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社區資源的運用—地方圖書館功能再造的活水源頭

文:陳三郎

很高興今天能有這個機會跟大家探討社區資源的運用,也希望能分享諸位圖書館界先進,在地方上豐富的經驗,共同討論怎樣才能更密切結合圖書館與社區資源,共同促進地方或社區文化之發展。其目的在於拋磚引玉,如果要在這只談圖書館這個領域,就顯得班門弄斧了。

  今天早上我和幾位雲科大的老師,一起到林內鄉重興村做社區訪視,該村中有一棟閒置的社區活動中心,社區工作人員希望能夠再利用,除了做社區營造工作室外,也想規劃成為社區圖書館。這個構想非常好,但是社區圖書館未來該如何經營及發展?我想在座的專家學者及當地社區居民,應該可以提供很多意見及構想。

  以社區營造的角度來談,如果想發展出很有特色的社區圖書館或圖書室,應該由社區居民來集思廣益,過程中透過居民的參與及互動,增加地方凝聚力與向心力,這點是各位可以思考的。要怎樣去發展社區圖書館的特色呢?是擁有很多藏書才算有特色嗎?如果是這樣,那永遠也追不上鄰近大學圖書館或者是國家圖書館的,而且這些藏書在社區圖書館裡,是否真的能發揮效用呢?更何況目前地方圖書館購書的經費幾乎少得可憐,是否能透過電子科技來蒐集、儲藏資料,推動數位學習網的建立?或者是針對地方發展的特色讓圖書館也具有地方的特色?

  近幾年來,我一直在雲林縣努力,希望成立縣史館或是縣史資料室,礙於文化局的組織編制及財政經費等問題,整個進度還不是很理想,但不理想就不用作了嗎?後來我們就先在雲科大成立了地方文獻研究中心,除了繼續蒐集地方的文獻資料外,也著手規劃將地方文獻數位化典藏,希望能充實雲林的在地文獻,並提供給有心研究雲林者一個理想的地方。

  目前這個計畫仍在初步規劃階段,還沒有正式進行,然而過去這幾年我們的確花了很大的心力蒐集地方文獻資料,經常利用各種管道接洽,希望能把政府機關單位不要的資料彙集,但這點很困難,因為大部分機關單位擔心重要的檔案資料外洩,將來可能會帶來困擾,所以提供的意願不高。但我們仍然繼續努力蒐集,甚至有時連舊貨商的資源回收場我們都不放過,之所以這樣做的動機就是希望能為地方文史留下記錄。

  各位對所屬的地方上想必都有一定的感情與了解,如果各位有機會去找尋一下,就會發現地方其實有很多珍貴的地方文史資料,這些珍貴東西過去在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努力尋覓下,多少已有些成果。如果圖書館單位也能投入其中幫忙尋找、彙整並納入圖書資料管理系統,相信這些寶貴資料就能得以集中保存下來,並發揮更好的作用,我想這是功德無量的。

  當然我也看過許多文史工作者,當他們發現珍貴的東西,就把他當成傳家之寶,不願與他人分享,使得地方文史的內涵無法妥善的保存管理,也無法推廣與傳承,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經由地方資源的探討過程中最感受深刻的是,如果地方圖書館能夠參與投入,並扮演典藏、管理與推廣的角色,會是社區大眾之福。

  今天首先要各位思考的是,我們圖書館為什麼要運用社區資源?我們要經常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目的何在?不斷不斷的去思考,才會鞭策我們不斷追求進步。大家看講義裡,有些問題請大家一起來動動腦。

  • 請問大家—我為什麼來在這裡?
  • 我參加這個研習活動的願景是什麼?
  • 我對自己的圖書館印象是什麼?為什麼?
  • 我們圖書館服務的對象是誰?
  • 我們的圖書館有豐富的藏書嗎?
  • 我們圖書館的藏書能滿足讀者的需要嗎?
  • 我們的鄉親能透過圖書館認識家鄉嗎?
  • 我還能為鄉親做什麼服務?

