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胡歐蘭教授的承擔與期許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潘云薇
  臺灣推動圖書館自動化發展萌芽至今已有40 餘年歷史,從無到有,胡歐蘭教授一路帶領圖資界,在篳路藍縷中找到前進的力量;但是,在談她的卓越貢獻之前,要先學習的是她在為人處世上的謙卑胸懷與勇於承擔的拓荒精神。

胡歐蘭教授將圖書館編目手工作業推向電腦化,被譽為國內圖書館自動化之母。

  今年1月9日,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共同舉辦一場「雲端行動環境下圖書館自動化發展與前瞻研討會」。這一天,主辦單位很隱密地策劃了一個驚喜橋段,推出壽桃、蛋糕與祝賀影片,要為臺灣的圖書館自動化之母胡歐蘭教授慶祝80大壽。


  在眾人的祝福下,胡教授露出了靦腆的笑容。她說,70歲時,圖資界已為自己舉辦過一場轟轟烈烈的慶生活動,至今感激不盡。每當回味當時的情景,還會 默默流下眼淚,已足以銘記在心,如今80歲,希望往後的每段人生歷程,不要再勞師動眾,實在愧不敢當。從胡教授的感言中,可聽出她為人謙沖自牧的個性。
 

「雲端行動環境下圖書館自動化發展與前瞻研討會」胡歐蘭教授為參加者講授「我國圖書館自動化發展史」。   即使胡教授在推動國內圖書館自動化的過程中,扮演了開路先鋒的角色,對於圖書館人才的培育也不遺餘力,但從不因此而自滿,始終不忘感謝一路願意信任 她,放手讓她一展長才的上司們,以及一群同甘共苦的年青人。胡教授說:「這是何其榮幸的事,假如沒有主管的大力支持與同道們的協力,有再大的本事,也做不出來。」


  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一個人的高度。要歌功頌德胡教授的豐功偉業,不如從她的人品談起。
 

修養德性 立功不居功

胡歐蘭教授認為,建立良好的工作倫理,是待人處世的根本之道。   胡教授從圖書館的實習生、館員到館長;助教到教授,「我努力扮演好我的職位角色,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她認為,建立良好的工作價值觀與職業倫理,是待人處世的根本之道,如果沒把人做好,就別想把事情做好!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一個人要做到無私、無我、不居功的境界,確實不容易,尤其是自我意識高漲的今日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利害衝突不 斷擴大,彼此傷害,無一贏家。胡教授不諱言,特別是部屬付諸的努力歸功於主管時,很少下屬能忍住這口氣,多半是怒火中燒,滿腹怨氣,如此志於利,終會有害 而無利。因此,即便把功勞歸給主管,她也從不埋怨,重點是把事情做好最重要。這是身為後輩應該學習的謙卑態度,不要急於搶風頭,沉溺在眼前短暫的成功經驗,而忽略了更長遠的目標。

 

《臺灣圖書館事業百年發展》一書中,有記述臺灣圖書館自動化的發展史,可作為開拓圖書館事業美好未來之參考。

  胡教授為人雖謙和不邀功,卻也不認命、不盲從。遇到圖書館需要改革之處,必挺身而出,積極主動向主管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這一切不是為一己的功利打算,只是為謀求讓臺灣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更穩健茁壯。


  從她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圖書館組,於大三那年被分派到淡江大學圖書館實習那刻起,不論是在科技還不發達的年代,將淡江大學圖書館原本堆 積雜亂的館藏書籍,整理的井然有序,讓讀者在成千上萬本的書籍中能快速找到所需書籍;於國立中央圖書館(現為國家圖書館)從零開始,完成圖書館自動化及全 國書目網的建置;於國立政治大學運用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整合校內各自為政的圖書館館藏資源,以提升服務品質等等,都印證了胡教授是個開路的拓荒者。
 

跳出舒適圈 勇於開墾

胡歐蘭教授(第一排左二)與中華圖書館學會中文機讀式目錄編目工作講習會第一梯次學員合影。(胡歐蘭提供)  要在荒蕪的土地上,闢出一條康莊大道,勢必要有勇於承擔的責任感,才能不斷迎接新挑戰。特別是胡教授在中央圖書館推動圖書館自動化及全國書目網的艱辛過程,更是考驗了她面對困境的堅韌度。


  在新舊無法融合,人工與電腦化作業的爭戰下,當時除了獲得中央圖書館前館長王振鵠與少數具有革命情感的工作同仁支持,幾乎沒人看好圖書館自動化的推展,胡教授甚至遭受猛烈指責。那時館內流行一句話:「自動化推到哪裡,阻礙就到哪裡;自動化的風吹到哪個角落,哪裡就會倒霉。」面對大家等著看好戲的心態,她坦言,自己也是個平凡人,心情也會低落,但是她不為自己,一心只為圖書館界著想。事實也證明,人只要站得正、做的正,再多困難都會迎刃而解。胡教授成功地將機讀編目格式(MARC) 引入中央圖書館, 以書目資訊服務為中心概念,建置了一套完整的電腦化書目系統,有效解決當時人工編目費時費力的問題,達到一館編目多館分享的目標。當圖書館自動化推展出成績後,她也逐漸獲得大家的認同與讚許。


