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出版大挑戰─出版業冷暖 通路商先知

文:廖為民

  新世紀的台灣,面臨「本土化」與「全球化」的競爭,圖書出版業正遭逢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突破現有的困境,完成「文化傳遞」的任務,在在考驗著台灣出版業者的智慧。出版社與代理商對於近年來台灣圖書出版及雜誌業的挑戰,也都感受強烈,急欲尋求解套。

出版業的挑戰

台灣出版市場面臨空前的挑戰。(李悅心攝)  筆者長期觀察台灣圖書出版市場,大致來說目前可以分成內在及外在兩項主要挑戰。內在情況是台灣現在每年約有3萬種新書上市,卻因市場狹小、未符合讀者品味,而造成出版品大量滯銷,遂衍生出69元書店式的廉價市場,嚴重傷及出版市場。

  外在情況是中國簡體字書籍大量傾銷台灣,每年達10多億台幣的規模,正侵蝕台灣出版市場;便宜的中國書(換算成台幣每本約在100元上下)更吞噬台灣傳統外銷香港、美國的市場,預計台灣外銷市場將在幾年內全面淪陷。

  造成「出版崩壞」的原因有許多,而近年來電腦普及與網路興起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及購物方式,則是最大衝擊,但這也是全球性的問題。出版業者面對不可抗拒的潮流,只能去善用它,排斥它只會造成自己的傷害。出版業者要認清的是電腦及網路能取代圖書的那些部分,而努力在其無法取代的部分去發展,如何分辨出這個界線,正是成功與失敗的分野。

  筆者認為,圖書業市場正趨向多元發展之際,未來的行銷策略是如何在傳統書店(店銷)部分求取穩定,新興通路(網路行銷、直銷、出租、郵撥等)的開拓上如何加強,避免偏向一方,使出版社求得生存空間。

  至於未來發展規劃的部分,最令人頭痛的是:連鎖書店的大量進、退貨,壓低折扣,逼使出版社圖書訂價偏高(如5萬字左右、140頁的翻譯書,訂價高達180元;15萬字的書編成500頁,訂價500元的現象),在在造成讀者的不滿。因此,出版社如何避免「殺雞取卵」,給予消費者合理的書價。另外,出版社直接購買中國簡體字版版權,未考慮兩岸分離所造成的文字差異,如何改善,將成為出版社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

出版業發展歷史

2002/2003年新書及銷售金額排名前五名之圖書種類  回顧台灣出版事業,1949年,國民黨流亡至台灣,出版業形成以商務、正中、中華、開明等外省人為中心的集團,加上推動「黨國教育」,「禁書」政策的實施,使得台灣在文化傳遞上形成一個阻礙;迄80年代後,出版業主逐漸由編輯出身轉變為業務出身,亦即「掌握通路」者優先,加上中產階級的成形,使得業務更蓬勃發展,但因「業務掛帥」,在品質上難免有所偏差。如何在「品質」與「市場」找到一個交集,是出版業者的挑戰。

  通路業者過去只單純的負責圖書的買賣,鮮少詳細統計每家書店的銷售狀況;現在大量出版品正考驗他們如何善用電腦的功能與累積銷售經驗,完成上中下游的配合,創造出彼此應得的利益。

冷靜看中國市場

  目前有許多出版業者都對中國市場抱持高度期待,台灣與中國現在也有版權交易及入中國組成工作室的形態,在雙方加入WTO之後,中國將開放出版市場,因而中國各省市自組出版集團,如上海市的世紀集團、江蘇省的鳳凰集團,準備和西方的各大出版集團形成既合作又對抗的局面,目前因中國的出版社及新華書店(銷售總代理)尚為官方,加上言論管制仍然存在,台灣業者似乎不宜盲目投資及對之有所期待。較合適方式則是再觀察一段時日,再作定奪。

  總體而言,台灣已進入工業社會,變化的速度將比以往來得迅速,因此筆者對文化出版業未來仍是抱持著「審慎的樂觀」,要生存,就得在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一步一步踏實的走下去,用「歡喜做、甘願受」的心情,全力邁向明天的理想。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