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圖書館達人─呂瑞蓮帶著大學生 為弱勢孩童圓閱讀美夢

文:蘇秀琴 照片提供:蘇秀琴

  有些城市的孩子們已經開始學習使用最新的電子書包,但位於海拔2千公尺高的梨山上,台中縣和平國中梨山分校的68位原住民小孩,卻面臨無教室、無水、無器材的困境,該校9名老師因此向總統、副總統、教育部、立委們發出「求救信」!這是多麼巨大而令人難以置信的城鄉差距,竟真實地存在台灣社會。呂瑞蓮是這種現象的諸多見證人之一,因為,她帶著學生北自基隆、南至屏東,為各縣市百餘所學校圖書館服務過,有極偏遠的後山小學,也有都會區的學校,她看見了國中小學校圖書館資源的匱乏,看見了台灣教育資源嚴重的分配不均,於是,她夢想著許多夢想。

偶然的機緣 投入圖書資訊數位化工作

快樂傻瓜師生:呂瑞蓮(左)與陳佩庭。故事可說都是「偶然」的堆積。呂瑞蓮小姐(現職為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參考館員),最初的目標只是當個稱職的家庭主婦,意外考上公職,任職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前身為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圖書館時,意外接下校內社團圖書資訊社(簡稱圖資社)指導老師一職。當時,圖資社成員只剩社長陳珮庭一人,為避免社團解散,影響前程,師生兩人抱著:「只要不倒社,做什麼事都行!」的心態,分工合作「求生」,原本單純的求生意念,意外成就了一番非凡的事業,師生兩人結下不解之緣,共同為圖書資訊的數位化、普及化攜手努力。

  跟著呂瑞蓮南征北討的一群學生,主要來自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圖資社,當圖資社瀕臨解散之際,正巧民國89年底,新竹師院附屬實驗小學圖書館擬進行自動化作業系統,因缺乏人力資源及專業知能而求助於該校圖書館,呂瑞蓮、陳珮庭接下了這個任務,邊做邊學,摸索了8個月才完工,卻從此開啟了圖資社協助國小圖書館自動化建置服務的長路。做了幾次之後,邀約接踵而來,原本靜態的社團,迅速轉型成為一個實務與理論兼備的軍團,他們每年寒暑假上山下海奔波於各個需要協助的小學,10年來,有百餘所學校受惠。即使現在,圖資社已經解散,這群人在工作中建立的革命情感依然緊緊維繫著,隨時應呂瑞蓮老師的召喚而整軍出發服務,他們為自己命名為「快樂的傻瓜」!

  呂瑞蓮指出,他們去每個學校的工作期程是一個禮拜,但到偏遠山區一個禮拜是怎樣的生活?沒有旅館,只能用睡袋在教室打地鋪。但山區的教室動物可多了,為了避免與蛇共枕,他們得找教室最高層,戶外灑石灰,練就野外求生的本領,但即使層層戒護,有時仍難免山區的大蜘蛛、老鼠等野生動物騷擾。許多人鼠大戰的故事為他們留下到老也無法磨滅的鮮活回憶。

熬夜付出 不輸「血汗工廠」

  雖然如此,山區的人情溫暖,總能讓他們留下甜美的回憶!此外,天候是最難克服的大自然神威,偏遠山區每逢颱風總是路斷山崩,因此,他們改為冬天去山區。山區學校設備原本不足,在冬天的山區洗冷水澡是什麼滋味?呵呵,絕對終生難忘。有些學校的狀況未必能在7天之內順利完工,而工作時程限制依舊,學生們就只好熬夜趕工。

  呂瑞蓮記憶最深刻的是在楊梅楊新國小,16個成員都難以應付的繁重任務,搞到有人腦袋直接壓在鍵盤上睡到不省人事,最後,是被鍵盤的慘叫聲吵醒。那一回的完工大合照,或許該稱為「熊貓大隊」吧?還有一回,大夥兒累到中暑刮痧,學生們在哀叫聲中提出另類建議:可不可以依刮痧「成果」給服務分數?呂瑞蓮的笑容中帶著不忍與憐惜,笑著承認自己有點類似「血汗工廠」老闆。

