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闌人靜,讀本好書,是「享受」;但如果讀到拍案處,卻又苦無人可以分享時,那叫作「難受」!
這就好像對著鏡子講笑話一樣,只能看到一個呆瓜對你傻笑。
還好有讀書會。
當然,讀書會不只可以分享冷笑話而已,絕妙篇章的交流也許是重點,也可以不是。它的功能、它的形態,都是團隊的成員可以形塑的,有的像是紀律嚴明的軍隊,有的則是來去自如的市集,讀書會不同的面貌與內涵─一如台灣,很多元。
由讀書會衍生的許許多多閱讀團體扮演著多重的功能,除了轉化你的「難受」為「享受」之外,同儕的感染、群體的效應,往往能將知識的力量,由加法變成乘法,甚至還可能變成魔法哩!
這不是太神奇了嗎?沒錯,就是那麼神奇,因為氛圍的營造、組織的激勵,經常能誘發個人潛能,也因此為什麼有人說讀書會也是個成長團體。
透過讀書會的閱讀分享,使原本平面的閱讀形式得以立體化,讓枯燥無趣的文字陳述變得生動活潑,讓看似無味的敘述變得活潑生動,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書經過討論與分享之後,能夠令人咀嚼再三。一如清水變雞湯,加法也成了魔法。
在公部門,各級公共圖書館都輔導不少閱讀團體,在各式組織中也存在大大小小的讀書會,這些蓬勃發展的讀書會活化了出版,也豐富了閱讀,更讓生命顯得開闊而多彩。
而在閱讀世界裡,原本就存在著多元的分享方式,讀書會只是其一,下個月即將登場的「全國好書交換」,則又扮演另個「分享」的窗口,因為把書拿出去交換,讓另個陌生人成為書籍的新主人,雖然這沒法立即分享,但透過書中的圈點筆記,可以揣摹上個主人的閱讀心情,這不是很有趣嗎?
截稿前夕,正值行政院文建會主委交接,邱坤良前主委卸下一年多的重擔,翁金珠主委走馬上任,文化工作一棒接一棒,司令官易手,但團隊的力量仍將繼續延續,文化工作一如讀書會一樣,透過分享與激勵,不只讓人領略閱讀的美好,更增添許多文化前景的高度期待。─以前如此,相信未來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