  各位為什麼在圖書館上班?像我在思考為什麼會在學校教書一樣?

  我教書教了二十幾年,這二十幾年來我不斷的去思考,我為什麼到學校來?為什麼要教書?把書教好對我和學生有什麼關係?如果不是這樣每天去思考、去充實、去突破。如果我把他當作是每天的例行公事,我想我早就變成了教書匠,不再有教學的熱誠與動力了。

  各位應該都曾是懷抱著一份理想,希望我們服務的單位能真正庇蔭到地方的百姓及讀者,讓每個來到圖書館的人有所收穫,希望他今天到這圖書館裡得到的知識,能在將來生命過程中做出幫助社會大眾有意義的事。

  我個人對圖書館的深刻印象是,記得小時候住在彰化縣的鄉下地方,當地並沒有圖書館,寒暑假期間連想找個安靜看書的地方都沒有,只能偷偷溜進學校找個教室K書,那時候對圖書館有一種渴望的心情。然而,我們都知道圖書館不只扮演提供閱覽及K書的個角色,只是我們所生長的那個時代,沒有機會運用圖書館資源,也不知道如何找到豐富的資源去學習,更不知道它可以提供認識社區的管道。

  所以,後來當我在大學讀書時便有個錯誤的觀念,那就是認為與其到圖書館找資料,不如把所有想看的書都收集來擺在身邊,因此到今天,曾經到過我研究室的人就會知道,我現在已經快被埋在書堆裡了!層層疊疊的數量非常多。還記得大學時代,最奢侈的事就是有錢就去逛書店、去買書,全台北市各地的舊書攤都曾有我的足跡,只為了彌補過去找不到資料的遺憾。

  現在這些書雖然還在我的研究室,但我正逐漸把它重新整理送到我們自己成立的地方文史研究室裡面,研究室裡沒有嚴格的借閱規定、沒有期限、也不需要質押證件,頂多寫個借據、留下電話就可以了,我們一直認為資料本來就應該充分發揮功能,儘可能開放讓大家都能使用,而不再侷限於個人。

  當然,在我們雲科大也曾有一個研究所的圖書室,裡面有很多海內外大學、研究所的研究論文、期刊資料等,可是卻嚴格規定只有老師上課需要及同學要作研究,才可以借鑰匙進去,借完書就得離開,平常是不對外開放的,即使有時間想好好利用一下都覺得很困難的。

  幾年前,我把雲科大「地方文史研究室」做了規劃,裡面有書櫃、研討桌和很多的資料,因為沒有固定的助理人員,所以我們只做簡單分類及標示,然後就用一本登記簿記錄,不限冊數,一次能借兩個禮拜,盡量給大家方便。當中也有人會忘了歸還,甚至畢業離校找不到人,但我們也不就此採取封閉策略。

  站在圖書館的角度,這是不正確的作法。但我們站在開放服務、資源共享的角度,立場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只是我們思考的是,圖書館該扮演什麼角色?該如何發展它?要怎樣讓圖書文獻資料發揮它的功能?服務對象是誰?比較常使用圖書館是要考試的人?退休人員?還是真的想吸取新知的人?怎麼針對他們的需求讓服務加分?圖書館藏書量是否足夠?藏書可以滿足讀者需要嗎?如果沒有該怎麼經營下去呢?我想,運用大家豐富的經驗來討論一下。

  透過這些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圖書館到底要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其所涉及到的層面很廣,如人員編制、購書經費、營運空間等許許多多的問題。而很多圖書館每年僅分配到非常有限的購書經費,因受限於經費不能提供讀者所需的資料,這是大多地方圖書館目前的困境。然而,當我們面臨困境時,不是放棄不做,而是應該再思考,改善相關的問題及現象,比如,應可透過徵集圖書活動。鼓勵地方文人、耆老、仕紳、民間踴躍捐贈藏書,則圖書館可利用這些珍貴資源充實館藏。

