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虛實並進 開啟閱讀新時代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潘云薇

噗浪微網誌共同創辦人雲惟彬(左)及《數位時代》、《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長林文玲,兩位來自不同背景的主講者,跨界交鋒,暢談個人對新閱讀模式的體驗與見解。

  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閱讀,有了不同以往的多元面貌,它將對人類長久以來慣有的閱讀模式帶來什麼影響?國中圖開館日特別邀請來自文化界的林文玲及科技界的雲惟彬,透過對話,帶領民眾透視新時代的閱讀趨勢與發展。
 

  在生活中,是否發現,周圍越來越多人以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裝置進行閱讀,又或者你也是其中一員。這種因為數位化所引爆的閱讀新革命,早已在全 球蔓延開來。它將為閱讀帶來多大的改變?《數位時代》、《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長林文玲及噗浪(Plurk)微網誌共同創辦人雲惟彬,兩位來自不同背景的主 講者,跨界交鋒,暢談個人對新閱讀模式的體驗與見解。
 

個人閱讀行為 帶來哪些改變?

  林文玲(以下簡稱林):閱讀模式的轉變,通常都要伴隨一個工具或載具的更新、發明。iPad的推出是一個關鍵的楔子,我現在已經到了每天都離不 開它的程度,iPad所帶來的價值跟它本身的價格相比,實在是太划算了。我先分享個人的閱讀經驗,自從有了網路、行動裝置以後,利用視聽媒體來吸收知識的 機率變高了,像是新浪公開課、網易公開課,提供全世界名校的教學影片,不管是美國哈佛亦或是耶魯大學所公開的課程,皆可上網免費閱讀教學內容;另外,特別 推薦騰訊微講堂,它所製作的「12堂中國歷代經濟變革得失」內容相當精采,你會發現閱讀這件事其實是很有意思的,過去你或許不知道春秋五霸齊國宰相管仲, 在3千年前就懂得將擴大內需市場運用在貿易政策上,但只要你願意把世界的窗口打開,閱讀可以用各式各樣的能量,把知識傳送給你,你也會體察到原來數位閱讀 可以跟紙本這麼不一樣。不過,它也會帶來逆反的力量,如:數位化的知識取得讓閱讀變得零散、碎片、快速,讀者會因為怕慢而產生焦慮現象,但閱讀不該是讀越 多反而促成從眾心理,讀者如何才能在知識爆炸的年代找到閱讀樂趣,讓智慧得到大放異彩的啟發?我們回到原點,不論是新閱讀還是舊閱讀,載體都不是主體,不 變的核心主體是人,愛因斯坦這句話很受用,「在閱讀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它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 切。」
 

不管是紙本還是數位閱讀,都只是形式上的改變,只要能鼓勵人看書,都應該給予正面的支持。  雲惟彬(以下簡稱雲):我今天不以 網路創辦人的角色來談這個問題,而是以消費者的心態來分享個人閱讀經驗,在電子閱讀器Kindle還沒問世前,也曾熱衷於閱讀紙本書。剛從美國到加拿大設 立噗浪時,還特地花了1千美金把所有的書籍運到加拿大,才赫然發現紙本書其實是很笨重又容易著火的物品,事隔4年,我把書本全數捐出,只攜帶一台存入1千 本電子書的Kindle到臺灣。不論是前往咖啡廳或出差,只需透過輕薄的Kindle,就可以把幾百公斤的紙質書本,濃縮在電子檔裡,相當方便。它翻轉了 我的閱讀習慣與購書行為,過去,為了買一本1千~2千臺幣的書籍,常常獨自站在書店2~3個小時仔細盤算書本的購買價值;現在,Kindle透過亞馬遜 (Amazon.com)網路書店購得一本電子書,大約只需支付0.99美金,便宜至極。購書時,自然不會刻意考慮太久,只要封面具吸引力,不分類別,二 話不說直接買下去,雖然有60~70%的電子書在閱讀後,發現內容不如預期,但也因此豐富了選書與閱讀的多元性。再之,消費者一旦在亞馬遜網路書店購買電 子書並設立私人圖書館帳戶後,就等於擁有這些圖書的終身使用權,即使損壞或丟失閱讀載具,用戶只需更換閱讀器再次登入帳戶,馬上可免費下載已購買的電子書,過去購買的紙本書若是不小心遺失了,消費者也絕不可能無理要求店家再贈與同一本書籍,這些都是傳統圖書沒有的優勢。但,不管是紙本還是數位閱讀,都只是形式上的改變,我始終認為只要能鼓勵人看書,都應該給予正面的支持。
 

電子載具會遇到哪些閱讀障礙?