  經歷了風風雨雨,對於過去與胡教授交惡的圖書館同仁,她選擇笑一笑,將不愉快收進臉龐的皺褶裡,用愛與寬容來包容一切。胡教授說,過去的歷練不管多困難、多辛苦,現在回過頭來看,都是非常甜美的經驗。她鼓勵後輩,不要趨於安逸的日子,勇敢跳出舒適圈,找一份可以讓自己去奉獻的工作,一個人要有所學習,就必須肯付出代價,在逆境中成長才能累積解決問題的實質經驗。


鼓勵後輩走入基層

   這也是2 0 0 0 年胡教授退休後,選擇退而不休,勤於訪視基層公共圖書館的原因。她說,人力不足始終是鄉鎮公共圖書館普遍存在的現象,除了呼籲地方首長要重視圖書館的發展,鼓勵圖資系所畢業的學生投入鄉鎮圖書館的服務,也是當務之急的工作。


  身為公共圖書館輔導員的胡教授,永遠無法忘記,一位老伯伯(圖書館員)的傾訴:「老師你可不可以再來,我們不是不想做,只是沒人教,不知道該怎麼做。」她認為,擴大圖資系所學生加入鄉鎮圖書館服務的工作行列,有助於帶動、協助培養非科班出身圖書館員在圖書資訊上的專業能力。


胡歐蘭教授與國立中央圖書館(現為國家圖書館)舊址南海學園內的辦公室留影。(胡歐蘭提供)"胡歐蘭教授與國立中央圖書館(現為國家圖書館)推動圖書館自動化的革命團隊合影。(胡歐蘭提供)









  只是,要如何有效促使科班出身的圖資系所人才長期留任服務於基層的鄉鎮圖書館。胡教授說,解方是教育。學校老師授課時,不要光談知識,而要培養學生以德待人的修養與吃苦耐勞的性格。「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真正有能力的人,應當能從最基層的地方做起,藉由苦難磨練心志並習得一身本領。


  這看似人人通曉的道理,要實踐卻不是件易事。也因此,學校教育才顯得如此重要,胡教授說,學生一旦踏出社會,就鮮少有人願意苦口婆心去教導一個人應具備什麼樣的工作態度,如果沒有自覺能力,就會到處碰釘子。她強調,身為老師不只要授業,還要做到傳道、解惑,才能培育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圖資專業人才。


培養專業 從編目做起

  現在年輕一輩的圖書館員偏好站在第一線直接接觸、來服務讀者,比較不熱衷隱身於幕後的圖書館編目工作。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胡教授說:「真正的圖書 館員是在為每一本館藏書籍找出路。」編目是圖書館非常基礎的主體作業,如果連最基本的館藏內容都不了解,如何指導或協助讀者挑選適合閱讀的書籍,又怎麼做 好第一線的讀者服務呢?她再三強調,一個新進的圖書館員,一定要從最根本的編目工作做起,雖然這份工作名不見經傳,必須默默在背後處理圖書資料,卻是圖書館缺一不可的核心工作。
 

  雖然時代在變,圖書館的圖書資訊編目工作,也要隨著技術的推陳出新而有所變革。但不管是人工手寫卡片或是電腦處理資料,胡教授說,唯一不變的是,都 得經由人腦去判辨,一本書、一則資料所要傳達的內容,電腦無法知道該抓哪些字與這本書或資料做連結,還是必須依靠人腦去設定關鍵字或符號,使用者才有辦法 判讀資料。


  處在巨量資料的全球化大環境中,圖書館人員必須懂得善用Google的技術,把電腦知識運用到資料的整理上,去分析一本書籍在談些什麼?適合哪些人看?讓需要的讀者可以透過各個不同的層面、方式,去查詢並找到這本書。
 

電子化版權 數位化課題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館長蔡明月(左)代表致贈生日禮物給胡歐蘭教授  再來,電子出版品的出版與著作權問題,也是圖書館數位化後必須面對的課題。胡教授呼籲,標準檢驗局、智財局、出版界、資訊界應與圖書館界通力合作, 讓電子書的出版、發行與流通有著作權法規可循,以解決圖書資訊服務傳遞的問題。另外,電子書閱讀平臺,也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她希望,電子出版廠商能與 圖書館能儘早達成共識,制定出一個共同平臺,不需透過各種平臺的轉換,就可以購買或借閱電子出版品。胡教授認為雙方應該成為一家人,就好比紙本出版商與圖 書館的關係,讀者可以選擇用付費來購買書籍,也可以透過向圖書館借閱的方式來閱讀書籍,大家有統一平臺,運用自如;以使用者為第一考量,回到科技創新、進 步的初衷,為使用者帶來更便捷的服務。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