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物館-灣麗文物館 磚情款款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侯聰慧

工作人員忙著挑出樹枝、樹葉。均勻地撒入粗糠,不僅可以傳熱也能夠增加紅磚與水泥的附著力。切塊時,也在側面印上JLS的品質保證記號。

  我們對「三隻小豬與大野狼」的故事並不陌生,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故事中勤勞的豬小弟因為蓋了牢固的磚屋,讓他與哥哥們免於受到大野狼的攻擊……,磚瓦可以說是貼近每個人的產品,它不僅是我們童年生活的一部份,實用性更不在話下,但隨著新式鋼筋混凝土的大量運用,使得窯業從興盛走向沒落,灣麗磚瓦文物館館長易榮昌表示,在未來要大力推展紅磚產業文化,讓磚瓦轉型升級為陶冶身心的藝術品。

紅磚產業深耕地方

發展磚雕源於版畫師傳的想法。  由易榮昌領導的金良興磚廠是目前全台唯一開放的觀光磚場,在民國92年時更結合文建會的地方文化館計畫,將磚廠旁的閒置空間重新規劃為「灣麗磚瓦文物館」,展示台灣早期磚廠的相關器具、產品與經典的磚雕作品。在永續經營與發展的思維下,易榮昌以推廣紅磚創意文化為主軸,由廠方人員與社區居民組成的「磚家藝族」提供磚雕教學DIY、小小磚瓦博物館參觀、製磚流程參觀導覽、藝術磚雕創作交流…等活動,將富有悠久歷史的磚雕工藝呈現於社區內,也期望帶動苗栗苑裡鎮山腳社區成為磚瓦產業的觀光地標。

  磚瓦文物館是間小而美的建築,溫潤的紅色磚瓦佈滿主體建築,而樓梯旁的水池也以紅磚為意象加以佈置,上下一體、極富古意,更散發出「歡迎參觀」的親切。一進館即可看見「紅磚與藺草的對話」是開館周年特地研發、推出,突破傳統思維的編織工藝藝術,不僅將苑裡的在地產業紅磚與藺草做完美的結合,也增添地方傳統產業新的可能。

磚瓦發展史

恭賀新禧的門聯打破磚瓦過去的建材印象。「包仔窯」可以燒出厚度較大的磚瓦。「登窯」依山而建,裝窯、燒窯可以同時進行。

  台灣磚瓦的發展包括傳統中國建築的陶瓦、陶磚、琉璃瓦、日本瓦與紅磚等,在製作技術方面從原始的手工木模製作,發展為近代的機械成形到現代的自動化機械技術。在窯爐方面,從包仔窯、蛇窯發展登窯、圓窯、八卦窯到現今的自動隧道窯。

  為了加深參觀民眾的印象,館中以縮小版的窯爐加上簡介,讓我們能清楚地知道磚瓦的「產房」究竟長得什麼模樣?「包仔窯」的外觀像一顆包子以燒製磚瓦為主,少部分燒製陶器,但因燒成時間長,所以可以燒出厚度較大的磚瓦,也較能表現磚瓦的古樸風情。而「登窯」俗稱目仔窯通常依山而建,窯是一階一階而上成階梯狀,因為窯是分開的,所以裝窯、燒窯可以同時進行,因此是半連續式的窯爐,主要用於生產台灣日用的陶器與紅磚,燒成時間則可依窯爐大小與產品的不同而有差異,一般的燒成時間約兩天。「八卦窯」約使用於日據時代末期,早期多集中在中部以南,不過,因窯體所佔面積龐大、發展時間不長,很快就被隧道窯取代。

創意與美感的灌注,用磚雕成音樂家郭芝苑的立體書。  除了介紹磚瓦的產製過程與窯體,當然也少不了帶動地方發展的磚雕藝術。令人讚嘆的是,原來磚瓦不只可以砌成堅固的磚屋,透過創意與美感的灌注,更能發展成多元化,甚至是立體化的藝術成品。有磚雕的音樂家郭芝苑的立體書、恭賀新禧的磚雕門聯…,極富浪漫氣息的巴黎鐵塔與質樸的紅磚結合,更別有一番風味。到過一趟文物館,除了打破過去對於磚瓦的建材印象,更開啟另一扇充滿驚奇的藝術大門。

生產線作為展示場所

紅磚砌成的巴黎鐵塔,成為立體化的藝術品。  由於灣麗磚瓦文物館內展示的是磚雕的成品、相關器具、設施與製程,如果覺得意猶未盡還可以預約導覽,實地走訪台灣第一座觀光磚廠「金良興磚廠」。從揉土、切塊、裝車、預熱、燒成、冷卻到出窯的完整製程,配合製磚流程導覽解說,可說是一場豐富的知性之旅。

  金良興磚廠創立於民國62年,是苗栗最早之隧道窯廠,窯體長達162公尺,民國85年起,推展紅磚產業文化並結合山腳社區總體營造發展成地方特色產業,更在民國92年首創在每塊紅磚側面印上JLS的專業品牌形象。近年來,董事長易榮昌推展紅磚產業文化,將紅磚轉型成結合休閒窯業、產業社區化經營。

  從文物館走向磚廠雖然路程只有短短的一分鐘之隔,卻帶給人全然不同的感受。磚廠內粉塵滿天,最原始的土壤原料在大型機器的層層運轉下,變成了一塊塊長方形的土坏等待著炙熱火海的燒製。「原土處理區」是燒成紅磚的第一步驟,在這裡可以看見廠內的人員忙著將土壤中的樹枝、枯葉挑出來,還有一塊大磁鐵檢視著土壤中的金屬物質,不讓金屬物質破壞了紅磚的品質。經過了這一關,接下來機器就均勻地撒入粗糠,導覽人員說粗糠混入泥土之中不僅可以節約能源,也能夠增加紅磚與水泥的附著力。

