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中國大陸書評發展的特色

文:林俊平(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研究生)

一、前言

  書評的發展在海峽兩岸分治的情況之下,產生了不同的發展。出版事業在大陸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部分,擔負著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使命。大陸出版業每年出版新書有數十萬種,為了使圖書發揮最大的作用,並針對不同讀者對圖書的不同需求,書評便成為當局向讀者推薦圖書的重要形式之一。然而,大陸方面書評的發展幾乎完全仰賴於官方的政策,他們將書評當作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指標,是提高國民文化水準的一項利器,因此從中央單位發布行政命令或法規來加以宣傳,要求下屬單位依規定執行,進而調整或修正出版業的偏差行為,以下分別來討論中國大陸書評發展的特色。

二、中央發布命令

  中共圖書出版業對「書評」的重視,可說是與官方的態度有極密切的關係。書評歷經了五○年代的振興,六○至七○年代的停滯,八○年代的加速發展等三個階段,其中的高潮迭起,興衰起落,可說是受到新聞、出版、學術、圖書館等單位的決策影響。從以下中共的官方紀錄就可以顯示這種現象:

  1. 一九五一年三月《關於全國報紙期刊應建立書報評論工作指示》
    新聞總署、出版總署發出《關於全國報紙期刊應建立書報評論工作指示》,內容要求如下:
    (1)要求全國報紙、期刊增設專欄或專刊,刊登書評和消息。
    (2)對書報評論文字,提出「應當力求認真負責,恰如其分,既不模稜兩可、敷衍了事,或者吹噓恭維,也不粗暴魯莽、誇大缺點和錯誤。」
    (3)要求負責書報評論的編輯應當與著者、編輯者、出版者和新聞出版行政機關,廣泛的建立聯繫,並應負責督促被評者在同一報刊上迅速發表關於批評的認真答覆,使正確的批評得到實際的效果,不正確的批評得到應有的辯論,從而使讀者得到應有的指導,野史出版工作得到應有的監督。
  2. 一九五四年四月《各出版社均應注意宣傳和介紹所出版的好書》
    出版總署發出《各出版社均應注意宣傳和介紹所出版的好書》的指示,其中規定「今後凡出版一本品質優良的新書,特別是那種讀者層廣泛的質量好的新書,都應約請一個至幾個書評者撰寫評論文字,投寄適當的報紙、雜誌發表…總之,決不能使好書淹沒無聞。」該指示發布後,在出版社的編輯工作條例中,就專闢了一條明確規定「圖書宣傳工作人員和編輯人員要寫圖書評介文字」。
  3. 一九五四年七月《關於加強報紙雜誌上的圖書評論指示》
    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局《關於加強報紙雜誌上的圖書評論指示》規定,中央和省市的報紙及部分的機關雜誌應建立圖書評論工作,積極地組織科學機關、高等學校教研室、文藝團體及其他機關中的作者參加寫作,盡可能使圖書評論欄成為報紙雜誌的經常內容。
    實際上此時期的書評並不是真正對書做出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而是有很大程度被扭曲成政治上的工具。
  4. 一九八三年六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其中指出「加強圖書評論工作是貫徹出版方針、提高圖書質量的重要方式」、「對適合人民需要的好書,要鼓勵和表揚;對質量低劣有害的圖書,要嚴肅批評。在全國要辦好幾種以不同讀者為對象的圖書評論雜誌,其他報刊也在重視這項工作」。
  5. 一九八五年六月第一次「全國圖書評論工作會議」
    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局在山東濟南召開第一次「全國圖書評論工作會議」,會中強調搞好書評對推動出版事業的發展和指導讀書活動,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作用。之後各大學開設「書評學」,《中國圖書論壇》創刊,各大報刊開闢書評專欄,成立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設立中國圖書獎,書評的理論研究及實踐在此得到開展。

三、強調導向作用

  書評除了具有推薦、宣傳好書的功能之外,大陸方面對書評所賦予的任務,使書評的導象意味更加濃厚。何謂「導向」?「導向」的意思是指書評通過對圖書的正確分析和判斷,引導圖書出版發行和利用的走向,為讀者提供識別圖書質量的標準,營造健康向上的輿論氛圍。書評導向擔負著溝通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的責任,憑藉人類精神生活的軌跡履痕,巧妙地設計精神文明建設的價值結構,以審美批評的力量和價值為精神文明實踐導航(註1)。而書評導引的方向包括:

  1. 引導讀者:
    書評可以幫助讀者選擇圖書閱讀,將圖書的內容、傾向、可利用的價值做出正確的評價及定位,啟發讀者對該書的深層認識,在此同時也能啟迪讀者思想、提高讀者的文化水準。評價好書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讀者來閱讀好書,無形中擴大了圖書和出版社的社會影響力。
  2. 端正出版方向:
    出版社在規劃和確定出版工作的過程中,可能在實施時發生目標偏差的情形,如果不能即時糾正,偏差的情形將愈來愈嚴重,因此書評成了糾正偏差、匡正出版方向、端正社會風氣的良方。
  3. 注重出版品質:
    書評可以促使出版社對編輯、裝幀、印刷、發行等各個出版環節均加以注意,確保出版品的質量均佳。

