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在台灣經濟起飛前夕,儘管看電影是一項奢華的娛樂,還是吸引著廣大民眾蜂擁而進戲院觀賞;50年後,時代條件雖已不利台語片的發展,但當時掀起觀看熱潮的台語片,卻深具歷史文化的空前意義。今年適逢「台語片50週年」,台灣影人協會理事長周遊特地籌辦「台語電影50週年」的慶祝晚會,讓一群曾經將生命奉獻給台語片的前輩們重新站上舞台,也要勾起影迷半世紀的光影記憶。
台灣影人協會起源於聯誼性質
台灣影人協會的前身是台語片演藝人員聯誼會,每年都會不定期的集聚一堂,以作為資深台語演員、歌星、導演、攝影……等彼此了解近況的聚會。然而,在多次聚會後卻有了「以後會不會就變成老人會,然後隨著生命的消逝,聯誼會也漸漸消失」的擔憂,於是第一屆理事長辛奇決定擴大組織為「台灣影人協會」。此後,無論是資深的台語片演藝人員或工作人員,或是演藝圈的新人都能加入成為協會的成員。
到了2004年,資深演員、現任電視劇知名製作人周遊,在台灣影人協會成員的大力推舉下,接任台灣影人協會第二屆的理事長。回憶剛接下理事長工作,「想辦增進演藝人員間相互了解的刊物,也想設立演員訓練班……,」當時一心只想為影人們著想的她充滿雄心壯志,但限於種種的現實因素,卻讓理想一直懸盪著。
集結老中青的慶祝晚會
直至今年「台語片50週年」系列活動中,台灣影人協會才在新聞局與三立電視台的支持下,舉辦慶祝晚會,以重現當年資深演藝人員的風華。為此,周遊在前一天晚上還特地將久未齊聚的台語影人找來,舉行一場熱鬧的聯誼酒會,為隔天即將上演的晚會活動暖身,也趁機讓久未見面的老朋友們有機會坐在一起吃飯、聊天。現場還邀請了當時並稱為寶島歌王的文夏及洪一峰上台獻唱,從周遊驕傲地說著,「雖然他們年紀大了,卻還唱得那麼好。」就可感受到台灣影人協會,團結台灣影人的使命相當強烈。
也因此,到了「台語電影50週年」慶祝晚會當天,在國父紀念館門口大排長龍等待入場的觀眾,一進場就將1200個位子全部坐滿,滿心期待著台語片時期的風華再現。周遊像個孩子般地訴說著晚會當天的盛況,新一代饒舌歌手用台語歡唱揭開序幕,再透過主持人澎恰恰和楊貴媚的勁歌熱舞串場,讓全場氣氛既熱鬧、又溫馨。
影人應負起社會責任
周遊從十16歲開始就參與台語電影的演出,在台語片全盛時期演過很多電影,尤其是她主演的三八阿花系列很受到歡迎,「一個月甚至可跑上7部戲,有主角、也有配角。」然而,在台語片沒落之際,她也轉而為擔任電視劇的主角。見證了這段由電影轉為電視的媒體大變遷,除了當時整個時代條件給了台語片興起的契機外,其實台語片走向沒落之路與大家跟著各年代潮流一窩蜂搶拍,導致影片粗製濫造有很大的關係。當有人說,台語電影是因為電視的出現而被搞垮的,她卻認為,「台語片會走向沒落的最大因素,是因為不珍惜羽毛。」
當拍攝一部台語片只需花上20多萬的成本,卻有機會賣出400多萬的票房時,台語片因陋就簡的技術與品質的粗濫,可想而知。反觀現今電視劇的劇情,在以拚收視率為考量下,多充滿鬥爭、血腥、打殺……的鏡頭,以取得觀眾的注意,對此,周遊憂心「無法肩負起社會責任的電視劇,如何傳承台語片歷經興衰,累積下來的文化與歷史意義呢?」
周遊堅信,「只要電視劇有好的內容,對社會有正面的影響,不用怕沒有觀眾。」因為好的電視劇劇情應是從生活中出現,足以感動人心的,因此,她也常提醒同為電視劇製作人的兒子,「電視劇應背起社會責任,是要能感化人的。」
台灣演藝人員薪火相傳
除了深化影人的社會責任外,接下來,身為台灣影人協會理事長的她,將如何延續或創新自己過去豐富的演藝經驗於此一職務上?
首先,周遊因有50多年的演藝經驗,加上交遊的演藝人員眾多,所以,以「團結台灣影人,為資深演員謀福利」為專責,也就是盡力提供舞台給資深演員,或是其日常生活的照料。再者,為打破電視劇只是婆婆媽媽們專屬的觀念,她未來將會以年輕人的生活入戲,讓長輩們與新世代能透過電視劇對話,以一盡台灣影人協會推廣台灣影視產業的用心。
由周遊策畫的「台語片50週年」慶祝晚會,讓早期台灣的演藝人員大集合,不僅獻唱當時的電影主題曲,還時時可見攝影機在演員本人,與螢幕中當年演戲容姿煥發的面貌間轉換,過往台語片的光景似乎歷歷在目。這時,她心有所感地說著「蠟燭要熄滅之前的光是最亮的。」因此,她希望台灣的演藝人員無論老中青任一代,都能視台灣的影視發展為己任,並代代薪火相傳的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