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另類生活、另類體悟~「大師在喜馬拉雅山」讀後

文:徐秀華(苗栗市建功國小教師)

著 者:喇嘛尊者Swami Rama
譯 者:馬高大、李匡正、楊台基、蘇德、陳靜濤
出版者:中國瑜珈出版社
出版年:民國八十年一月

  前一陣子西藏達賴喇嘛造訪,引發國內一股達賴熱。有人對宗教信仰的態度是情感多於理智;盲目追求神跡的後果,往往散盡錢財又未能心想事成。有人對宗教信仰的方式則是理智多於情感,在諸多世事的歷鍊中,思考宇宙真理,尋求內心的平靜安詳。

  筆者非密宗的追隨者,閱讀時也不著眼在書中所提的神跡、法力之事,而是透過此書,了解到世界上有一群人用另一種方式體驗生活。書中密宗聖哲喇嘛尊者參訪了喜馬拉雅山區一百餘位隱士高人,這些大師的行徑奇特,鍛鍊自我的方式也非常人能忍受,但他們就是如此挑戰人性,從苦行中試鍊出人類心智的潛能,從與自然的共存中,體驗到宇宙萬物生長的奧祕,由己身的修行中,激盪出智慧的火花,讓凡夫俗子能在滾滾紅塵的飄浮中,尋求一些依附,並提供靈性的體驗,作為哲學思想的驗證。

  本書著者喇嘛尊者,出生於喜馬拉雅山的一個婆羅門書香世家,年少時即常雲遊於喜馬拉雅山叢山之間,參訪了一百餘位印度大師、高人和隱士。他除了在喜馬拉雅山接受上師對他的教誨外,也到過歐洲學習西方心理學、哲學和醫學。

  本書共分十四章,每章下設數個子題,筆者在閱讀此書後,將十四章之重點歸納如下:

一、學習論

  1. 直接學習:我們所依靠的知識,常常不是自己的知識;我們的思想、觀念是依靠別人而來,沒有經過本人驗證,而間接得到的世俗知識,可以幫助人在物資世界中獲得益處,卻不圓滿,最好能直接實踐你從外在所獲得的知識。著者在書中也舉例歷史上的智者,都是經歷了無數痛苦的煎熬,方能直接得到宇宙本源的真理,這些人不會害怕自己的觀點異於生存的社會。相對於智者,多數凡夫俗子,學習少許或片斷的知識,他們所知有限,同時所知道的又不是他們自己的知識,這是他們受痛苦和折磨的原因。所以「直接乃真知之源」。
  2. 廣泛學習:尊者四處參訪修道上師,因為他認為不同道上的各種知識,引導人形成自己的信念,了解愈多,便學習更多,不管對人、對動物、對周圍環境,有敏銳的辨別力時,將幫助人堅定地無猶豫的走向自己的道路。
  3. 不加入任何政治團體:我們來自宇宙,是這個世界的公民,所以要關心的也是全人類。而首先要有堅強的心靈、敏銳的智慧,知道如何控制情緒、再付諸行動,如果情緒過於狂熱,就算在靈性上有極高的素養,也無法使一個人達到最高的境界。

二、自然論

  1. 欣賞自然:人一旦學會了欣賞自然的奧妙,他的意識將隨著感官而受到自然界吸引,喜馬拉雅山的聖者,將自己投身於山谷中,就是要欣賞自然之美,培養對生物與萬有之愛,當一個人開始融入大自然時,審美觀才會真正發展出來,同時也生成智慧。
  2. 物質互變論:宇宙中所有不同形態的東西和其名稱,均是從宇宙的本體所衍化而來。既然所有物質的後面都是一致和諧的,那麼物質從一種形態改變到另一種形態自有其原理及法則。從這個論點,可以讓眾生升起平常心。

