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醫從文的作家侯文詠,這10年來連續出版三部長篇小說。從探討醫界的《白色巨塔》、教育界的《危險心靈》到了今年9月出版的《靈魂擁抱》,侯文詠將焦點鎖定在「名氣」這個議題上,文中穿插性騷擾、跟蹤、媒體虛偽的社會現況,題材貼近生活現實,再度激起讀者熱烈共鳴,甫出版2周迅速蟬聯金石堂書店排行榜冠軍。
作家這條路
放棄高名望、高收入的醫師身分,展開不確定性高的作家生涯,侯文詠喜歡這十年單純創作的生涯,他說「我很快樂,也珍惜這十年光陰」。他坦言離開醫界的時候,心中確實擔心不已,不斷反問「現在有沒有比以前做得更好?」他督促提醒自己,畢竟以前的他是曾經站在領先位置上,選擇作家這條路之後,他還能夠繼續成功嗎?
直到過了3、4年之後,母親生病的經歷改變了他,讓他決定放棄曾經放不下的東西。那是母親急病送醫的深夜,三更半夜地,醫院人力不足,身為醫師的他也和一般家屬到處拜託醫院幫幫忙,當他意識到自己正用著病人家屬的態度來看待處理時,這樣的舉動讓他理解到「我不再一樣了」,「現在的我是作家,不再是醫師」,有了這樣的體悟後,他選擇不再擔憂過往放不下的一切,要讓自己專心當一名作家。
「每個人都在給自己尋找安身立命的意義,我很幸運直到現在我都可以給自己一個安心的說法」,侯文詠說。他珍惜上蒼給的這份幸運,這幾年來自己想做的事情幾乎都能夠順利達成,且可以說服自己繼續做下去。
讓自己在安靜狀態 刻意不受名聲干擾
寫作是孤獨的過程。十年來,他將自己擺放在「很安靜的狀態中」,刻意不受名聲干擾,也刻意與金錢保持距離,侯文詠說「名氣對我而言,它只是幫助我去做一些事情更方便而已」。
人生的快樂來自於不用金錢的事情,這是侯文詠想要的。他認為,作者應該和社會保持近又不太近的距離。尤其寫長篇小說,若沒有維持某種程度的閉關生活,是寫不出來的。在撰寫《靈魂擁抱》這本小說,侯文詠過了很安靜的一年,這一年他感覺非常好,生活步調是緩慢而有品質。有趣的是,這本故事情節步調卻走得很快,內容十分驚悚。
「我盡力而為,我不是super star。」侯文詠自嘲人生是無聊的,這十年來他也沒有比以前更紅,但他滿意至少做到了想做到的事情,此刻的心境是「一本書終於寫完了,只想趕快把宣傳告一段落,然後緊接著寫下一本書。」他希望幸運能夠持久一點,讓他再多寫幾本書。
從白色巨塔到靈魂擁抱
《白色巨塔》探討醫界權力鬥爭,《危險心靈》探討教育改革,連續兩部作品均引起反彈和支持肯定的兩極化反應,《靈魂擁抱》這部作品中,有一部分的重點是在探討媒體虛偽亂象,是否將激起媒體的自衛反彈呢?
侯文詠說他並不擔心這個問題,出版至今尚無媒體界的聲音傳出。而且書出版之後,他拿給幾位媒體主播看,主播們閱讀完之後,均認為他們確實需要反省檢討。中視主播沈春華更說她最欣賞的角色是狗仔小賈,小賈雖然是真的八卦記者,但他寧願拒絕金錢而不願意扭曲新聞事實,小賈反而是劇中最有骨氣且最誠實的記者,才是真正的新聞人。
反而是《白色巨塔》出版時,十幾年前的台大醫院高層對這本書很感冒,對外表明要對侯文詠保留法律追訴權。侯文詠說,「這是很奇怪的事情,怎麼可能去對一本小說保留法律追訴權呢」,台大高層當時做了很多動作,還包括停止他在台大的兼任教職。
後來醫界經歷SARS、邱小妹妹事件後,整個台灣醫界掀起了改革檢討聲浪,之後台大改朝換代,上來的新管理高層在出版《白色巨塔》時,當年還僅是副教授或新任教授,侯文詠透露當時就有人告訴他檯面上他們不方便多言,但檯面下他們很高興他寫出了實情,而今侯文詠的作品是一、二年級醫學生醫療倫理必讀的指定教科書。
歷史有它的時間,侯文詠很釋懷。他相信今天所寫的題材只要是真的,不管經歷多久的時間,歷史將會告訴你什麼才是真的。有的作者要等到死亡十至二十年之後才獲得證實,但他很幸運,《白色巨塔》出版後幾年,他所言的均被證實了。
幽默的侯文詠不禁笑稱「這時間似乎也來得太早了點」,反而指出他所寫的東西還不夠具前瞻性。對於《白色巨塔》所引起的多方激盪,這種情形在台灣是很少見的,能夠引起這樣的效應,侯文詠認為非常了不起,這是他在乎且引以為傲的,至少他獲得了這一點點的收穫。
名氣,既真實又虛幻
新作《靈魂擁抱》處理的主軸是「名氣」,關乎著侯文詠經歷過的一次真實事件。有一次有人透過出版社拿了一篇在網路流傳很受歡迎的文章,希望侯文詠能夠授權讓對方收錄在書中。侯文詠一看這篇署名自己名字的文章,根本非出自他手,於是好奇地在Google打上「侯文詠」三個字,跑出來幾十萬筆,結果發現有些文章根本不是他寫的,而且大部分是勵志小品,這些文章被到處轉寄。
侯文詠心想好有趣啊,原來他的名字可以拿來如此使用!他好奇是誰會做這種事呢?其目的為何?對方的想像是什麼?為什麼是選他而不是其他作家?這種以前想都沒想過的事,就這樣在這個網路時代發生了。這是觸發開始寫《靈魂擁抱》的第一個遠因。
名氣帶來了崇拜,也難免產生一些粉絲瘋狂的舉動。侯文詠也曾經被粉絲「追蹤」近一年半,對方曾經幾次試圖闖入私人聚會或校友會之類的活動;而幾年前主持廣播時,也曾有一位讀者連續寫了一年多的信,信中詳細描述兩人一起生活的細節,儘管那些生活並不存在,可是那些幻想中的細節寫得栩栩如生。
有些人可能是因為作者的書或名氣,希望能和作者有更親密的接觸和了解。可是一個人一生能夠擁有或是和別人分享的親密接觸,畢竟是很有限的,這讓侯文詠思索,人其實可以靠著一個名字或這名字所被賦予的意義,而產生被喜歡或不被喜歡的強烈愛恨。那麼,這究竟是真不真實或實不實在呢?
