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薩摩亞人的成年》導讀

文:林俊瑩(高雄市右昌國小教師)

著 者: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e Mead)
譯 者:周曉虹˙李姚軍
出版者:遠流出版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

壹、引言

  人類學家的研究對象,是在最為廣泛之社會環境中所生活的人類。關於人類的成長與發展,一直是各種研究的重心,然而在其他研究方法上有所爭議時,人類學的研究往往成為最後的判準。人類學家根據原始人類習慣,研究其發展體質,認識到每一個人所出生、成長的社會環境在其個人生命歷程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著者米德在本書的導論中寫下這麼一段話,正足以在人類相關的行為研究上做為導引。這一段話這樣寫著:

  我們習慣上認為屬於我們人性中固定成分之行為的諸多層面,現在一個接著一個被發現只是人類文明中的一種可能結果。一國居民所有的行為,另一國居民可能並不具有,而這是和種族差異無關的。人類學家了解到,即使像愛慕、恐懼和憤怒等這類人類的基本情緒,也不能歸咎於種族遺傳或所謂的共同人性,它們在不同社會條件下會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這一段話顯現出兩種意涵。其一是重視每種文化的存在價值,縱使這種文化在你的價值判準中是格格不入的;另一則是在看待不同的文化表現時,回頭去思考自己的文化價值是什麼。薩摩亞人的教育方法和教養態度和現代文明大相逕庭,但其獨特的教育方法卻也使得我們有著一次最為深刻的啟迪。走向文明社會與開發國家之林的臺灣地區,教育發展雖然不斷地在改革進步當中,但不可否認地也一直在複製別人的經驗和陷入政策搖擺,這可能會有迷失方向的危險。

貳、薩摩亞人的生命史-本書的概述

  本書著者米德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深入薩摩亞人的社會與生活,並以其細膩的文筆,描述薩摩亞人從呱呱墜地的嬰兒,長成看照嬰兒的孩童,逐漸學會生火做飯、工作,與伙伴之間的相處,成為戶中得力的成員,戀愛與婚姻,以及生子後的教育,一代復一代的生命傳承。看似荒誕的生活習性,實則充滿了生活的大智慧與哲理,而這些經由米德的文筆舖陳全都躍然紙上。

  薩摩亞的社會和一些文明社會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和其他原始社會比較,仍顯現出其特殊性。薩摩亞人對其幼年子女的教育開始,就以一種特有的教育方式來養育子女;對薩摩亞人而言,孩子對於父母的意義僅是生命的傳承,並不具有很重大的意義,而孩子也就不附屬於自己的父母,而是附屬於團體。因此,教育子女的準則是以團體的規範及認可為主,薩摩亞的社會也就充滿著普遍的隨和性。沒有人需要蒙受信仰的磨難,因為薩摩亞人的社會沒有宗教的種類差異,只有信仰程度的不同;在薩摩亞人社會中,表現出生與死的習以為常、避免專門化的感情與人際關係、性的自由而不加以感情與道德倫理的規範、不加以外在人為羈絆的純樸風氣。這樣子一個簡樸社會中或許並不足以產生培育出偉大的領袖及其他傑出人才,但似乎這樣子的社會也減少了人為壓力,避免製造出文明社會為數頗多的精神病患、自我放棄者,也減少了很多的衝突。

參、對現代文明社會價值的啟發

  在米德的帶領下,讓人可以不用深入蠻荒,近距離了解到這群世人所謂的「化外之民」的生活。然而必須深切去體會的是,著者的動機是什麼?她究竟是要傳達給我們什麼樣的信息?她目的是否有可能達成呢?而這樣子跨文化研究是否有其價值呢?在面對這樣子的問題時,著者想給我們的顯然不是文化優劣的比較,重要的是這樣子的原始且不同的文化脈絡裡,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與反省,並檢核我們所抱持的價值之合適性。

  大部分的人都會質疑薩摩亞社會的價值體系是否適宜,然在做這樣的評估時,這些人可能也已經抱持著一種先入為主的觀點,那就是薩摩亞原始社會的結構是無法在文明社會施行的。必須反思的一點是:我們今天自以為優秀的社會文明究竟帶給我們多少好處呢?而在得到這些好處同時,我們又付出了多少的代價呢?若細細考量這些問題,則不得不承認這個原始的薩摩亞社會的確有許多值得文明社會去學習與思考的地方。

  薩摩亞社會對於生、死、性、感情、宗教與教育的價值傳遞對現代文明的教育思潮是有一定的衝擊。薩摩亞人在成長的歷程中,對於生命程序中生與死視為平常,不帶有任何感情。一個接一個的新印象就能不斷地改正以前不正確的印象,直到他們能夠像成人一樣正確地對待生與死,正確地對待感情問題。薩摩亞姑娘雖從未體驗過我們所感受的浪漫愛情,但也不會飽嚐從未愛過人、或從未被人愛過的老姑娘的痛楚,同時她們也不會因為婚姻沒有如願以償而心灰意懶、失望沮喪。他們也不會因為個別化的標竿而使生活陷入混亂,所考量者惟隨和自由而已。薩摩亞人使用了許多教育方法顯然和現代文明社會所推崇的教育理念是相契合的,諸如性教育的實施、生死教育、因材施教的教導方式、尊重個體發展.…等。然而不同的是薩摩亞社會沒有用一些文明社會所用名詞來代替,一切依著傳統而行,而這樣子傳統又展現出某些程度的領先。或許我們在薩摩亞社會中沒有見到特立雞群的佼佼者,然而我們也看不見文明社會所充斥的失敗者、精神病患和自我放逐的人,這些也是現今文明社會所為人詬病的。

  在文明社會的框架中,我們已經發展了一種使感情生活癱瘓、並使許多人的生活能力發展常常受到歪曲、受到混淆的家庭組織,顯然這造成了許多人的生活適應的困窘。我們著重於專門化的感情,卻使得許多人落入對感情失望而無法自拔的泥淖中;過多的價值規範,使得人們必須承受過大的壓力,面臨精神的崩潰。

  文明社會的教育機制也把學子矮化成為工廠產品之流,品質不佳即行淘汰處處可見,還是以某些強勢價值觀繼續成就某部分的人,卻必然地犧牲掉某些人。如果這些是文明社會的表徵,是我們邁向文明社會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那或許這樣子的文明社會正表現出某種程度的野蠻、退步和不文明,是我們所不樂見的。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