沒有拒絕的權利

  這個才成軍6年的團隊目前已服務了上百所學校,有的學生整個寒假連續4週都排了學校,2003年畢業的前社長陳珮庭本人目前是碩士生,也至今持續奉獻,已跑了30餘所學校,個個戰功彪炳,全「歸功」於呂瑞蓮的有求必應。呂瑞蓮知道自己「太猛」了,知道自己該學習拒絕,可是,她就是做不到。她說,自己是賣菜人家的女兒,小時候愛看書卻沒能力買書,曾經跟爸媽騙錢買書而挨打,她充分體會弱勢家庭孩子的需求與苦楚,如果學校能提供他們好一些的資源,讓他們的需求得到滿足,或許他們的潛力就有發揮的機會,他們就有脫貧翻身的機會。圖資社成員的短暫辛苦,可能為這些弱勢孩子的未來種下一棵希望的樹,她怎麼捨得對孩子說不呢?別說是她,連竹師大校車司機載他們多跑了幾所小學,都忍不住自掏腰包集資捐款。因此,即便已經離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即便已經沒有圖資社,即便家人反對她把自己搞得疲累不堪,她依然繼續進行人才訓練、繼續校園服務,瞞著家人、帶著兩個女兒往來各縣市指揮作戰,要在各個需要的地方種下希望之樹。

  由於學生們透過長期的訓練而成長,也對圖書館的經營建立了自己的想法,陳珮庭在畢業後不想進入國小教書,就憑著她的社團服務經驗取得私人圖書館的管理員工作。基本上,這絕對是個施與受雙贏的社會服務工作。

工作中的圖資社成員埋首整理書籍編目。(呂瑞蓮提供)城鄉圖書資源差異甚大,呂瑞蓮覺得很痛心。呂瑞蓮希望部落也能有完善的閱讀環境。

企盼數位學習能平衡教學資源

  憐惜的心必然會有痛,看了太多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她很痛。可是,一人之力畢竟有限,呂瑞蓮如今想望的是進行資源整合,透過數位化線上教學,進行播種,讓更多教師具備圖書館管理知識與能力。當然,如果能由主管機關制訂政策配合,快速實現每個國中小都有一所資源完善的圖書館。

  據了解,全國3,387所國中小圖書館中,至今還有約600所尚未完成e化,由於缺乏圖書館專責人員,即便已經協助完成圖書編目建檔,仍時有小學因人員調動未進行業務移交而致編目資料遺失、毀損等狀況層出不窮,轉而要求再度支援。這使得社團業務倍增,不堪負荷。呂瑞蓮指出,香港的學校有專屬圖書館老師,芬蘭的國中小學教育資源豐沛更令人難望其項背。她認為,設置專職且專業的圖書資訊人才,是國小圖書館最迫切的需求。

  圖書館專業人才從何而來?其實,只需各教育大學多安排一個圖書資訊學程即可,而有了圖書館員編制,又正好消化部分流浪教師員額,可謂一舉數得。透過呂瑞蓮的演說資訊發現,原來,學校圖書館員的任務還包括引導學生興趣、不得打擊學生閱讀興趣等等。因此,館員必須熟悉編目,讓學生輕易找到想要的書,必須有動線概念,引導學生去熟悉整個圖書館內的書籍,例如,漫畫書應該放在最裡頭,而不能放在門口。館員應熟背編目號碼,能脫口說出書籍的對應號碼,讓學生也熟悉圖書分類方式,當下既容易找到想要的書,未來也具備編目概念,可以在任何圖書館都輕易找到書,讓圖書館成為學生熟悉的空間。圖書館員的任務,其實是多元而具積極性的。

  目前,呂瑞蓮是交大教育研究所數位學習組的博士生,透過數位學習拉近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是她的夢想。她也渴盼教育部能成立一個專責機構,扮演校園圖書資訊整合平台的角色,從教育部到縣市教育處,層層分工督導,提供各國中小的資源與資訊需求。未來,透過電子書的研發整合,資訊的傳播將可無遠弗屆,城鄉差距必可大大拉近。這,是呂瑞蓮的夢,是她為資源弱勢孩子們所築的美夢。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