四、書評隊伍

  「書評隊伍」這一名詞對我們是較為陌生的,什麼叫「書評隊伍」?它的意思是指撰寫書評的群體,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類:

  1. 由讀者組成的書評群體
    此類書評作者所評寫的圖書種類較為廣泛,書評的形式也較不受拘束,內容上多為有感而發,不具權威性。以下略舉數例:
    (1)例如一九五一年四月二十二日《人民日報》第六版即有一篇〈大家來做書評工作—介紹瀋陽日報組織工廠書評組的經驗〉的文章,該篇文章披露《瀋陽日報》在過去發表的書評被讀者認為「沒啥作用」,對讀者的閱讀行為或習慣影響不大,於是他們便採取了「把讀者組織起來成立書評組」的辦法,以便「通過書評組,把書籍帶到群眾中去,讀給群眾聽,再把群眾意見收集上來」。《瀋陽日報》也發現,組織群眾來做書評工作是可行的,而且對於一般大眾通俗的作品效果更佳。
    (2)《人民日報》一九七四年七月八日第三版〈在鬥爭中成長的工人文藝評論隊伍—上海市盧灣區圖書館組織工人業餘書評活動的調查〉、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一日第四版〈用無產階級思想佔領工廠業餘文化陣地—撫順石油三廠積極辦好職供圖書館,開展圖書評論等活動〉,不過此類組織成立的目的,意在透過書評活動,使一般群眾學會用唯物辨證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歷史與現狀。
    (3)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二日由語文報社、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國家新聞出版署圖書司等單位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生讀書評書活動」中,即鼓勵學生撰寫書評,於會中表揚優秀「千字書評」一百篇。
  2. 由專家學者組成的書評群體
    此類書評多為正式性的書評,有強烈的學術性,篇幅與深度都與一般大眾化的文章明顯不同。
  3. 由「準」職業書評人員組成的書評群體
    而所謂的「準」職業書評人員是由報刊、雜誌及出版社的編輯人員,和書店職員、圖書館工作人員所組成(註2)。因為大陸到目前為止與我們相同,都缺乏專職的書評人,而這些人基於工作的需要,形成了較強的書評意識,雖然已有不少作品,但純為副業性質。

五、書評媒體

  大陸目前刊載書評的媒體可以分成報紙和期刊二大類,其中又可區分成專業和非專業的報紙和期刊,例如專業的《書訊報》(現在更名為《中國圖書商報》)、《中國圖書評論》,以及非專業的《文匯報》、《世界圖書》等。

  專業性的圖書書評報紙,如《中華讀書報》、《中國圖書商報》等,發行量不若一般報紙,而且絕大多數的讀者為出版業相關人員。尤其是《中國圖書商報》自一九九九年一月五日起每週刊出一次《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評介範圍不限定於嚴肅書籍,一般通俗性書籍亦廣泛包括在內。

  非專業的書評報紙如《文匯報》的《讀書周報》,其閱讀率則比一般專業書評報紙來得高。總的來說,非專業圖書報紙上的書評,隨著報紙的大量發行而接近讀者,不過被讀者閱讀的機會卻似乎不高,主要的原因是書評的位置並非置於版面顯著重要的位置。

  專業性的期刊如《中國圖書評論》、《博覽群書》、《讀書》和《世界圖書》等,其讀者層更是集中在文化層次較高的專家學者等知識分子,而工人、農民、大專學生的讀者在比例上是極小的。

六、重視書評編輯

  臺灣各報刊的書評專欄,並未設置有書評編輯一職,而是由其他編輯兼任。在大陸方面則非常重視書評編輯。就他們的觀點,書評編輯是書評活動的具體管理者和執行人,是開展書評活動的積極力量,除了要加強其專職化之外,還要加速其學者化,建立其權威性。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秘書長、中國題書評論雜誌編輯部主任、遼寧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王大路即指出,書評事業的發展需要適時地推出一批各有所長的書評人才,可以微觀地評一本書、品一段文字,也可以綜觀地評一類書,還可以從宏觀的角度,評論整個出版走向和出版環境。因非出版界的人士很難做到從微觀、綜觀、宏觀的角度評書,而編輯因身處出版圈內,故其所佔的優勢至少有三種(註3):

  1. 從學科意識出發
    對所閱讀和編輯的學科專業圖書做總體觀察,橫向比較、縱向分析,以其視野的開闊,做出權威的專業評論。
  2. 從出版家的角度
    以整個圖書出版工作為評論對象,偏重於對出版潮流、閱讀走向、出書趨勢、銷售狀況、經營策略等做出分析、預測和評價。
  3. 理論分析驗證
    在廣泛的社會交往中,緊密聯繫書評活動的每個環節,並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及感想,再以理論基礎做驗證分析。