  「成形疊磚區」則是將泥土混水再經過強力擠壓後,用機器切割成一塊塊的土坏。特別的是,金良興磚廠的紅磚要印上JLS的品質保證記號,所以在磚的側面會滴上油,以免蓋上印章時會破壞了土坏的完整性。

  緊接著就是要到「陰乾區」與「烘乾區」等待入窯了,導覽人員說陰乾需要三天的時間,而烘乾則是將紅磚出窯後的熱氣引到烘乾區使用,資源再利用的方式既節約,也能夠加快磚的乾燥程度、縮短入窯的時間。

以紅磚營造水池溫潤、古樸的意向。  到了燃燒窯的入口已經可以些許感受到高溫,一台台載著土坏等待入窯的台車,在廠內老師傅的管控下,有秩序地接受大火的洗禮。老師傅操著一口標準的台語說,「這台從現在進去,差不多要47小時後才會出來。」原來從黑土蛻變成質樸的紅磚,要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淬煉呀!

  送走了一車土坏,接著沿著隧道窯旁的走道,經過預熱區、加熱區與冷卻區,隨著溫度愈來愈高,如果不快步通過,還真的有快被烤成乾的焦慮。導覽人員指著隧道旁的通風板說,「這是老師傅們用來調整溫度的記號,通風板上各擺著磚塊,有些垂直、有些傾斜…,只有老師傅們看得懂。」導覽人員強調,「以前磚廠也曾購置機器的溫控系統,但是,好像還是老師傅們的經驗管用,現在控溫機器也已經都不用了。」

  從通風板的小洞往內看,熊熊的火海將原本黑色的土坏燒得橘紅甚至發亮,而這就是廠內同仁說的「黃金磚」。不可思議的是,經過高溫的燒製,黑土沒有添加鐵、藥品或是塗上任何顏料,最後居然能成為一塊塊散出質樸紅的磚塊。導覽人員說這和土質與溫度有關,磚塊之所以是紅色的與粘土內所含的鐵份有關,含鐵量愈多燒出來的磚就會愈紅;而另一個原因則是溫度,在攝氏700度時是土色,到800度時顏色開始變化,超過900度時會變成橘色,而到1000到1100度時就會變成紅色。

迸出產業驚喜

「紅磚與藺草的對話」結合在地產業,增添地方傳統產業新的可能。  而發展磚雕過程也與製磚的過程一樣,經過長時間的累積與淬煉。易榮昌從民國76年開始接手金良興窯廠,期間面臨窯業的興盛、沒落,更曾遭逢窯業有史以來最不景氣的時期,當時的他儘管負債,卻還是貸款另外購置新機器,以解決過去磚窯設計的錯誤。因為是父親的投資事業,所以他從未想過要放棄,也許是這份堅持,為他開創出窯業的另一個春天。

  易榮昌在民國85年創辦「山城磚瓦」產業會刊,將台灣磚瓦窯業過去多年努力的發展軌跡、磚瓦窯業前輩寶貴的經驗與建言作成紀錄,透過雜誌的出刊,不僅為他爭取到辦理多場國際磚瓦交流研討會的機會,也激盪出發展磚雕的想法。他露出微笑淡淡地說,「發展磚雕其實是一位版畫師傅告訴我的想法,」而這位師傅正是負責設計「山城磚瓦」創刊號封面的師傅。雖然磚瓦的轉型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但一直到去年規劃完整後才開始積極推廣。

  除了以灣麗磚瓦文物館作為轉型的據點,易榮昌也積極地帶領推廣磚雕的團隊到各地進行「旅展」的活動,希望以主動出擊的方式,讓更多人發現磚雕獨有的溫潤美感。

  也因為易榮昌體認到整個磚瓦產業要有好的發展遠景,與社區有良好的互動,自家的磚瓦產業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於是,他在去年擔任兩個專案計畫的主持人,分別為「磚情款款」計畫與經濟型多元就業方案「山腳社區營造與紅磚產業振興推廣」計畫,並獲得文建會地方文化館計畫成立「灣麗磚瓦文物館」。

綠色價值需政府協助

磚雕工藝與山腳社區結合帶動產業與觀光。  除了推動磚瓦的認識之旅與磚雕鄉土教學創作外,易榮昌更呼籲傳統的磚瓦產業必須打破舊有的迷思,正視相關法令及環保政策的問題。他舉出磚瓦業的綠色價值工業面,也就是當磚瓦業要以廢棄土或污泥落實環保工業時,政府應當要制定相關政策,管制多元化的原料來源。他補充,因為山坡取土有法令上的限制,如果要發展磚瓦業以廢棄土、污泥為主的環保產業時,廢棄土業者的品質掌控就顯得相當重要,因為上游業者很容易因此謀取暴利,甚至不良的原料來源也會增加磚瓦業者處理的額外負擔。所以,爭取通路透明化是他與磚瓦業者共同努力的目標。

  一向被視為高污染產業的磚瓦廠,在民國86年的一場國際研討會中,學習到日本的磚瓦業利用污泥製成紅磚開始走向環保產業,而近年來更在步入夕陽產業的紅磚產業加入創意,將紅磚從實用性提升至藝術欣賞的層面。這歷程對易榮昌來說,是發揮磚瓦的核心能力,因為磚瓦不應該只侷限在傳統磚瓦的製作層面,而是透過國際間的交流,重新認識磚瓦文化並融合藝術層面與技術的提升,將紅磚產業深耕地方,成為地方特色的產業。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