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現代感十足的空間裡,有著豐厚的人文傳承,也肩負著創新的使命,讓大學與城市的互動激起不一樣的火花。
週末的午后,屏東美術館裡總會出現一些趕著赴約的人潮,一位白髮阿嬤總是穿著素淨地準時出現,還有削著短髮的高中女生,也會找來同伴一起赴約,另外還有里長、老師也都會準時前來,每週他們都像參加一場盛宴一般,期待著一場與書的約會。
讀書會的活動其實到處都有,但是像屏東市公所一口氣規劃200場的並不多,市公所從去年10月起推出迄今,已經辦了近百場,以每週4場的進度,預計總共推出200場的讀書饗宴,很多人被讀書會吸引,開始了閱讀人生。
其實,這200場的約定並不是即興式的活動,屏東市復興圖書館長許馨文坦承,由於過去各單位辦讀書會的效果都不好,一直到圖書館志工郭惠芯主動「敲門」,讀書會才又在圖書館萌芽。
「我只有場地、沒有經費」,許馨文把圖書館的困境說得直白,但並沒有嚇跑郭惠芯,於是他們從《我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一書開始,連開了7場討論會,效果都不錯,這也讓市長葉壽山更加確定:「就來個200本書的約會吧」!
他其實清楚知道讀書會並不是譁眾取寵的活動,但是葉壽山更明白,累積200場的能量,就足以變成大力量。

素人說書
說真的,這年頭看書的人少了,演講大咖又難求,在經費拮据的情形下,要如何找到200個說書人,吸引民眾親近,就是一個大難題,在規劃之初,市公所原本還擔心「說書人」難找,所幸說書是一種美麗心情的分享,在說書人的帶動下,很奇妙地就會有愈來愈多人樂於站在臺前分享。
如今近百場辦下來,有退休校長帶頭分享讀書的喜悅,也有老師站到臺前,連到臺灣念書的陸生都嘗試著分享對岸的讀書心情,甚至還有書店老闆、里長等也樂於擔任說書人,也有人原是臺下的聽書人,聽著聽著,他也決定在週末帶著一本書,與眾人分享書裡書外的心路歷程。
而屏東市市長葉壽山只要時間允許,也總會不定期地出現在讀書會的場合,當一個安靜的聆聽者,透過說書人的帶領,每一本書都猶如一趟精采旅程,他說,「能夠聽到眾多說書人所帶領導讀的精采故事,真的太棒了」!
也是說書人的讀書會志工郭惠芯就曾分享,去年她就發願要為1,000個陌生人朗讀,結果第一次在火車上就被一位年輕人拒絕;她沒有氣餒,又說服另一位學生,結果真的為他朗讀一段好文章。
從此,郭惠芯更樂於散播閱讀的種籽,透過讀書會及旅行,她發現1,000人的目標並不難達成,「以書會友」的神聖目標,如今成了生活中不可缺的喜悅來源。
愛聽書的人
於是,每個週末,總有一群愛聽書的人會自動到屏東美術館聚集,80多場的接力下來,眾多說書人從文學講到宗教、建築再講到生活、健康或是電影,有人聽到落淚、也有人收穫滿滿,於是愈來愈多人和自己約定:「下週還要再來」。
「我得到的,真的比預期還要多」,81歲的鄭阿嬤每週必到讀書會報到,她說是女兒鼓勵她前往參加,剛開始她以為就是參加一場活動,沒有想到20多場聽下來,愈聽愈起勁,每場都讓她收穫滿滿。
屏東市潭墘里長洪紹齡就是忠實的「聽書人」,只要時間允許,她一定準時報到,聽到心有所感的好書,她還會立刻去買一本,她很高興自從參加讀書會後,不止在心靈上,更實質擴充自己的藏書。
國小老師朱婉婷也說,現在讀書會幾乎成了她週末的主要休閒活動,她自己不但聽了數十場,而且她還回到校園推廣,讓孩子們也學習當說書人,閱讀的種子就在這一棒又一棒的傳遞下,開始在各角落萌芽。
最值得一提的是,她原本以為參加讀書會,就可以省下一筆買書的錢,沒有想到有些說書人說得精采,每一本聽過的書,她幾乎都買下,雖然沒有省到錢,但是自己正是收穫滿行囊的人。
200本書的接力賽
「這其實是一個由說書人與聽書人自己創造的活動」,屏東市公所說,讀書會的書由說書人決定,內容並不設限,喜歡的人自然就會聚集,可以促成這麼多人與書約會,其實是聽書人與說書人的大合作。
這項與200本書有約的讀書會計畫,預計進行到今年底,雖然每個週休二日,市公所都得有人輪值到現場為民眾服務,但是只要聽到好書,連工作人員都會特別有勁。
至於,究竟是什麼動力,可以讓向來被視為冷門的讀書會,竟可從去年一路走到現在﹖或許正如說書人說的:「書帶來的感動,就是一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