

  住在挪威的漢娜也是5個孩子的家長。幾次來臺灣帶著孩子,只要孩子拿起書來閱讀一有疑問,她一定放下手邊的事轉過頭來專心的看著孩子,耐心的聽並解說疑問。因為很多書籍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和眼光看到的問題不見得和大人一樣。只有專注傾聽才能給予適當的回應。

  漢娜表示,挪威小學小二以後有閱讀給家長聽以及問題討論的作業。這種作業增進親子感情讓孩子閱讀學習有步步導引,不但念得對不對可以鑑別,也能思考討論。最終不但能讀能想也能清楚表達自己。所以家長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家長只是把孩子往學校送,卻無法或不願配合這種閱讀計畫,自然影響孩子的閱讀成長。

閱讀的推廣應建築在愉快的基礎之上。(潘芸薇攝)  以上3位北歐朋友的看法讓我們想到,推廣閱讀非常重要,但是有些要件值得注意:一是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二是對孩子的任何回應都表示興趣並展現想要幫助的熱情。三是鼓勵閱讀的價值觀可以更寬廣而非只是名與利,讓關懷別人成為吸收新知的動力。四是家長要覺醒不是把希望寄託於學校,更不是花錢買書就可以化解對孩子不閱讀的焦慮,而是有書籍更要有陪伴和友善的互動,既不是逼迫閱讀也不是放任不管。五是設計有鼓勵也有一點壓力追求成長的活動,帶動統整閱讀和寫作及口語表達。

  晚近有人以「不願面對的真相」形容環保問題。某種程度來說,上述這些臺灣現象則是推廣閱讀需要面對的真相。不然,有的學生提昇,卻不一定真的樂在其中,到了出社會還是沒有終身學習的習慣。甚至有的在學生時期就已經因為推廣卻無柔性多樣鼓勵而更反感,提早離開書本。臺灣隨著資訊發達,有更多人探討北歐幾個國家國民素質和求知能力。但除了關切結果排行榜,想要快快和別人能力一樣之外,上述這些細緻的部份似乎也很值得觀察。畢竟閱讀的基礎是一步步來,而且是建立在愉快的經驗上。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