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的英文 Photography,是由希臘文「光」與「描繪」結合演進而來,合起來就是「用光來描繪」(drawing with light),也就是把光影當成顏料來描繪現實作畫。我們不但生活在光影的氛圍中,也活在照片的記憶裡;1839年,攝影術的發明不但展開了人類視覺文明的新頁,也開啟了影像(或鏡頭)之傳達,成為一種兼具認同力量與懷舊情境的媒介形態。
早在15年前,台灣攝影界就開始不斷思考我們是否針對這獨特又親和的視覺語言,視同成文化資產來珍惜?是否如同文學、繪畫、雕塑、電影等,以專門機構或公民教育殿堂,如台灣文學館、電影資料館、玻璃工藝館、陶藝博物館、木雕博物館等力行專業分工以致完整保存?
嘗試改造台灣攝影文化市場
一直到3年前,台灣攝影博物館籌備處才在「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TIVAC)正式揭牌成立,由資深攝影家莊靈、全會華、洪世聰、江思賢、杜宗尚、周志全、邱國峻、高志尊等18位攝影界人士所組成,將理想付諸實現。去年策展人蔡文祥更在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四四南村)舉辦第一次台灣攝影微型博覽會TPB(Taiwan Photo Bazaar),透過結合音樂與影像以嘉年華會的方式舉辦,藉由新形態展演方式增加攝影多元化的觸角與視點,並透過活動為國內攝影博物館催生,也讓民眾了解攝影博物館在現代的重要性。台灣攝影博物館籌備處執行長蔡文祥表示:「我們希望可以創造出一個可以討論攝影藝術及攝影交易市場的資訊平台,並匯集所有喜愛攝影人士,推動屬於台灣攝影的文化市場改造運動。」
後來在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場地提供下,籌備處今年3月移師至更大更完善的空間,這是位於在台北市小南門附近的一棟4層樓建築,1樓及2樓的藝廊空間將提供攝影創作者發表作品做為展覽和演講座談等。3樓則是座談、教學、圖書室、建立台灣攝影藝術家之個人檔案資料等運用;4樓將規劃為行政辦公空間使用。空間使用除了博物館本身策辦展覽活動外,同時也將開放國內外專業人士提出展覽計畫,並鼓勵青年攝影創作者,申請空間發表作品與論述。
讓博物館凝聚認同的力量
目前也在大學任教的蔡文祥覺得攝影迷人之處,就在於它與文化息息相關,每種流派的出現都代表著某種文化歷程的展現,例如科技的發展造就數位攝影,也引發另一波回歸傳統攝影的愛好者;環保意識高漲讓許多人也從事生態攝影;隨意攝影的lomo概念也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等,同時它又是最平易近人的藝術表現方式之一,因此希望台灣攝影博物館應該跨越博物館既有藩籬,朝向「攝影是具有認同力量的語言」來思考,打造攝影視覺深入家庭、影響社會的力量,在台灣深耕成為一種日常人際溝通的重要媒體。
因此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開館首展,便以他策辦的攝影「鬥陣」主題,台語稱為「逗陣」的意思,從在地文化思考出發,歡喜大家來作伙,徵集來自四面八方愛好攝影人士共同提出一件作品展出,主要目的是讓每個人都有成為藝術攝影家或在博物館展出機會,影像風格不分流派,專業、美術、庶民、前輩、老師、學生等作品混合展出,相互爭奇鬥艷。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位置大家集體創作直到將博物館展覽空間填滿為止。
他表示,此次徵件過程很踴躍,讓他們也為攝影藝術的發展充滿信心。同時藉此反應網路相簿PO照片經驗及Facebook流行的風潮,每個人透過網上朋友的朋友而產生之交集對話,不管認識或不認識都可以藉由Facebook介面而得到不同訊息和參與加入經驗,希望從影像分享與自我提升的經驗,蔡文祥認為攝影創作為非線性形式,每種創作思考都必須跳脫自我解讀影像的框架,吸收不同的層次、形式的內涵,試著了解影像語言與藝術形態,如此才能創造台灣對攝影多元創作思考空間和教育學習網絡,而每種流派詮釋影像的方式也都沒有對錯,但是只要能引發討論、思考就彌足珍貴了。
透過鏡頭閱讀生活、發現自己
據調查台灣包括業餘攝影家,粗估也有五、六十萬的攝影愛好人口,平均每戶人家有1.5部相機,就連手機都必備著攝影與錄像功能,蔡文祥認為每個人都可透過攝影的過程,從使用的相機種類開始,到構圖遠近、光圈快門的轉換,每一次的快門都視心裡直覺與視覺的反應,畫面的攫取都是經過選擇的設計過程。透過每次的快門影像我們都可以更認識自己,而觀者可以從別人的影像當中,看到不同於文字明確描述的那種不可言狀的感受。蔡文祥自己就特別喜愛影像所呈現出的心裡那種「說不上來的感覺」,自己正在創作的台灣味主題,正是想藉由影像來跟其他人溝通這種很難具體言說的「台灣味」獨特味道。
因此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接下來繼「鬥陣」後,又將開始徵集社會大眾的作品,以我們所居住的城市為主題,籌備處表示,城市之中的每一個人,每日依存於環境和人間關係之中,往往受到自身朝九晚五的公式生活形態之行為影響,逐漸忽視和失焦於身處都市之中周遭的形形色色,遺忘了原本屬於自己身為主角的日常生活城市故事之中。此次展覽藉由「公開徵件」不限形式之影像創作,期望在多元眾生的視野下,藉由不同創作者觀點間的敘事交叉對話,無論是聚焦在具像間的存在實體;或是心像中的情感投射,藉由每位觀點的獨特性、多元性及差異性之交會與沉澱,激盪出共同的-隱含的屬於每個人自己的「城市密碼Urban Code」。
蔡文祥也會與其他攝影家一同為展覽舉行一連串的講座,此舉是希望能延續影像的力量,不單單只是看過就算了,而是可以讓民眾更深入了解每次展覽主題背後的文化意涵,也可以一同發覺影像符號的魅力。
創造全民參與的氛圍
去年籌備處在四四南村的展覽,剛好碰上台灣南部的88水災,當時就將所展出的攝影作品交易轉換成具公益性質的義賣活動,並將部分所得款項以買受人與藝術家名字捐為賑災之用,使攝影發揮社會公益效能。而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也將持續發展這項概念,讓大眾可以藉由攝影參與社會公益,因為攝影不像繪畫、雕塑、文學等藝術的門檻那麼高,但能夠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帶動台灣的文創產業與公益藝文活動。
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營運機制初期,將藉由藝廊的形式和小額捐款及遊說私人企業贊助運作方式以發揮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精神募集500萬成立台灣攝影博物館基金會為主要訴求,希望藉由預備館的存在,累積博物館行政經營經驗與發揮研究、教育、推廣等統合功能運作,逐步提升台灣攝影的能見度,期在未來之日以攝影媒介藝術之推廣為主要訴求,逐步實踐攝影博物館的本質功能,建立獨立穩定的台灣攝影博物館。籌備處召集人莊靈也表示:「在為期近2年的預備館計畫中,將不只是以攝影領域內的交流為目標,而將形塑台灣攝影文化及相關視覺媒材美學討論空間。並落實以大眾為主,教育互動及創造國際交流展示平台,藉以推廣攝影創作文化。」(館址位於台北市中華路一段91巷17號,聯絡電話02-23889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