  林:對我而言,電子載具適合用於閱讀較輕鬆、不費力的動態或影音等相關知識內容。針對純文字的閱讀,我還是紙本書籍的擁護者,說穿了我是老人家 啦!比較不習慣看到密密麻麻的字體出現在會發光的物體上,目前電子載具顯示幕的視覺效果尚無法完全媲美紙質書的舒適度,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相當吃力,也容 易疲憊,產生不適感。
 

  雲:自從有電子載具以來一直備受爭論的問題,總是會有人說不喜歡使用電子載具進行閱讀,是因為它沒有紙本書獨特的氣味,也無法超閱紙質的翻閱手 感,乍聽之下只覺得,天啊!這是什麼理由,彷彿是在炫耀個人的文藝氣息。後來發現這個問題雖然很情緒化,也很沒邏輯,但閱讀紙質書對許多人來說早已是一種 生活方式,因此,翻書的聲音、書本的味道是他們認為相當重要的閱讀習慣。之後幾位製作電子書的同學詢問我,要如何超越敵軍創造出深受消費者歡迎的電子書 籍?我則回答,讀電子書時,要發出翻書「嘁,嘁」的聲音,還要有一種特殊的氣味,比方說淡淡香水味等等。
 

數位出版是否會取代傳統出版業?

  林:我常開玩笑,現在的雜誌總編輯出席公開演講場合,可以不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一定要會回答傳統出版業是否會被數位出版取代,因為這是必考 題。過去,大家可能會認為雜誌出版純粹是內容供應者,時至今日,雜誌出版業應朝社群經營發展,也就是以人,雜誌的讀者以社群為核心,整合虛實資源,以提供 更多元的服務內容,例如:《數位時代》月刊,會針對數位經濟、新經濟的社群需求,同時提供紙本、電子報、手機 平板電腦等知識訊息,也會根據載體的差異性,設計出專屬的閱讀內容,並且舉辦創業小聚、數位行銷學論等課程活動,把讀者的心留在產品跟服務上,如此,雜誌 出版業才能走得更長遠。
 

  雲:數位出版確實改變了傳統出版業的經營模式,甚至連多年來受制於出版商,而難圓出版夢的小作家,如今拜數位所賜,也能繞過出版商,藉由獨立電 子書供應商Smashwords,自行出版並直接向讀者銷售電子書籍,一償夙願。作者只要將內容撰寫成Microsoft的檔案,並按照 Smashwords的格式要求進行排版,然後上傳到Smashwords網站,Smashwords就會將檔案轉換成TXT、MOBI、HTML、 RTF、EPUB、PDB、LRF等多種電子書格式,供讀者下載,作者最高可獲取85%的版稅。但這不代表以後不再需要出版商的存在,它只是創造出更多新 的商業模式,提供作家多元的出版選擇。
 

無論是新閱讀或是舊閱讀,載體都不是主體,不變的核心主體是人。圖書館或實體書店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

  林:不少人會思考,實體書若是全部雲端化了,還需要像圖書館或書店這麼大的硬體設備嗎?是不是很浪費?但是,大家仔細觀察臺灣還是有很多知名的 實體書店,生意非常好,理由是什麼?它不只是一個販賣書籍的地方,在裡面人跟人聚在一起的時光,顯得格外珍貴,它就好像是一個地標,好比全世界的觀光客來 到臺灣,就會直覺的走進誠品書店。這也是圖書館未來存在最有價值的部分,藏書雲端化以後,讀者來到圖書館除了挖掘知識,同時也可以尋找到人跟人之間,因緣 相聚的共通故事。
 

  雲:的確,我也不喜歡圖書館完全e化,它的存在是必要的,最近幾年當我回憶兒時常去的圖書館,身旁兩排高聳的書櫃,我總喜歡步履到中間的廊道到 處找書,同時把很多本書籍放在桌上閱讀,感覺真的非常棒。雖然這對很多人來說不是一個積極的理由,但是圖書館確實是每個人,都應該保有的童年回憶,即使是 小時候會偷偷把一本書藏在所有人都找不到的角落,只為了長大後只有自己才找得到這本書(當然這個行為不值得鼓勵)。除此,我認為電子書都應保留一個具體的 版本書,收藏在圖書館內,讓往後每位讀者都能透過圖書館找到曾經出版過的書籍。未來實體書店存在的價值也是相仿的,當你走進書店可以感受到全世界的知識文 化都匯聚在一個空間內,甚至還有文學家流傳幾百千年的作品內容,這是坐在電腦前永遠無法深刻體驗到的感覺。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