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講求造勢宣傳與流通的時代,好書難免遭到埋沒。這一來,暢銷書未必是好書,好書未必暢銷。每位讀者都希望自己買到的是好書,但如果一窩蜂跟著大家去買某一本暢銷書,日子一久,可能會發現這本書內容十分貧乏,於是開始後悔。每個人開始買書時,難免要繳點學費,但要是花點心思,就可以辨別書籍的優缺點。
就實體書店而言,讀者喜歡逛大型連鎖書店,而且通常會注意到平擺的新書和折扣書。書籍也是商品,一旦在書市流通,難免會陷入「在商言商」的邏輯之中。台灣一年出書量接近四萬種,書店不可能把每一本新書都以平擺的方式呈現。這一來,書店也就會跟出版社談折扣。只要有打折,書店就凸顯新書的位置,讓讀者一眼就看到,這對銷售就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一本好書剛印好,書店並沒有將這本好書放在新書區,而是擺在角落,這本書極可能會被讀者所忽略。一旦兩個禮拜內賣得不好,就會被書店退書或是放在書架上。這兩種情形一出現,這本書銷售率就會下降。就網路書店而言,實體的新書區就像網路書店的首頁一樣,網友一進入首頁就會看到。只要一本新書出現在首頁就比較會吸引讀者去購買。
但有趣的是,書跟電影一樣,有時候花費大筆鈔票強力行銷,不見得會大賣。比如說,去年的暢銷書《追風箏的孩子》,一上市並沒有折扣,出版社更沒有大力促銷,但由於故事十分精彩,受到讀者的青睞,於是大家口耳相傳。也因為這本書大賣特賣,所以跌破大家的眼鏡。看來打折的新書,未必是好書。
其實,作者如果選定精彩而獨特的題目,無形中也可以發揮行銷的作用。記得我開始寫書時,並沒有注意到市場的走向,後來逐漸留意到選題的重要性,書也就開始暢銷。有些出版社花錢做行銷,對作者來說當然是好事,但這往往是可遇不可求。這一來,作者要是在規劃寫作大綱時,多多注意市場和出版類型,或許也是一種強有力的行銷。幾年前,我曾留意到台灣還沒有一本由國人書寫的時尚歷史和品牌故事,於是就開始蒐集資料,選定題目,並針對大家熟悉的品牌的來龍去脈一一介紹,書名定為《時尚考》,結果這本書一上市,一個月就再版,過了半年大陸的湖南岳麓書社還向出版社洽談授權。顯然,書店要炒作暢銷書也不太容易,畢竟台灣的讀者開始有自己的品味。
總而言之,大型連鎖書店未必能夠提供好書,有時候讀者反而在小型的獨立書店發現很多好書,因為小書店的老闆自己也喜歡看書,一旦進書,總不可能專挑暢銷書,至少他會挑一些大家所忽略的好書,這一來對讀者必然獲益不少。身為讀者,最好能夠培養自己的讀書品味,從而得到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