從二十幾歲即小有名氣,長久以來,「名氣」這件事讓侯文詠感到十分有趣。他認為名氣既真實又虛幻;所謂真實,是因為名氣確實會影響到職業、工作、銷售、人際,甚至是生活;而虛幻,是當名氣與這個人的真實面完全無法連結,呈現相反面的時候。
侯文詠詢問過同樣容易受名氣影響的知名作家或大明星,他們是否有被騷擾的經驗?得到的結果是滿多的,甚至一般民眾都反應在年輕時或多或少都有過被跟蹤、被追求的經驗。侯文詠訪問過的十人中就約有七人有被跟蹤的經驗,光是從報紙就可以察覺這種狀況竟然如此普遍。侯文詠說,「我們的社會每天有報導,卻從來沒有人去探討。去年性騷擾法雖然通過,但是台灣目前還沒有跟蹤法,所以真正遇到像書中這麼瘋狂的追求者,被跟蹤的人擁有的保障並不多。」
為了寫作 大量閱讀
這些種種累積起來,成為侯文詠開始撰寫《靈魂擁抱》的背景。
這本書出版後沒多久,香港報紙頭條報導有三位女主播被手機簡訊騷擾,那些粉絲的瘋狂舉動正好與《靈魂擁抱》的內容不謀而合。美國在八○年代約翰藍儂被歌迷馬克大衛槍殺,馬克大衛說只有這樣做,他的名字就不會和約翰藍儂分開了,而他成功做到了。隔幾年,約翰辛克利為了追求茱蒂佛斯特,暗殺雷根總統,他的原有計畫是挾持雷根要求派遣軍機將之載往飛機場,然後等著茱蒂佛斯特來迎接他。
侯文詠憂心,這類事件在台灣可能有慢慢升高的趨勢。今年開始,他每天閱讀蘋果日報和壹週刊,開始翻閱以前不看的社會版新聞,他成了閱報狂,研究著殺人、情愛糾紛的新聞,《靈魂擁抱》書中所寫的事件是台灣可能還沒準備好要發生的事件,包括性騷擾法、跟蹤法。
侯文詠表示,美、日都已經有了跟蹤法。在台灣很多人有被跟蹤的經驗,但是,只要對方不碰到你,你也沒有辦法,而他的小說將這些問題先寫出來,倘若真的有這類事件發生時,屆時民眾不會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些都不是我憑空想像出來的」,侯文詠做了很多的功課,研讀很多的精神醫學、法律、謀殺案件等資料。一位馬來西亞讀者來信說,侯文詠怎麼寫得和其本人經驗幾乎一模一樣,連簡訊內容都雷同,侯文詠說「我寫的,其實都是基本類型。」
他發現「被跟蹤」這個事情,在台灣是不被公開提出的。這麼多人都有被跟蹤的經驗,但是也要這麼去問:「跟蹤」是好?還是壞呢?侯文詠認為難以界定出答案來,因為他當年追求老婆也是靠跟蹤而來的,他發簡訊又打電話,還從台北追到屏東去,這些作為不就是與跟蹤一模一樣,只是他追到了老婆,讓「跟蹤」變成了美事。
勵志作品與通俗文學
對於自己的作品是如何被外界定義成勵志作品還是通俗文學,侯文詠不太介意這些事情。他自信其作品來自於原創,而在創作中,作者並不是最重要的,作者只是事件的發動者。對侯文詠來說,在乎的是他的東西點火出去後,有沒有得到效益,那才是他想要的實踐過程。
侯文詠在乎讀者看了之後的反應,是否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意義,因而有了再創造。曾經有一位國中老師因為讀了他的作品,親自去說服校長把學校圖書館打開來,開放給學生一周有兩小時自由進入圖書館閱讀的時間,而且不要去限制是否要寫讀書報告,也不限制閱讀哪種書籍,漫畫也可以,結果造成學生瘋狂,喜歡起閱讀。
那位校長很驚訝得發現,為何國中生也會對某一位作者喜好到這種程度。侯文詠心想,那是因為學生讀得很開心,於是當他有了新作出版時,學生們就會互傳簡訊,通知同學書買到了嗎,然後主動與老師討論這本書。
從這樣溫馨感人的故事,侯文詠看到的不是有人在讀他的書,而是這位老師所再創造出來的價值,讓他覺得很了不起。一名老師能夠改變學校七、八百位的學生,在他們年輕的記憶中留下「我們曾經與老師迫不及待地想要共同討論一本書」的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