  事實上有很多時候,我們在過去蒐集地方文史資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地方圖書館,但大部分都很失望,因為地方圖書館並沒有將相關文史資料保存下來的經驗,如果我們有機會能協助進行蒐集,這個問題會慢慢解決的。

  今天,我們也許會覺得這樣的工作負擔會很沈重,但我們該做的不是逃避,而是該怎麼去克服呢?如果圖書館能招募志工,透過他們的參與、協助,可以更有餘力地去思考,怎樣為地方民眾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是大家可以好好去運用的。

  我一直強調的社區資源重要性,在眼前的階段是有其必要性的,台灣在長期著重經濟、政治意識型態發展下,鄉土文化受到忽視,許多資料都在這狀態下嚴重流失了。在政府機關單位搬遷時,向他們索取相關文史資料,但機關單位基於安全性問題都予於回絕,這些資料都被送到紙廠由相關人員監督銷毀,很多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就這樣消失了,讓人非常痛心。

  最近斗六市在編斗六市誌,我這十幾年來在當地,發現過去沒有人員蒐集歷史文獻,坦白說沒有文獻資料參考,編出來的東西是非常膚淺的。在斗六市立圖書館或雲林縣文化局圖書館中,是很難找到豐富的斗六市文獻資料。當然不能怪任何人,只是當時的時空背景使然,因為不重視導致重要文獻被忽略。

  我舉一個例子,記得以前在文化局圖書館的參考室看到成堆的期刊、雜誌,很多都具有文化歷史價值,但參考室人員及義工並沒有能力去整理整理、保存它,我看到他們把各地方免費贈閱的文獻資料當成過期期刊處理,放在櫃臺那裡贈閱,雖然這些期刊不一定是本地出版的,但他不是一般消遣性的雜誌,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應該把他當成書籍資料保存,文化局如此處理,許多珍貴的資料就這樣流失掉,實在太可惜了。

  我們再來看看社區資源探索和運用,鄉土或社區資源的發掘是鄉土文化重建和地方發展的契機。各位知道,像九二一大地震之後,要重建一個地方,如果沒有過去的歷史文化背景做基礎,要怎麼讓社區生命的發展有軌跡可以依循,因此所謂重建,不過是大家拼命尋找些新的點子去發揮,其結果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口號或擺個樣子而已。

  對一個社區要朝永續方向發展,地方文化、產業及其精神內涵等的探討是非常重要的,像鄰近的古坑鄉發展咖啡文化,但到今天為止大家對咖啡文化的內涵,有什麼新的了解嗎?恐怕大家僅止於追求時髦、追求流行。沒有真正精神文化內涵層面的古坑咖啡在各地一窩蜂的競相模仿下,可能會慢慢走入歷史。個人認為真的要讓古坑咖啡具有長遠的生命力,在於怎麼結合文化產業、精神內涵,這也是我們還需要再思考的。

  至於社區資源的探討是有其迫切性的!包括地理、景觀、人文、歷史、建築、產業、宗教民俗信仰等,這些都是屬於社區資源的範疇。為什麼說會有探討上的迫切性呢?剛才提過地方耆老是地方的寶,找他們挖寶,可以發現很多地方歷史文化的資料,像西螺的廖遠足老先生,簡直就是地方的活字典,他對當地的開發沿革及廖氏宗族的變遷瞭若指掌;其次,古坑鄉之前的民政課長戴樹維老先生,是古坑鄉160幾個部落地名典故及地方風土民情的活字典,他在任職期間走遍古坑各地,對各地的地理人文如數家珍,但他們年紀都很大了,再不好好把握去向他們挖寶,恐怕地方文化發展史的記錄就要出現斷層了。

  今年(93年)暑假,我們進行古坑鄉地方口述歷史訪查計畫,很可惜的是在短短一個月內,光永光地區一帶就有三位90幾歲的耆老去世,聽說他們生前耳聰目明,和人溝通都沒有問題,但卻在我們還來不及去進行口述訪談他們之前,就都已經作古了!這真是非常遺憾,可見要做社區資源調查要及時,否則老成凋零是非常快速的。

