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吳漫沙 用筆墨抗日

文:李依蓉/整理

  吳漫沙,本名吳丙丁,1912年出生於福建省泉州石獅市的大家庭。家中經商的吳漫沙,由於家境富裕又性喜閱讀,自幼即接觸許多文豪的作品,促使其日後走入文壇。

  生長於日治時期的吳漫沙,有著濃濃的愛國情懷,18歲那年本欲北上南京從軍報國,但遭父母反對;之後因家道中落,為協助家中事業而來到台北,並開始從事劇本編寫,既為謀生,亦藉以抒發對此亂世之觀感。28歲之後,吳漫沙為東寶、星光等新劇團編劇,並參與巡迴演出。

  1936年,吳漫沙在「台灣新民報」漢文學藝欄上,發表<氣仔姑>一文,獲得當時學藝欄主編徐坤泉的賞識,他也因此成為日據時代唯一的漢文刊物《風月報》半月刊主編。

  《風月報》以淺顯白話的文筆道出街坊人生,將所處時代背景中,市井小民受階級壓迫的情形一一呈現;吳漫沙尤擅長在小說中刻劃男性沙文主義社會下,女人如油麻菜籽般悲情的命運,一字一句直觸當時民眾心底,讓日本統治階級感到不安,於是在1937年禁止漢文欄的刊載。

  1941年,吳漫沙因被指控藉小說反日而入獄,但仍無法阻止他繼續以漢文創作的決心。出獄後他在文化界仍相當活躍,時以不同筆名分別發表詩作、小說、軼事、舞台劇……等,呈現出多樣的文學面貌。二次戰後擔任《新風》主編,並由文學界跨足新聞界,先後在《台灣新生報》、《民族晚報》、《聯合報》擔任記者。而看到國家受盡國際社會欺壓與種種不平等待遇,深覺國人不能再形同散沙,遂以「漫沙」為其終身筆名。

  吳漫沙的主要作品包括《桃花江》、《黎明之歌》、《大地之春》、《韭菜花》、《莎秧的鐘》、《七葉蓮》等,以及收錄發表於報刊的回憶錄性質雜文《追昔集》。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