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得歐銀釧,是在台北故事館舉辦之「繆思的星期五」文學沙龍講座中,那一夜,歐銀釧帶來她在澎湖監獄裡的一篇文章:「一百三十七個月亮」,老房子裡的燈光暖暖的,包裹著眾人,靜謐地聆聽作家朗誦。她帶來的這篇真實的故事與澎湖監獄長達十餘年的寫作班情緣,在她明亮的聲音裡傳達感動了現場的眾人。
原來,在這麼忙碌匆促與時時都被算計的社會裡,有個人竟然投入在監獄中的文學寫作班,讓被禁錮在圍牆裡,沒有了自由的收容人,藉由親近文學、拿起筆來,寫下自己的生命故事。而這股從文學引起的溫暖力量,往後更不斷蔓延,十餘年枝芽綠意盎然,長出希望。
十年情緣
說起當年,1997年4月,澎湖縣文化中心邀請澎湖的女兒歐銀釧,以資深記者及作家身分返鄉演講,以「天人菊的未來」為題,共有兩百餘人來聆聽。澎湖監獄典獄長廖德富與教化科長陳明傑也是其中一員。手捧縣花:天人菊的兩人,邀請澎湖女兒回澎湖當義工,到澎湖監獄教課。然而,廖德富坦言,獄方雖有心意但卻沒有經費,往返的交通費甚至也得歐銀釧自付,沒想到歐銀釧一口答應。6月,台灣第一個監獄寫作班:「澎鼎寫作班」在澎湖成立。至今,監獄內的文學花朵一朵朵盛開在高牆之內。10年了,從澎湖開始,在嘉義、桃園,歐銀釧都曾在其內開設寫作班。
打開一扇窗
這堂特別的課,在歐銀釧的努力與堅持下走過來了。
從台北飛往澎湖的這條路,歐銀釧必須在清晨5點半起床,趕上7點的飛機,課才能準時開始。每週一次。一月一月一年一年,直到現在。在監獄裡開課,面對的學生和外界授課時的差異甚大。受刑人的年紀差異甚大,背景也相當不同,可說是一個小社會的縮影。歐銀釧說,讀書寫作是她生命中很重要的朋友。因此她透過寫作、書籍等方式來帶領收容人,將這個好朋友引領與更多人熟識。她說,從不對學員們說「你們要做好人」,透過寫作讓他們知道這人間有著不一樣的過法。
澎湖鼎灣監獄收容為刑期在15年至無期徒刑間的重刑犯,一入高牆等待自由的時日相當的長。歐銀釧說,一日上課中,有一個刑期很長的受刑人被喚出去會客,回來後,他說他要上台寫詩:一句「想念是會生鏽的」,寫出他的深刻的感受,因為剛剛的會客,他的老婆遠道而來表明不能忍受距離的限制要和他離婚。短短的幾十分鐘內,他經歷一場人生的大起落,這句詩是他體會而來的。
而因為沒有任何的經費奧援,歐銀釧向認識的朋友、作家「募課」,請作家去給受刑人上幾堂課。不僅有張典婉、沈花末、呂則之、宇文正等協助,柏楊、陳若曦、黃春明、路寒袖等作家,都曾義務性授課。
而許多朋友也提供了許多書籍。曾任泰國世界日報總編輯的作家馬各捐贈畢生藏書給澎湖、桃園監獄寫作班,兩所監獄因而設有「馬各書房」,幾米意外知道他的書在監獄裡很受歡迎,因此提供十幾本書給歐銀釧,希望「能把書送到我到不了的地方」。也授權把微笑的魚在監獄裡播放。
愛的傳遞力量
寫作班的學生,慢慢累積,從對文字生疏不斷嘗試到提筆寫下。1998年12月,收容人以「生命中的一些事件」為主題,作品首次被結集為《來自邊緣的故事》,之後有《來自邊緣的明信片》卡片書、《來自邊緣的陽光》......等等,一本本收錄了收容人寫下的心情。失去自由的他們,用文字尋找突破限制,默默的、慢慢的,找到另外一種撫慰以及遨翔的可能。許多從沒想過這輩子有機會親近文學,讓自己書寫的作品變成書籍的收容人,感動得不能自已。
