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為在地說故事 為城市寫歷史

文:張名榕 攝影╱莊震烽 照片提供:臺中市立圖書館中區分館

隨著時代轉變,公共圖書館扮演的角色愈趨多元,以臺中市立圖書館中區分館為例,它不僅是提供知識的場域,也透過一系列講座、展覽與走讀發揚舊城特色、連結社區情感、振興在地產業,成為推動地方和諧共榮的催化劑。

 

  中區,是全臺中市面積最小的行政區,卻是這座繁華都市的發源地,日治時期規劃的棋盤狀道路,延伸出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以臺中火車站為起點發展成人口密集的商業區,全盛時期百業興盛,車水馬龍的熱鬧場景是老臺中人的共同記憶。


  在逢甲商圈與七期陸續興起後,商業重心轉移,中區逐漸成為人們口中沒落的「舊城區」,儘管如此,仍有許多歷史悠久的百年老店與保有職人精神的師傅、工匠堅守在此,在臺中市立圖書館中區分館(以下簡稱中區分館)主任陳秀真眼中,這些人文故事都是值得探索的精彩篇章。

中區分館以林權助攝影常設展,結合駐館說書人形式,將珍貴記憶錄製為影片保存。 陳秀真積極「走出去」,結合在地資源,與周邊店家結盟辦活動,吸引讀者注意力。

 

深入鄰里辦走讀 提高讀者到館率

  1991年落成的中區分館位於臺中市中區區公所7樓,擁有88,000多冊藏書,由於鄰近有「婚紗街」稱號的三民路,加上周邊攝影器材行眾多,因而選定「攝影」為館藏特色,共收藏1,000多冊攝影相關書籍,並以攝影紀錄在地故事及文史地景,更與臺中第一間照相行「林寫真館」的後代合作,獨家典藏攝影大師林權助作品62幅,以常設展方式輪流於圖書館內展出,讓民眾一睹五〇年代老臺中的繁華風采及常民生活的樣貌。地理位置與館藏特色密不可分,在中區有小東南亞稱號的「東協廣場」,是新住民與外籍移工的聚集場所,為服務與日俱增的外籍讀者,中區分館收藏上千冊外文童書,包括越南、印尼、泰國、柬埔寨、緬甸等東南亞書籍,還是臺中市最早將「新住民說故事」列為常態活動的分館,致力推廣新住民母語,讓學齡前孩童學說多國語言,增進彼此更多了解。位於大樓內的地理位置,使得中區分館推廣閱讀格外辛苦,陳秀真積極「走出去」結合在地資源,吸引讀者注意力,她與周邊店家結盟辦活動,以閱讀點數兌換咖啡或小禮物,也舉辦舊城走讀,帶讀者深入販售傳統零食、餅乾和伴手禮起家的「興中糖果街」、以及緊鄰東協廣場的「青草街」與成功路老商家等,並設計以「女力」為主題的臺語走讀,將公共資源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探訪不為人知的在地故事。

駐館說書人搭配巡迴展為市民推薦好書,鼓勵民眾多看多聽愛上閱讀。 舊城趣覽成果展結合校園SDGs教學,引導學童閱讀家鄉故事及推廣閱讀。
 

校園巡迴展協力推廣 盼閱讀與產業共好

  疫情期間,為服務無法到館的讀者,陳秀真籌辦「駐館說書人」活動,邀請作家、文史工作者、在地店家等特色人物受訪,並錄成影片於館內及Youtube播放,受訪者暢談自己的人生故事,並為讀者選讀一本書,包括傳承四代的漢強百草店、百年老字號糕餅店異香齋、懷舊風的瑞成糖菓玩具行等都收錄在影片中,陳秀真也會根據不同主題設計展覽與走讀,帶給讀者豐富的在地文化饗宴。


  真人圖書館「駐館說書人」大受好評,中區分館更在2024年爭取到教育部「補助公共圖書館在地資料徵集計畫案」,以「常民生活及文史地景」為主題精選25部影片,分別至鄰近中區分館的光復國小、臺中科技大學與北屯區文心國小舉辦成果巡迴展,光復國小老師結合訪談影片設計有獎徵答學習單,獲得學生熱烈迴響,許多同學都要求父母帶他們到青草店、水果行、糕餅店消費,以實際行動支持店家,拉近社區情感,也讓人群與文化交流變得更緊密。
 

  此外,中區分館還設計「跟著圖書館去旅行」摺頁地圖及書冊,讓讀者按圖索驥暢遊3條走讀路線,輕鬆點閱地圖附駐館說書人QR Code,深入了解舊城老商家迷人的魅力及職人精神。陳秀真期盼圖書館在推廣閱讀之餘,也能為店家帶來商機,彼此共榮共好,為中區再創繁華榮景。


「跟著圖書館去旅行」搭配走讀及駐館說書人訪談影片,集結成書與摺頁地圖,積極推廣城市閱讀。 引領民眾跟著一本書去旅行,走訪歷史場景與老商家,重現歷史軌跡。

 

「教育部113年補助公共圖書館在地資料徵集計畫案—穿越清末至千禧以前臺中舊城趣覽」
從常民生活到歷史關照: 臺中中區老商家及文史地景走讀

展覽期間:即日起至2025年2月
展覽地點:臺中市立圖書館中區分館 藝文廊道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