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溫馨書香─拓展閱讀領域 大家來讀科普書

文:耿詩婷 照片提供:耿詩婷

  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發生日蝕時,人們以為世界將毀滅;生病時,以為是老天爺的懲罰,沒有了基本的科學知識,我們將活在不安當中。網路上更流傳著一篇笑話:印地安人的祈雨舞很靈,因為他們不停地跳,跳到下雨為止。如果你笑了,那你就能了解其中的荒謬之處。相對於凡事講求科學證據的現代,就連購物頻道都必須做實驗來取信觀眾,而我們是否有足夠的科學知識來明辨真假呢?還是只是從凡事為神明旨意的迷信時代,轉變成凡事人云亦云,甚至星座分析的盲目社會?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我沒有比較聰明,我只是和問題相處的比較久。」一語道盡現代人對於許多問題的漠視,而造成思考上的怠惰,雖然科學早已經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對於科學的認識與尋找答案的企圖心,也停滯在求學過程中的考試卷裡。因此推廣科普閱讀已成為提升社會大眾的科學素養很重要的關鍵之一。

林孝信創辦《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創辦人之一林孝信教授,手拿復刻版的第零期與第一期。  40年前,一群海外的台灣留學生,秉持對社會奉獻的熱情,深感科學對人們、對社會的重要性,發起創辦科學雜誌的想法,《科學月刊》由此誕生,希望將科學求真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態度,深化到每人的思維中。科學月刊創辦人之一的林孝信教授回憶當年創辦的過程:「當年沒有電子郵件,要隔著太平洋辦一本雜誌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我們做到了,《科學月刊第零期》試印本在台灣出版,受到各界好評,北台灣訂閱超過5千本,甚至創刊號時,半個月內就湧進來訂戶1萬1千多人,困難雖然很大,但並不是不能夠克服。」

  當時台灣社會普遍缺乏科普知識的吸收管道,對於許多家境清寒的學生來說,即使對科學求知若渴,卻也無法負擔額外的支出來購買科普書籍或雜誌。在這樣的背景以及考量之下,《科學月刊》訂定每本售價10元,抱持著「要辦就得好好辦」的態度,決心即使賠錢,靠募款、捐獻,也要讓所有對科學有興趣的年輕學子都能夠負擔得起這份刊物。

  第零期列有共同發起人國內外共104人,當中有許多現今都已是中研院院士、大學教授等社會的中流砥柱。《科學月刊》是當年這群年輕的留學生們將理想與實踐結合在一起的產物,是他們理想的原點,也是他們對啟蒙的堅持。林孝信教授說:「《科學月刊》之所以可以做到40年,而且沒有缺刊過任何一期,就是在於這本雜誌是屬於台灣社會的共同資產,有各界的支持與無私的奉獻,才能持續下去。」

2010科普閱讀年活動

  今年因應科學月刊40周年所推動的「科普閱讀年」活動,向大家推廣閱讀科普書籍的習慣,讓科學知識可以普及,使人們對事物有更獨立思考的看法。林孝信教授指出,雖然40年後科學又進步許多,但台灣民眾的科學素養還是普遍低落,算命節目更攻占各大主流媒體。台北市立圖書館與國立台中圖書館皆表示,科普讀物的借閱率十分低,烹飪食譜反而算是科普讀物內借閱率最高的,而出版社也認為出版科普書籍簡直就像是在做功德,在在都顯示出國人對於科學的陌生與不關心。

100種精彩的科普好書,依難易程度分等級,以符合各年齡層的讀者。  台灣近年出版了不少優良的科普讀物,慶祝《科學月刊》40週年活動籌備委員會特別挑選了100種很精采的科普好書,書籍依內容分為數學、天文、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資訊、綜合共八類,依難易程度分等級,以符合各年齡層的讀者。將以這些書為核心,舉辦讀書心得的有獎徵文,並邀請專家為這些科普書撰寫精要的導讀文字、推廣到校園並培養「導讀隊」、架設網站提供閱讀者交流心得。將透過科普書閱讀研習營、國家科學教育檢討、科學到民間等活動,以義務性服務方式,期達成「一人一科普」,也就是每人每年都能讀一本科普書的目標。

  慶祝《科學月刊》40週年活動籌備委員會表示,閱讀科普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有趣」!上從開天闢地的宇宙創生,下到滄海桑田的江山人境;不管是適者生存的多樣生物競爭,還是永不變異的精準數學與真理,大自然處處是驚喜。通過閱讀科普書籍的窗口,我們將學會享受這種知性的樂趣。希望這100種好書產生帶頭作用,吸引大家培養起經常閱讀科普書籍的習慣。

  「科普閱讀年」活動將推展到各縣市鄉鎮圖書館、各級學校圖書館、各地社區大學。全年活動的規劃正在進展中,請民眾留意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提供的科普閱讀推廣部落格(http://reader.lib.ntnu.edu.tw/),以便獲得最新訊息,並且與其他的愛書人相互交流。林孝信教授表示,從前的人們會相互問好,總是會說聲:「呷飽沒?」但物質生活富足的現代,不再操煩五臟廟的問題,而是應該關心彼此的精神食糧是否足夠,讓我們未來見面時,都可以記得問候一聲:「科普書你讀了沒?」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