感動的不只是寫下心情的這些收容人,也有許多閱讀者被深深的感動了。
歐銀釧說,七、八年前吧,南投竹山的「蕃薯媽媽讀書會」以電話聯絡上她,提到《時間的味道》(2000年由躍升文化出版)一書,看到作者們寫下許多媽媽料理,因此能不能有機會到監獄裡來和作者分享。當時的澎湖監獄典獄長柯亭然先生,特別邀請這些媽媽到澎湖。來自讀者的回應,讓原本以為「我只是個作者,只是個受刑人,我寫的東西真的有人看嗎?」的諸位鼎灣寫作班的學生大為驚訝,一場媽媽兩旁坐的提問大會,讓現場許多人印象深刻。後來,有學生離開了這道高牆,仍不忘攜來一句「當年真的有媽媽的愛被帶來……」,感動如酒一般沉澱後依然芬芳。
這份感情,歐銀釧在數年後打電話給蕃薯媽媽讀書會,換來一句驚訝「歐老師,妳還在做?」媽媽們訝異於歐銀釧的堅持,在她到南投演講時再度碰面。這回,南投媽媽隨著歐銀釧,搭乘火車到達桃園少輔院,參與歐銀釧這一階段的付出。
遇見青少年
來自澎湖監獄的文學故事一路說著,2007年下半年,歐銀釧又到了桃園的少輔院為10到19歲的青少年開起了文學課。不少原生家庭有問題、浪蕩街頭的少年,生命的路走岔了,被迫停留在一個沒有自由的地方,卻在這裡有了另一種可能。歐銀釧說,帶領孩子們,要注重他們的好動,因此用了許多「互動」的元素;比方讀高行健《給我老爺買魚竿》,馬逵斯、李白,彷彿都成為好朋友。她也得像媽媽一樣,把作品嚼爛了去餵食。她帶領著這些街頭少年,告訴他們拳頭不能解決問題。
上課期間,學生們不願意休息,不願意這美好時光被打斷。這些學生如同發電機,強力的吸收著來自文學的力量,沉澱後再放出來。
這些課程,歐銀釧希望讓這些受刑人感受到文學、讀書是容易入口的,因此以輕鬆的教法來帶領,包含好的電影、投影片、書籍等等,採用多元式教學方法。
歐銀釧在一系列的課程裡,她說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以前不懂得要如何教別人,每次都得認真準備兩小時以上。
傳送的感動
沒有經費奧援的寫作班,每每遇到經費不足,歐銀釧說就趕緊將作品集結出書,讓版稅得以因應相關的費用。幸運的是,一路走來各種狀況都能順利的解決。
這寫作班出版的書籍版稅收入先是回饋為寫作班的運作基金。之後,寫作班將累計有百餘萬的版稅捐出,濟助了921大地震的受災戶、也曾資助澎湖奇比颱風受災災民。海的那一端的澎湖與山中的南投,原本並無連結的可能。一場驚天動地的921大地震,收容人捐出版稅,捐出他們的心意,讓兩地串連。收容人的心意直接遞送到需要幫助的人手中,串起一份美好的感動。歐銀釧說,這件事情不是一個運動,她也不願意成為一個運動,希望愛可以自然的傳送,可以是愛的循環。
過去10年,有人終於離開了高牆,回到竹東、台北、新竹、桃園、香港……,許多人沒有忘記寫作,還是繼續寫寫寫。有人返回香港,在超市當搬運工,常常寫信來寫作班,不斷「夢見寫作班」;也有人到了旗山種橘子,卻得了癌症,一樣繼續寫,在高牆內接觸到文學寫作的他說:「文學可以抗癌」。
透過寫作班在監獄裡播下的文學種子,落在每個人心中的夢田,用心灌溉、用心照顧,長出一朵朵花,讓收容人的感覺傳達到讀者心裡。而自稱刑期最長的歐銀釧,至今仍然在監獄裡持續教授寫作班,沒有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