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陳千武 穿越詩與小說的界限

文:方艾鈞 照片提供:林柏樑/攝影

  陳千武—《笠》詩刊創辦人;曾因短篇小說《獵女犯》獲得吳濁流小說獎;也是台灣唯一戰爭小說集《活著回來》的作者,西元二千年時,從陳水扁總統手中接過「鹽分地帶文藝營」獎牌的資深台灣作家。

  陳千武,本名陳武雄,筆名桓夫,一九二二年,生於南投縣名間。七歲進入「公學校」接受日文教育,三年後轉入專收日人的「小學校」。小學校畢業後,陳千武在一千五百人只能考取一人的比例中,順利進入台中一中就讀。剛開始寄宿在母舅吳維岳(筆名吳步初,南陔詩社社長)家中,由於吳維岳與林獻堂、張深切等人來往密切,所以陳千武從大人們的對話中接觸了有關於詩與時事的討論。他也是在這個時期結識楊逵,對他日後的文學觀產生影響。

  一九三九年,他以日文發表第一首詩〈夏深夜的一刻〉,並獲登於「台灣新民報」。隨後〈上弦月〉、〈大肚溪〉等詩作陸續刊出,短短四個月的時間,陳千武發表了八首新詩。

  中學畢業後,陳千武進入台中製麻會社豐原工廠工作,與被稱為「苦力」的工人們一塊在工廠裡勞動,寫下幾首以工廠為背景的「勞動詩」。

  戰後,陳千武花了十三、四年才克服了中文障礙,辭能達意地使用流暢中文。這十三、四年對陳千武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阻礙與災難。為了創作、為了抒發情感、為了鍾愛的文學,他比其他人更痛苦地學習新的文字、新的語言。

  回到文學領域後,陳千武隨即展開現代詩、小說、文學評論、兒童文學創作行列。一九六四年創辦《笠》詩雙月刊,七六年協助台中創立全國第一座縣市文化中心,並擔任中心主任。一九八○年起,與日本高橋喜久情、韓國金光林致力推動亞洲現代詩交流,主編《亞洲現代詩集》。

  一九八七年退休,陳千武仍然持續創作,並擔任靜宜大學駐校作家;二○○○年,陳千武還獲日本著名的《地球》詩刊頒予「詩人獎」。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