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臺灣原住民族母語字母的教學,均偏重解讀字詞的單向技能傳授,《泰雅神話傳說兒童教學繪本》強調從聽、說、讀、寫、做及遊戲中,認識母語。
泰雅族神話傳說中, 名叫「尤蓋」的懶孩子,父母要他去耕田,他藉口沒領帶可繫,又推說門不讓他過, 還聲稱泥巴搶走鋤頭、沙子偷喝水、獅子會吃掉他,更耍賴將鋤頭敲斷當馬騎,不料,鋤頭竟從他的屁股長出尾巴,連他的四肢都冒出毛來,變成一隻猴子……。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部分贊助、臺灣原住民文化暨身心障礙就業創業經濟協會出版的《泰雅神話傳說兒童教學繪本》,7月問市。這套繪本以有趣典故,講述泰雅族人的神話故事,有趣而又發人深省。
小孩操刀的插畫 極富童趣
泰雅語有7支語系,全套6冊,以8成5泰雅人使用的「賽考利克語」24個音標編成,中文及賽考利克語「雙語」呈現。故事由泰雅文化習俗研究泰斗阿棟‧優帕司和烏杜夫‧勒巴克口述,協會總幹事吳景耀改寫。6名10至16歲的孩子操刀插畫,筆觸富有童趣,適合4至12歲學童閱讀,亦可作為教案、教材,或專家學者研究之用。
吳景耀說,當前臺灣原住民族母語字母教學的教材、教案和教學方法,均屬於傳統被動式的「拼音教學」,偏重解讀字詞的單向技能傳授,難以誘發學童主動學習樂趣,致使成效有限。協會編纂的這套繪本特色在於,各冊分為「文本插畫」和「教學活動」, 強調從聽、說、讀、寫、做及遊戲中,認識整個字詞為主,拼音教學為輔,期使原住民母語啟蒙的「教」與「學」,均有創新革命性的改變和效益,以為日後的母語研究奠定根基。
仁愛國中國三生陳玟瑾以碳筆和水彩繪畫「愛逞強的瑪萊」,講的是瑪萊很愛現、人來瘋,明明是寒冷的冬天, 他卻把身上的長袍、棉帽、毛衣、皮手套、布鞋、圍巾一一脫掉,放入背上的竹背簍,結果冷到暈倒,簍子裡的衣物散落一地。從幼稚園開始學畫的陳玟瑾說,畫繪本難處在於整體感的呈現,人物畫法也必須一致。
傳說古泰雅人都是倒立著走, 既難看又辛苦, 天神說, 誰能把尤拉尤山上的大石頭推落地,人就能用腳行走,山羊、大冠鷲、黑熊、猴子、烏鴉連番上場,都使不上力,忽然間,飛來一群綠繡眼畫眉,歌唱「喜喜喜」,石頭竟神奇地鬆動墜落,引發地殼震動,人類就此翻過來走了。
10歲的張丞智繪畫的「射日英雄」,描述泰雅族人因2顆太陽輪流出現而沒有夜晚,土地熱到爆裂、農作物無法生長,民不聊生,族人選了3位勇士, 翻山越嶺去射殺其中1 顆狠毒的「胖太陽」,胖太陽全身中箭後,傷口湧出鮮血,成為今日的河流、雨水、海和湖泊,大地也開始有了日夜之分。繪本附帶的教學活動,還引導孩童認識9 大行星及天文知識,及學習太陽散發光熱、關懷他人。
盼吸引學者專家
進行原住民族母語教學研究
泰雅族和其他原住民一樣, 沒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其神話傳說,都藉著口授的方式代代相傳,耆老凋零,成了臺灣原住民族神話傳說研究的一大隱憂。原民會表示, 泰雅神話傳說繪本推出,盼吸引更多學者專家進行全臺14族原住民母語教學研究、運用和繪本出版,促使原住民族的智慧,世代傳承下去。
這套繪本委託台灣原民報獨家代理推廣與銷售。台灣原民報表示,採企業團體及個人認購方式銷售,繪本將捐贈全國原鄉各小學作為母語啟蒙教學輔助教材。捐贈第一站從新北縣烏來福山國小為起點,盼達到拋磚引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