  我一向很尊重年長者,因為他們擁有豐富的閱歷及人生體會。像我們昨天去古坑鄉拜訪一位退休的小學校長,他很慷慨的把手上所有老照片,借給我們翻拍,並答應日後再找機會請他說說照片背後的故事,為的是要讓照片中的生命力及歷史能重現,這樣老照片才會有意義。一堆沒有人解讀過的老照片,充其量頂多只是一堆不會說話的圖片,能發揮出見證歷史的效果很有限。所以,找到老照片必須抽絲剝繭的找出背後故事,才有意義。

  像台北文山社區大學最近曾發現,50年代一位美籍人士擔任政大客座教授,教授新聞學課程時,帶著學生在文山區做了訪查,拍攝了地方居民生命的容顏,其中有小朋友開朗的笑容,也把在河邊洗衣服少女談笑風生的點滴都拍攝下來,但這些照片一直沒有在台灣公開過。之前,因為剛好有文山區鄉親在美國圖書館內看到這樣的一本書,輾轉通知文山區社區大學,文山社區大學得知訊息後,好奇地透過該圖書館將其出版後所剩的幾本書購回,開始去解讀這些老照片,甚至去尋找現在照片中現在還活著的人,最難得的是找到了當年洗衣服的少女,現在已經是為人祖母了!也請她說說照片後的故事,藉由她的訴說和書籍的重新翻譯出版,在文山區掀起了很大的迴響,除了讓許多人生起一股懷舊情懷,也帶動社區發展的活力。如果我們也能往這方面著手,要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是很有希望的。

  至於社區資源是什麼呢?社區資源範疇很廣,請大家參考講義上所列的項目分類,包括了地理人文景觀、產業經濟、生命禮俗、聚落社群互動及認同對象等。社區資源是以居民為主體,大家能夠彼此認同且有共識,並成為生命共同體。而社區是地方文化的總體表現,甚至台灣文化的新主流。

  今天我們要重建台灣的歷史文化,當然必須由社區下手,如果社區裡面找不到社區文化資源,那所謂台灣文化的建構等於是像空中樓閣般的空談,就像過去所做社區及文化建設都偏向看得見的硬體部分,只是在凸顯在上位者的政績,看不到真正屬於民眾生命力的內涵在裡面。今天在一個民主時代,真正的建構起文化不論是地方文化也好、或者是國家文化也好,在在需要靠民眾生命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的,不再是像以往的帝王之家的家譜般由少數人可以建構的,所以我們要重視屬於我們人民自己的文化與生活,並不斷努力加以充實和提升其內涵。

  我們說社區資源的內涵也包含著自然環境,大自然的一切都與我們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一草一木都很有可能具有地區的特色,並且與當地居民生活密切結合在一起。各位小時候或許經常看到的林投樹、苦苓樹等,現在還看得到嗎?它們現在都已經被黑板樹、瑪拉巴栗等外來樹種取代了,所以自然資源也有很大的變化,包括自然環境與聚落發展的面向關係也都在改變。

  過去有很多地方是以自然環境或是地標命名,在未進入社區前就能藉由地名初步了解當地的環境,走入社區更會讓人有一股親切感。以往地方命名的方法可說是相當在地化、生活化的,由傳統交通工具、生活習慣、建築特色、地理景關等都能成為地方命名表徵。各位如果有心去探討社區的根源,其實可以由一草一木去了解起,因為社區文化往往就藏身在再平凡不過的事物中。

