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影像開麥拉─新世代攝影展 秀出年輕特攝

文:鄭秀圓 照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影像的角度有很多感受,透過新一代攝影家觀看世界的方式,激盪出臺灣多樣視覺饗宴。《新世代攝影展》於1月28日至3月20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邀集臺灣攝影新秀鐘順龍、鄧博仁、馮君蘭、張哲榕、張小成、陳斌華&楊鎮豪、周志龍、李宣儀、林芝宇、江思賢、王琬瑜、David H.等13人,共同呈現臺灣影像視覺新風貌。全會華表示,這次創作者大部分為40歲以下的青壯年人,每個人將生活中的感受透過攝影機表現,希望透過新世代的作品,與大眾對話。

作品多元 營造空間視覺效果

《新世代攝影展》激盪新視覺饗宴。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在展場裡可以看到新一代的攝影家充滿朝氣、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另外也從特別的空間營造,感受到不同的視覺效果。身處於數位影像時代,年輕人用數位相機的方式跟傳統方式不盡相同,本展集結數位以及傳統相機拍攝的作品,讓觀眾感受從傳統到數位的差異。

  除了透過機械之眼看到新世代的內心之外,展示空間突破傳統白牆為底的概念,也是本次展覽的另一特色。不同於一般展覽空間往往為白色或是灰色,走入展場即可以感受到顏色跳躍的背景,並配合多元樣貌的攝影風格,讓觀眾感受愉快的氛圍。此外,外廊的小隧道配合不同時間光影,營造出奇安靜的氛圍,全會華表示,由於現場氣氛會影響觀看攝影的方式,希望觀眾不只是單看作品,而是可以感受到整個空間的視覺氛圍。

紀念每一段逝去的時光

  本展共呈現52件風格鮮明的攝影及錄像作品,不論是宗教、記憶情感、城市空間、自然景色及虛實夢境都可盡收眼底,從觀賞過程中,可以真切感受到當代攝影家的生活態度及觀看社會的獨特方式。

  本次展覽最年輕一位攝影家王琬瑜,年僅23歲的她,從大學時代便累積豐沛的攝影作品。王琬瑜表示從高中年代後攝影幾乎完全數位化,大學的時候也是拿數位相機記錄生活,後來因緣際會之下使用到傳統相機,深深地被底片吸引。「因為數位的東西不用錢,因此毫無思索的就按下快門,而使用底片機,會比較珍惜拍照的機會,在有限的36次機會裡,取景時更會審慎思索。」

  另外,王琬瑜特別關注微小的生活瞬間,不刻意選擇拍攝對象,為紀念每一段逝去的時光,作品往往以黑色為背景,並且以打閃光燈的方式吸引注目。王琬瑜表示「因為打閃光燈會讓被拍攝者產生奇妙的變化」,因此在她的作品中,讓人感受到當下自然、不刻意的真實情緒。全會華表示,從王琬瑜的作品中看到年輕人創作的獨特能量,令人激賞。

八家將繪畫 呈現獨特見解

鄧博仁以廟會為拍攝場景,搭配八家將繪畫設計,表現獨特見解。  在報社擔任攝影記者的鄧博仁,時常拿高畫質相機拍攝時尚影像,他心想「如果不拿好的機器是否可以拍出好東西呢?」因此他拿起最陽春的黑白底片機,並且特別愛用寬景相機拍攝,因為洗出來的照片為長條型,具有山水畫詩情畫意的感覺,在閱讀照片時,可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細細品嘗,創造不同視覺感受。

  此外,為了想了解新世代在想些什麼,鄧博仁因此構想與年輕世代學子分享影像的概念,他會依據學生的專長而發揮題材。就讀景文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三年級學生陳宥仁,小時候喜歡在住家附近廟宇看八家將,因此特別喜歡繪畫八家將臉譜,時常將同學當作試驗品練習。陳宥仁表示,八家將的繪畫線條比國劇臉譜細緻,因此是項值得研究的藝術。看到學生的獨特專長,鄧博仁因此發想以廟會為拍攝場景,並且搭配八家將繪畫設計,表現出獨特的創作題材。

享受年輕視覺饗宴

  此次《新世代攝影展》,讓更多人看到年輕人對於影像的獨特見解,運用攝影、設計、繪畫與數位科技結合試驗,喚起都市人群裡早已被遺忘的情感與記憶,並且紀錄臺灣社會發展多樣面貌。不論是傳統或是數位攝影都呈現不同異想的視覺饗宴,搭配展場顏色跳躍的空間,營造獨特的視覺氛圍,令人流連忘返。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