  從王大路以上三點的論述可以發現,這是對編輯在處理書評時,鼓吹可以在本身的「主體意識」上多加發揮,甚至對評論對象進行「再造」和「超越」,從而拓寬了評論對象的思維空間、學術視野和寫作技巧,促進整個圖書出版,甚至是社會文化的發展。關於以上的觀點,與臺灣的書評發展,有著極為明顯的差異。

七、書評理論與研討會

  大陸方面有一個深刻的體認,他們發現要提升書評的地位及影響力,絕對不能忽視書評理論的研究。因此中共中央宣傳部於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二日即在北京召開圖書評論工作座談會;一九九○年六月由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在昆明召開全國首屆書評理論研討會,就書評的歷史和現狀、書評理論的開拓與深化、書評的隊伍、書評的職能與寫作、書評的發展方向和港臺及國外的書評動態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與經驗交流;一九九四年七月,江西教育出版社也與《江西日報》《讀書》版合作,在南昌舉辦書評研討會,在會中探討有關書評的職能任務、書評工作發展態勢、報刊宣傳如何與書評活動結合等問題進行研討。

  在書評理論研究的同時,也相繼有數本關於書評理論的專書出版,例如一九九三年徐柏容《書評學》、一九九四年孟昭晉《書評概論》和徐昭勛《書評學概論》問世,而後二本更列入中共高等學校文科教材。

  書評理論就大陸出版從業人員的思考,對圖書業者及讀者都具有肯定的導向作用,不過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楊濤也認為,要積極推動書評的地位,單從書評本身去尋找出路還是不夠的,也需要外部環境的配合,唯有社會經濟繁榮、政治穩定,人民生活物質條件滿足,才有能力和精力去購買閱讀圖書,促進對圖書及書評有強大的需要,而從根本避免書評的發展需依賴行政的管理(註4)。

八、結論

  書評可以幫助讀者了解某部圖書的價值,指導讀者如何選擇圖書;書評可以指出作者的成敗得失及經驗教訓,藉以推動學術研究工作或促進作者學術水平的提升;書評可以擴大圖書的影響力及發行量,提高出版社的經濟效益;書評可以培養讀者的欣賞能力,提高欣賞水平,強化讀書的作用(註5)。以上所述,似乎對書評的功用,多持肯定的態度,而大陸官方也對書評的發展多加提攜保護,甚至以行政命令要求各期刊報紙開闢書評欄或專刊,然而書評在社會主義的制度下,其功用是否還有另一層意義?

  中共中央第七個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五年計劃」,曾提出要進一步發展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學藝術等各項文化事業和體育事業的指示,並強調各項文化事業的發展都要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方向,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為了堅持正確的出版方向,注重出版物的社會效果,就應高度重視書評和閱讀,而「評」和「讀」是出版工作的延續,是檢查出版發行工作質量的試金石(註6)。除此之外,大陸視出版事業為「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之一,為了保證這一根本方針的貫徹執行,認為除了要靠共產黨的領導、出版工作者共同努力之外,同時也要靠書評工作。

  根據《中國圖書商報》於一九九九年刊出的〈一九九八全國成人讀書調查報告〉研究指出(註7),大陸讀者有50.9%的讀者購書時會受到書評的影響,僅次於圖書正文前簡介的61.5%。受書評因素影響的讀者尚高於作者知名度(46.6%)、新書推薦(38.6%)、熟人推薦(32.9%)、打折(30.4%)、廣播電視評價(18.8%)、圖書排行榜(18.4%)、新聞媒體炒作(9.8%)、書名吸引人(9.1%)、封面設計(7.9%)、大家都看過(7.3%)、廣告(7.2%)、書封面上的廣告語(3.5%)、店員推薦(2.2%)等其他因素。可見書評在大陸的推展上,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力。由此可以發現,雖然在社會主義的制度之下,書評本身的功能被賦予其他多層政治上的意義及考量。不過基本上,大陸書評發展在數十年官方的推動帶領之下,的確有了一番傲人的成績,其優缺點都有值得我們參考之處。

註釋

  1. 高景軒,〈為精神生活樹立座標〉,《國際關係學院學報》,一九九八年一月,頁五六。
  2. 馬曉聲,〈綜論書評〉,《津圖學刊》,一九九五年二月,頁三一。
  3. 王大路,〈書評的優勢在編輯自身〉,《遼寧日報》,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三日,七版。
  4. 楊濤,〈發展我國書評事業〉,《編輯學刊》,一九九三年一月,頁二八。
  5. 郭愛民、王振沽,〈書若無評,傳之不遠—兼談撰寫書評書圖書期刊編輯的一項基本功〉,《哈爾濱師專學報》,一九九三年三月,頁八六。
  6. 徐昭勛,《書評學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頁一二。
  7. 《中國圖書商報》一九九九年四月三十日一三版。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