  我們都了解,時代環境的變遷,幾乎每隔十年、二十年就有一個變遷的週期,仔細去觀察,我們都可發現不同時期之間變遷的關鍵在那裡。像今天早上去的林內鄉,以往是以烘焙菸葉為主,過去烘焙菸葉時溫度一改變,菸葉品質就會大打折扣,菸農都會戒慎恐懼地烘焙菸葉,需要七天七夜不眠不休的照顧好爐火,現在這樣的產業也慢慢消失了!幾乎已經完全沒落。如今,即使有菸葉種植,也是直接由廠商收購處理,菸葉和當地居民的生活作息與聚落景觀各方面再也沒有那麼密切的關係了。

  因此,都會生活下僅存的傳統產業,以及鄉下農、林、漁、牧為主的產業,值得我們好好去了解。此外,包括社區人口結構、先民拓墾的歷史等,都可以讓我們以一份關懷、學習的心去調查探討及介紹。

  我去過林內鄉平北村訪視,這是一個客家族群聚落,當年由一個嘉義來的大地主,並找來一大群佃農耕作,這大批佃農就是來自新竹、苗栗一帶的客家人。各位知道客家人的習性,如果在一個地方沒有辦法生存,就會轉移陣地。台灣光復後,在政府推動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下,讓他們有機會取得土地而在此落地生根。我們在深入探討當地人的作息習慣後發現,在透過使用農民曆中可以了解,他們是比苗栗的客家人在生活上更符合實際的。幾年前我甚至發現到一本民國35年的農民曆,主人把這本農民曆當成日記使用,也由這本農民曆的記錄中發現很多珍貴的地方文史資料。

  至於社區建設部分,如林內鄉在平原地帶鄰近濁水溪的溪流,藉著水利設施及豐沛的水資源,對整個地方產業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既然這裡有很好的水資源,為什麼讓這些資源流落到別人手裡或不善加利用呢?我覺得滿可惜的,在參訪的過程中,我們建議他們可以朝水資源的運用方向來營造地方特色。

  地方的傳說、習俗、俚諺、歌謠等民間文學,老一輩的人都可以朗朗上口,像雲林縣文化局圖資課就有整理民間文學的專輯,慢慢很多文化局也都在建立相關的資料,地方耆老都是我們社區的寶,透過他們可以讓圖書館更生動,比如說請老爺爺、老奶奶來說說故事、表演傳統歌謠、示範風味美食製作等等,相信可以讓圖書館活動更引人入勝。

  民間的宗教信仰、寺廟的慶典活動、家族的祭祀活動等同樣也都可以當成豐富的社區資源,社區資源部分就這樣簡單的介紹,如果將來有機會,再和大家一齊來分享。

  剛剛說的許多人物事蹟都值得探討,可能有過轟轟烈烈的作為,也可能名不見經傳,或許經過我們的探討,才有機會發現某些事件的歷史真相。雲科大應用外語系有一組學生來找我指導他們做專題,他們選的這個專題很特別,就是要演繹出「鐵國山的故事」,描述當年在雲林地區柯鐵虎等人的抗日故事,他們蒐集資料、地方文獻,深入地方尋找當地傳說、故事,計畫編成劇本,並用英文演出布袋戲,相信一定非常有趣,如果有機會,可以安排他們到國、高中公演。

  長期以來,我們看到的都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故事,如何讓台灣歷史文化中許多感人的人物事蹟或歷史事件也可以躍上表演藝術的舞台呢?從民間文史資料的蒐集、整理,以及如何轉化為劇本也好、藝術創作也好,我們圖書館如果願意去推動社區人士來蒐集整理,並鼓勵大家一齊來創作,圖書館會變得充滿活力,社區也會變得有新的生命力。

  而在我們經常性的訪談當中,包括個別深入的訪談或是耆老座談,當然更不能忽略傳統女性在整個台灣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即使是社區裡的一棵老樹,都有可能有許多精彩的故事,那天我們圖書館也可以請地方耆老在大樹底下來述說這個故事,並將故事內容整理出來,配合圖畫,就可已變成一本故事繪本,這也是個很簡單可行的方法,社區有這樣豐富的資源,端看我們怎麼去發揮。當然如果要更周延,我們可以透過結合社區人員共同提出計畫,進行有計畫的蒐集社區資源,和整理出更完整的成果,相信必可讓在地花朵綻放。

