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旗津國小有一支名為「黑海洋流」的隊伍也能成為全球焦點。這支隊伍前年才成軍,立即勇奪FLL機器人競賽全國冠軍,代表台灣遠赴挪威參加世界盃賽。去年元月在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行的台灣區選拔賽,榮獲「裁判團大獎」及2008台灣區代表權,再度代表台灣出征美國。緊接著,團隊在短短二個月內,將原研究專題報告改寫為英文文案,全隊學員熟背英文解說講稿,並不斷地琢磨機器人組裝與問題解決的模擬訓練。在FLL世界大賽3天的賽程中,旗津國小學生介紹「台灣綠化能源」的研究成果,並以台灣原住民的打耳祭表演作為才藝表演主軸宣揚台灣文化特色。後來,美國傳來佳音,「黑海洋流」以滿分的完美表現,從來自全球21個國家82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拿下世界第一。得到世界冠軍的小朋友興奮拿出國旗上台,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飄揚在21個國家面前,在場觀賽的僑胞莫不流下激 的眼淚。
旗津國小,一所地理位於邊陲、學童家庭經濟水平普遍不高的校園,卻能夠教育出如此資優的學生,這樣的結果令人驚訝,但若大家親臨這所校園,看看他們是以怎樣的方式教育小孩,就不難了解答案了。
教育小孩 先教育家庭
旗津可以說是台灣許多的鄉村縮影:外籍配偶比例驟增,但大多數的人並未做好多元文化衝擊的準備。新移民人數隨著跨國婚姻每年成倍數增加,但適應力問題、夫妻對第二代「新台灣之子」的教養問題、校園同儕之間的融合問題……都在在考驗著跨國婚姻的複雜結構。
旗津國小學生總人數約900人,外籍配偶的小孩高達170餘人,約占1/6的比例。基於「學校的教育有限,唯有與家庭並進才有成效」這樣的理念,校方訂定了短、中、長期的規劃,決心扛起教育孩子身心靈的工作!
在校園中,台語、原住民語、印尼語、泰國語、越南語,都是學生們不陌生的語言,英語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除了語言,認識各國文化也是必要的課程;巡禮校園一圈,我們發現校方善用每一個場所。師生合力製作壁畫用以美化、教學、紀錄重要歷史,這是旗津國小行之有年的傳統與特色,校方希望透過牆面的裝置,使「人人參與.各個有表現」,在可見歷史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一角。
而認識海洋是本位課程,所以一樓穿堂的壁面便展示了與海有關的介紹,包含生態與物種都逐一標示,至於2樓和3樓分別是印尼和越南文化主題,學生每天遊走在充滿國際視野的環境,視野自然被擴大了。
建立自信、尊重與接納的胸襟
走過111年歲月,從全高雄第一所新制學府這種高貴身分到今日淪為邊陲角色,但回顧百年來,這所學校創造了太多的榮耀光輝。旗津國小,是一個與海靠近的學校,站在操場,甚至可以嗅聞到鹹鹹海味與浪濤聲。因為靠海很近,所以這個學校擁有海洋般寬闊的胸襟,當都市中的重點學校不斷塑造優質校園的形象、努力單向經營英語教育成績的時候,旗津國小的學生卻優游於台灣母語、原住民語、印尼語的學習,另外,他們猶如徜徉在世界各國旅遊一般,學校將世界文化介紹課程以最生 的方式引介,地圖、真實的服裝、食品、特產…等一一陳列在眼前,教學的老師們還能夠秀出幾句當地的語言。
在母語教學上,學校將每星期五訂為「閩南語日」,利用當天朝會時間由學生以母語即席演說,還會在晨間播放閩南語童謠。至於異國母語教學,則是由外籍媽媽們親自上場。
對旗津國小而言,所謂的「國際觀」,除了國際共用的標準語言外,必須放下身段學習異國的母語,更得要精研自己國家的母語,唯有看重自己、尊重他人,才能達到真正的情感融合。
建立自信、尊重與接納的胸襟,是一門重要的課程,除了體驗自身與他人的文化之美外,學校還特別以道德教育加強灌輸,再佐以靜思語教育,完善建立學童的人格發展!
海洋遊學 單車采風
放眼世界得從立足家鄉開始,不斷創新教學的旗津國小,將創意結合海洋教育及鄉土教學,發展出具有高度特色的「海洋創意遊學行」,誘發學生探索當地自然景觀,並結合單車導覽及雙語教學,推 海岸生態教學及觀光英語,由於成效非常好,所以學校在「2008國際創造力教育博覽會」特別提出分享創意教育成果,高雄市教育局長鄭英耀還為此專程前往學校視察,與師生共同體驗充滿創意的「海洋遊學」課程,並進行實地的「海洋遊學、單車采風行」之旅。吹著海風,騎著單車,大家沿路玩沿路學,不僅讓學校小朋友了解自我成長的環境,也讓其他學校的孩子,有機會認識旗津這美麗的地方。
旗津國小在創造力教育評比中連續獲得兩年優等、一年特優佳績。這所位處偏遠的郊區學校,比起擁有豐厚資源的市區學校,教育資源相對較少,但在學校導航者的卓越領導下,校方發揮無比的創意,使創造力成為師生最大的資源與財富。
百年來旗津國小創造了太多的第一:全高雄第一所新制學府、台灣史上第一支台灣少棒冠軍、連續兩年獲得FLL台灣冠軍、台灣史上第一支FLL世界盃冠軍。另外,旗津國小在壘球和桌球上也有令所有對手聞之喪膽的表現,這些足以傲人的成績,並未讓旗津國小成為驕傲的學府,如同旗津國小校長劉秋珍所昭示的:我們持續朝著開拓的方向前進!
多元、創新、開朗、包容、沉穩是海洋的精神,這所與海靠近的校園向大海學習,以吸納 川的包容成就了寬闊的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