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叫不出他們的名字,不是因為陌生而是太熟悉……」這是導演劉吉雄所拍攝的紀錄片-《草木戰役》的心情。這部影片將日常生活最為人所知的草木植物,連結台灣族群融合的問題,讓國際影人印象深刻,因而獲邀參與2009年紐約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s, MOMA)紀錄片雙週影展。此次同時獲邀的台灣紀錄片還有在國內外獲獎無數的《書包裡的秘密》、《綠的海平線》。
三位導演親赴紐約 與觀眾面對面
這三部影片除了在2月16日及21日下午6時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影藝廳播放外,包括《草木戰役》的導演劉吉雄、《書包裡的秘密》導演林泰州與執導《綠的海平線》的郭亮吟,都將共同出席紐約現場,與觀眾進行面對面交流,這不僅讓國際間再次肯定台灣優秀電影人才的實力,更能了解台灣社會文化的多元面向。
MOMA紀錄片雙週影展是紐約現代美術館年度的重要紀錄片活動,國立台灣美術館與文建會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繼2008年成功推薦《醫生》影片,今年再度共同推薦紀錄片《草木戰役》、《綠的海平線》、《書包裡的秘密》,參展。今年參展的影片計有來自美國、法國、英國、丹麥、瑞典、德國、阿根廷、羅馬尼亞、中國、芬蘭、迦納(Ghana)、伊朗、紐西蘭、日本及台灣等15國、37部紀錄片,而台灣就占了3部,成績斐然!
觀點鮮明 題材多元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表示,這次參加MOMA影展的成績更勝以往,代表著國內優秀的紀錄片逐漸得到國外的重視。她強調,紀錄片是關懷社會、探究歷史、深入人性非常好的工具,這次入圍的影片,就分別代表對歷史的回溯、對環境的省思及對青少年成長的關懷,除了凸顯出台灣紀錄片作品的觀點鮮明、題材多元與風格獨具外,也強化了國立台灣美術館與紐約現代美術館對於紀錄片之推廣與交流的意義,而透過紐約影展,期待能擴大台灣紀錄片的國際觀眾市場,促進國際藝術文化交流。
文建會所屬國立台灣美術館近年來致力於推廣紀錄片工作,除了開辦影展,促進國際間的交流外,也建立完整的影音資料庫,並定期舉行各縣市的巡迴播映與講座,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薛保暇認為,紀錄片導演必須對台灣有著深入的觀察,擁有社會責任與使命感,從他們的作品當中,總能感受到濃厚的人道關懷。
《草木戰役》 反映族群謬思
從植物來反射出族群議題的《草木戰役》,這樣的題材在台灣目前的時空背景下拍攝完成,不僅台灣民眾有共鳴,同樣也讓老外讚嘆,多次入圍國內影展。導演劉吉雄透過紀錄外來種、原生種與特有種植物,探討所謂「外來」的謬思。製片劉建偉表示,為了不讓影片內容走向科學教育那般的說教與生硬,特別從與植物相關的人和其親身體驗切入,傳達出人類與植物間的互生、利益與認同等關係。成功傳達出「世界的草木沒有外來種,我們人類才是真正的外來種的核心價值」。劉建偉說:「其實大家都生活在這裡,不管是植物或是人,都在這個地方產生一個新的生活體系。」也希望這部影片帶給觀眾不同的觀點與看待事件的方式。
《書包裡的秘密》發掘青春世界
拍攝《書包裡的秘密》的林泰州導演,目前任教於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播系。課堂上,他讓學生們寫自傳,來進行劇本的寫作教學,幾年下來,收集了上千篇的自傳,而這部紀錄片就是從中挑了3個學生的成長故事,搬上螢光幕。3個故事中,有難解的家庭問題、青春期的情感處理,透過學生個案真實故事的追溯,探索、發掘他們隱藏於內心的成長世界。影片混合了MV、漫畫與歌舞,包裝嚴肅的議題,是台灣紀錄片裡少見的嘗試。儘管拍攝期長達3年,但一推出就屢獲國內外重要獎項的肯定。在2008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也獲得入圍,深受觀眾的熱愛與回響。林泰州表示,參與國際影展,可以增加影片曝光的機會,這是每一位電影工作者都期盼的事,而日前《書包裡的秘密》又獲得美國影視金鷹獎的肯定,更是備感榮幸。
《綠的海平線》獲多方肯定
另一部獲選影片《綠的海平線》為郭亮吟導演的作品,內容主要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軍隊募集台灣少年前往日本海軍工廠生產軍用飛機的歷史事件,當時8千多名稚幼少年,離鄉背井前往日本,面對未知命運的安排。透過本片豐富歷史資料的蒐集,佐證、呈現出台灣少年工在當時戰爭前後的人生起落,以及動盪時代裡只求生存的無奈,為一部台灣歷史重要紀錄佳作。本片甫獲得2009年日本「電影旬報」年度評選文化電影類第二名,更是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第30屆「金穗獎」首獎、日本文化廳文化記錄類電影首獎、日本湯布院文化記錄電影節松川獎(首獎)和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
英國紀錄片導演約翰.葛里森曾經說過「紀錄片是把真實、作創造性處理」,他認為,紀錄片不只帶有娛樂包裝,更有義務啟迪人心。從台灣近幾年的紀錄片作品來看,無論是呈現台灣農業興衰的《無米樂》、或是紀錄小小體操選手訓練甘苦的《翻滾吧!男孩》等等,好多部片,都曾經深深感動觀眾、引起相關議題的討論,這股風潮也成了國片振興的開始,現在更進軍國際,期待有更多優秀的台灣紀錄片作品,在國際影壇上再次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