  除了上述社區資源探討的項目中所舉的例子之外,針對社區資源的運用,還可以有下列更具體的作法:

圖書資料建檔方面

  地方圖書館要在典藏的量上有成很難,可朝質的提升,從營造地方文獻特色方面著手,除了採購鄉土文化有關的圖書之外,還有幾個方向可以凸顯地方特色:

  • 建立地方文獻資料庫,廣泛收集地方文獻資料
  • 徵集地方耆老收藏之圖書與個人作品,並成立特藏櫃
  • 剪集或定期搜尋社區有關資訊並加以分類建檔

記錄

  可以結合圖書館義工群的力量,依實際的需要於調查前確定進行過程中社區資源的記錄方式,一般的記錄方式有兩種:

  • 田野日誌:較為客觀和理性的記錄
  • 田野雜記:較為主觀和感性的傳述

整理

  透過前面之社區資源調查工作將所獲得的資料進行整理與研究等工作,如果能將調查資料之整理與研究成果做更有效的運用則更佳。例如:

  • 短篇報導:對初次參與的成員,可藉由短篇報導的寫作,逐漸培養其寫作能力。
  • 散文
  • 報導文學
  • 田野報告
  • 「社區史」或「村史」
  • 「研究論文」
  • 老照片文物集
  • 紀錄片
  • 導覽地圖、或各式展示表板

  站在圖書館推展的立場,最好是由自己起帶頭作用,定期發表調查的心得收穫或研究成果。亦可像雲林縣文化局委請在地作家編寫「雲林密笈」一樣,將所寫的文章匯集成冊,出版發行,一般而言,不論其水準如何,對社區居民會有很大的鼓舞作用。而這些成果將可為地方累積豐富的人文紀錄,並且具有珍貴的參考價值,如果沒有將這些成果整理出來前面的工作等於白忙。

出版

  經過大家的努力後,為與大眾分享成果與社區的榮耀,也為提供學校鄉土教材,培養我們下一代的鄉土情懷;並激發居民的社區意識促進社區的營造,且紀錄地方的歷史、保存地方的文獻,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基礎,在在都值得將社區資源的成果集結出版。

展示

  當我們要將成果與社區居民或他人分享時,可透過前面已整理出來的內容舉辦展示活動。展示時間可以配合各項節慶舉辦,如重陽節或母親節等。展示過程亦可邀請與展示內容相關之當事人前來現身說法。如果是老照片及文物展示亦可藉此機會針對參展鄉親中的地方耆老們進行機動訪談或請其指認,以獲取更多人對老照片內容之解說與補充,讓所展示的東西更具意義。

推廣

  其實社區資源除了上述部分之外,還有更多更重要的功能,就是社區人才資源如何善加運用,藉以充實圖書館服務的內涵。以下幾點做為參考:

  • 圖書資料整理義工人力
  • 讀書會及說故事老師
  • 各類技藝之人才
  • 社區導覽解說人才
  • 參與圖書館宣導活動

  以上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們把握來展開各項推廣活動。當然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我們本身要能體會做這些事的意義,並且從自我內心的改變開始,當自己在投入的過程中,體會到其中學習的樂趣與面對每一個情境時,自己內心的轉折及調適的過程之後,才有可能引導別人或幫助別人在參與的過程中,也體會到自我成長的喜悅。

  最後我想和大家共勉,我們有機會在自己的家鄉,服務自己居住的地方,這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只要我們願意隨時把握機會,也許是每天來圖書館看報紙的退休老人,都可藉機會跟他們泡茶攀談,並請他們講述地方精彩的故事,並把所聽到的錄音、整理出來,都可以將其變成是很好的故事題材和成果,而在這過程當中也能慢慢發現,我們的工作也就不會只做例行公事那麼枯燥乏味了,生命就會變得多采多姿。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