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話題充電站-打開電視 認識文史台灣

文:李欣如

「台灣史望春風」主持人戴寶村(左)與李筱峰(右)  當各電視台在去年元月正式定頻後,華視原「華視教學頻道」也改名為「華視教育文化頻道」,除延伸學校教育的課程外,也提供所有年齡層所需的資訊與學習內容。在做好節目的前提下,前華視專案經理、詩人部落格與台灣史望春風節目製作人陳銘城希望,提供觀眾嶄新的收視經驗。在商業氣息瀰漫的媒體環境中,華視更創風氣之先,推出多個文學性的節目,而拋開是否獲利的考量。

詩人部落格 華視與台文館合作

  文學躍出紙上,讀出令人驚艷的詩篇,成就了「詩人部落格」;在古今對照下,發現過去所不知道的台灣故事,集結成「台灣史望春風」;有感於台灣的、本土的文學沒有人做,在有限的人力與經費下,「人文台灣」呈現出單純而不花俏的台灣作家影像。陳銘城表示,「華視堅持要做好節目,所以在前總經理江霞的支持下,他們人力不足就調度,節目製作經費不足還是會做。」對培養藝術、教育、文化的信念不曾改變。

  「詩人部落格」節目是華視與國家台灣文學館「台灣詩人一百影音計畫」的首度合作。節目中以台灣詩人的傳記影片為主要題材,邀請黃明川導演擔任節目顧問,並提供原始素材,讓觀眾從詩人的吟、唱中,體會有別於書籍閱讀的「詩音」。詩人余光中,與永恆拔河的人、吳晟,以汗水耕作的詩人、江文瑜,唱女人自己的歌,還有李魁賢,行走詩路的旅人…,數不盡的好詩,道不完的詩人故事,這些都是華視跳脫過去傳統紙本的閱讀模式,轉而為以電子媒體推廣文學的創舉。

台灣史望春風 告訴你課本沒有的台灣史

  而「台灣史望春風」的節目主持人由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台灣史教授李筱峰和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戴寶村擔綱,告訴我們「在歷史課本中,讀不到的台灣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將紮實、有系統地帶領觀眾發現過去不知道的台灣。雖為歷史性節目,不過在主持人循序漸進的引導下,更像是聽著街坊鄰居訴說著關於台灣的故事一般。也由於是連貫性的節目,所以總有意猶未盡之感,「接下去呢?」的問題,也是讓一般觀眾一集接著一集看的最大動力。

  同時在「台灣史望春風」的節目中,也穿插了影像台灣、台灣諺語與好書大家讀的小單元。「台灣諺語」的單元由戴寶村帶領觀眾從日常生活的諺語中,從生活百態、社會萬象、思想價值來解讀台灣歷史;而李筱峰則獨力主持「影像台灣」單元,以老照片、老地圖、小文物來說故事。陳銘城表示,影像與歷史古蹟的現場照片,都由主持人提供,甚至還將在學校的教學影片也一起拿到節目上來用哩!而多元的素材,都是為了從不同角度認識台灣。

人文台灣 認識作家最佳管道

「台灣史望春風」靈活呈現課本上看不見的台灣歷史  另外,華視教育文化頻道推出的「人文台灣」節目,是一關於推廣台灣文學的節目,雖然從一九九七年就已開始規劃、拍攝,不過節目拍攝完成後,礙於沒有宣傳經費與播送管道,一系列的「人文台灣」節目初期只在地方電視台自費播出。當初向春泉文教基金會(現為何春木基金會)提出「人文台灣」企劃構想的曾麗壎,「因有感於當時台灣文學被關注的太少,所以想以媒體工作者的力量,做一些讓觀眾親近書本的節目。」

  一直到何春木文教基金會成員看到「詩人部落格」節目後,想到「人文台灣」或許也可以在華視教育頻道播放?於是積極地向華視連繫,最後敲定從三月份開始播放。「人文台灣」系列節目透過訪談形式,以作家親身口述,讓觀眾了解作家原始的創作動機、理念與歷程,再配合老照片、圖片或資料片作為影像內容。而華視教育文化頻道播放的紀錄片,是提供一般觀眾認識作家的最佳管道。

文學不再只被擺在角落

  「詩人部落格」是第一個推廣台灣現代詩的電視節目,華視教育文化頻道在延伸學校教育,加強生活教育之餘,也以深具人文內涵的節目,引發認識台灣、認識台灣文學…,進而更關懷我們生長的這片沃土。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