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被標籤的女同志-女人認同女人

文:張耐、羅郁凌、李佳娟(靜宜大學師生)

書 名:女兒圈-臺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
著 者:鄭美里
出版者:女書文化出版
出版年:民國八十六年
 
前言

  雖然近年來社會風氣開放,但是一般人對於「同性戀」,尤其是「女同志」還是抱持著異樣的眼光。多年來在「婦女研究」的課堂上,每當談到女同性戀時,總是覺得班上氣氛頓時詭異起來,學生們突然開始靜默,年輕的臉龐也緊繃了起來。身為資深女教授,也不由得感染了一份不坦然和不自在,這是我在上心理學中的「同性戀」(泛指男性為代表)時所不同的現象。直到我讀了這本《女兒圈》,不禁雀躍:「我找到了豐富的教材」。

  《女兒圈》是一篇篇屬於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故事。著者鄭美里以豐富詳實的田野調查,蒐集臺灣本土女同志的經驗,結合人類學、女性主義和同女研究的觀點論述,在多位名師(張小虹、宋文里、成令方和林淑蓉教授群)指導下完成了她的碩士論文,專門探討臺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和圈內生活的種種問題。這是臺灣的創舉,著者透過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等方法,來捕捉、建構女同性戀者的生活圖像與性別觀,同時儘量擺脫傳統異性戀社會大眾對於同女的成見與刻板印象,深入了解女同志的真實面貌。本書出版後在女書中備受矚目與推崇,有人頌揚本書是臺灣女兒圈裡「最動人的生命之歌」,由女同志最要好的女朋友娓娓道來。

本書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分為六章,簡介給有興趣的讀者:

  ‧故事的開始:著者說明研究女同性戀的原因、目的、範疇和方法。並根據文獻資料提出女性主義理論與女同性戀議題之論述,使得本書架構更完整,論說更具說服力。本書將女同志(女同性戀者)界定為:對生理女性有性慾和性關係的生理女性。書中報導人物都有過同性戀情感,也都認同女同志。

  ‧身為女兒:本章探討女同志在原生家庭中成長的經驗,並從婚姻壓力中檢視原生家庭對於女同志的影響。從傳統父系社會以及異性戀觀點來論不婚對女同志本人及家庭所造成的各種壓力。尤其是母親對女兒有一種很微妙的心理狀態和佔有慾,也使得女同志對家人尤其對母親有很深的愧疚感。這些家庭和家長對於逾齡未婚的女兒以直接強迫、間接囉唆、柔性關懷、或者軟硬兼施的方式千方百計地催促,甚至逼迫女兒找婆家(丈夫)。因此家庭因素仍是女同志們最大的障礙。

  ‧現身與隱藏:女同志在選擇現身或隱瞞時充滿了顧慮與矛盾心理。她們擔心家人的反應以及家人能否接受?因此她們可能找人商量,甚至算命,試圖解決困惑與困難。許多女同志為了避免家人的防堵、打壓及拆散,而抱持著「能說就說,不能說就不說」的態度。事實上同志們為了爭取自身的權益,「現身」就成為同性戀者最關切的議題。因為現身意味著自我認同、承認自身的性取向,同時也公開向他人表明自己的性取向。甚至現身還代表同性戀者浮現成為集體存在的政治意涵與行動。本章詳述女同志現身和隱藏的情境與策略,並勾勒現身過程中家人的認知和反應。最後則探討女同志如何轉化及支持同性戀實踐,以及如何透過中國人的人情法則,去突破異性戀結構的限制。

  ‧性意識與性別認同:從女同志的性意識自覺過程中會發現同性戀的行為與認知並無必然的先後順序。有些人是先有了同性愛慾和身體行為後才有同性戀概念。也有人的性取向自覺較早而性行為較晚。不論她對同性戀的認知和定義如何,一個生理上的女人意識到自己喜歡的對象是同性,且產生具體同性戀情感行為時,就表示違反了現存的異性戀社會結構。於是她會產生強大的心理壓力及孤獨感,驅使她去尋找同類,進而加入「圈內」成為一分子。在這個女兒圈中進行「再社會化」,學習圈內文化以及女同性戀的社會行為規範,強化自我認同及學習角色扮演。

  ‧婚姻與家庭伴侶:本書中的女同志有的雖然有著同性戀生活,但卻仍處於異性戀婚姻中,過著雙性戀的生活。社會學家法蘭屈(French,1992)研究指出「婚姻並不一定保證異性戀認同」。但目前同性戀家庭尚未取得合法性(世界上僅極少數地區合法化)。因此女同志的婚姻家庭生活或者伴侶家庭生活通常很難找到平衡點。有時為了經濟、子女或其他現實考量,只好委曲求全,而保持三角關係。除了女同志的家庭觀外,她們的廣義家族生活還包括結交圈內朋友、上T-bar、參加團體……等。又女同志之間的「供養」關係也易產生經濟被剝奪的恐懼,加上社會支援缺乏,支持網絡有限,因此經濟相對弱勢。且女同志往往因為形象不符合社會規範,社會壓力大,易受到歧視待遇,因此社會流動和職業選擇也往往有所侷限,因此她們的生涯規劃也頗為艱難。

結語

  最後本書乃以研究論文的方式結束,不僅提出不少新的見解,提供女同志運動未來的出路,也澄清異性戀者給予同性戀者的污名,著者並建議後續研究者未來的探討方向。


  讀完《女兒圈》,確實令人深思同性戀的種種議題。早年同性戀被視為病態,直到七0年代以後才受到較合理的待遇。因為同性戀確實是存在我們社會中的每個角落,女同性戀尤其需要更多人對她們的了解與接納,而非只是嘲笑的異樣眼光。想起暑假訪美,在舊金山的卡斯楚區內,同性戀的「彩虹旗」到處飄揚的景觀仍感震撼!如果不能接受她們,不妨把這種現象當成社會中的次文化,她們也需要有個小小的生存空間。如果妳是女性,如果妳不了解女同志,或者妳的周遭有女同志出現,不妨讀讀鄭美里的《女兒圈》,激盪早已習慣異性戀的妳,也讓妳重新思考女人與女人之間種種親密關係的可能性,讓姐姐妹妹站起來,讓女人認同女人。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