三、宗教觀

  1. 信仰自由:著者認為人必須去了解他自己內在的價值,然後信奉最適合他的方法,虔誠敬愛之路並不是指愚蠢的奉獻,虔敬是完全的奉獻、臣服和摯愛宇宙至上之道。不管一個人選擇那一種宗教,都要謹慎地審修自己的心靈,並且學習如何不使心靈放逸。
  2. 出世與入世:著者釐清一般人對出世和入世的困惑,他認為信仰上主,並不需要棄絕世俗的事物,因為人並不真正擁有任何事務,因此也不必放棄什麼東西,只要把佔有慾放下就行了。不論是過出世或入世的生活,都必須盡其應盡的義務,出世和行動之路,雖是兩個不同的道路,但對自我了悟的助益則沒有兩樣。
  3. 因果業報:因果律適用於所有事務,我們過去的因果業報深植於無意識層次裡,這些潛藏的因果業報,製造出各種不同的念頭,以我們的言語和行為表現出來。人若能以不執著之火來燃燒因果業報,就能免於自心所製造的束縛,要不執著就必須從靈修著手。

四、人性論

  1. 恐懼:恐懼是人類最大的敵人,恐懼產生不安全感,導致心靈不平衡,就開始照自己的方式把腦中的想法加以想像,並投射出來,而影響行為。
  2. 嫉妒:嫉妒心這種罪惡是因我執而起,並隨著「私心」「貪執」而滋長。
  3. 執著:人生最強大的束縛來自於執著,他使人衰弱、無知、和不了解宇宙本體絕對的真實,當我們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對它產生執著時,它就成為我們迷失的根源。

五、自我修鍊:

  1. 靜坐:靜坐時,所有令人困窘的慾望及念頭都會慢慢浮現出來,我們祇要觀看著這些念頭,不要被他們糾纏不清。當感覺被控制住,不再與外在世界的事物接觸時,感官的知覺作用就不會再與心靈裡製造出影像,心靈於是越來越集中,心靈在無意識層次裡不起任何念頭時,平衡的心靈便導向更高的意識狀態,就是最高的開悟狀態。
  2. 不執著:不執著指的是,有一個純潔的動機和正確的方法,而不企求或擔心其結果。免於執著,並把欲望導向靈性進步的人,即能免於宇宙幻像的束縛。執著越少,內在越堅強,就越接近目標。而且不執著代表能真誠無私的愛別人,也是慈悲為懷的大愛。
  3. 善用直覺:當我們經歷過智力上的歷練後,我們會發現有些東西是超越智性的範疇,等到智性的力量再無法引導我們時,只有直覺能指引我們應走的方向。
  4. 信心和決心:信心、決心是了悟道上不可或缺的要件,缺乏信心,我們或許可以得到某種層次的知識,但是唯有藉著誠信之心,我們才能觸摸到內在精細心靈的深處;決心幫助我們超越過所有的艱難和阻礙。它幫助我們建立堅強的意志力,這也是內在心靈和外在世界成功的基礎。
  5. 學習給予:自私和無私、愛和恨僅是一線之隔,越過它,就可以感到奉獻的快樂,無私也是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
  6. 了解真我:內在的自性(真我)是人真正最好的朋友,知道享有內在真正自我的人,是不會寂寞。當我們要求別人了解、愛我們,或是我們也如此的去愛別人,都會產生寂寞和造成對外在的依靠。當我們了解真我,就不會再依靠外在的事物,而能單獨、快樂的生活著。
  7. 謙虛:「低下頭來,你走路才不會絆倒。自大和傲慢是人生旅途中的兩塊絆腳石。不謙虛,就學不到東西,也就不是一個成熟的人。」人一踏上靈性的道路,謙虛就是一條不可或缺的原則。自大會造成許多阻礙,並使本身的辨別力遲鈍;辨別力不敏銳,理性便無法發揮正常的功用,心靈也就不能清明。
  8. 克服恐懼:人類經常心裏害怕。人心理失去平衡,就開始照自己的方式把腦中的想法加以想像並投射出來。恐懼原為想像,但日久熏習的結果反成事實,所以要免於恐懼,就必須坦然面對,實際體驗假想之物,恐懼才不難克服。

  人類文明所創造的制度,為生活帶來許多便利,但也成了人類思想、行動的無形桎枯,或許書中所記載的那些大師所居住的環境,及部分用來鍛鍊心智的方法太過嚴苛,但他們發掘人類潛質的毅力是足為現代人借鏡的。而且,由他們看待外在生活的點滴,也可一窺大師們堅毅的生命情調,就如佛陀所說:「在有智慧的人看來,並沒有所謂不好的事情。只要知道怎樣運用,人生各種事情都是成長的階段。」

  心智的自由開放,才能真正凌駕人為文明、制度造成的限制,而且只要有心,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重新塑造心靈。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