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擅於表達也喜歡數學,但一碰上要寫國字就不行,教了再教,筆畫順序就是沒一次對。他的父親見著校內一位9年級學生語文程度很棒,數學卻只有4年級程度,也能順利畢業的例子,決定要改變孩子優勢難以被顯現的現況,第一步就是促成非學校形態的實驗教育計畫。
這位對寫國字很傷腦筋的4年級孩子,是南投縣魚池鄉三育基督學院高中部音樂老師謝東昇的小兒子,今年剛向縣政府申請在家自學方案通過。在台灣,由於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系統長期缺少小學體系,加上教職員孩子於一般體系適應不良等因素,促成台灣第一所對外開放的基督教小學。
由於有共同信仰但找不到適合小學,這群家長的作法是,先向縣政府教育局申請在家自學方案,再與三育基督學院共享教室以及師資,最後以非學校形態的實驗教育計畫,讓孩子在全美語體系、小班制的教學環境中學習。
全美語的教學環境
車子駛近宛如森林遊樂場的校園,占地面積50甲的草地與大樹,頓時讓人心曠神怡。而這一大片綠的情景,又像是國外大學才會有的景象,走進餐廳,時空錯置的感受更為強烈。
除了中文與數學兩個課程外,全美語環境在午餐時間是融洽的。圍坐用餐的外籍老師身邊不時會有用完餐的學生靠近,有的坐在腿上撒嬌、有的貼近耳邊小小聲地說著,師生間的情感,從平常細微的動作就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是,他們以全美語溝通,身處台灣卻以為錯置於境外的空間跳脫,甚為有趣。
不過,這對完全沒有美語基礎的小學生來說,要克服外語學習的障礙,又得消化課程的內容,是不是太沉重?三育基督學院副校長柯恩惠分享,一個遠遠的聲音「Miss Ke,Miss Ke!」朝她靠近,然後兩顆亮汪汪的眼睛望著她興奮地說,「我進步了耶,以前都聽不懂。」這個稱呼讓她覺得很珍貴,也相信孩子能在充滿關懷的環境中,適應得很好。
課程規劃則全遵照美國的方式來做,假使一周有五堂英文課,相對的也會有五堂體育課,均衡發展的教育意涵,在三育基督學院的實驗教育計畫裡也看得見。曾有一位外籍老師觀察到,「台灣孩子手的細部動作發展得很好,但到戶外的跑跳活動卻很容易跌倒。」長期以來,過於關注智育發展的台灣教育體制,竟引發了大肌肉發展受侷限的問題。
三育的教育導向—生命關懷
在扭轉台灣一般學校較為僵化的教育思維時,謝東昇融合師長與家長的立場,擔任這項實驗教學計畫的負責人。當校長艾杰明(Jeremy Everhart)談起籌備過程中的巧合,所有教職員都相信,這是神的幫助。
當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台灣分會得知三育基督學院的需求時,第一時間就徵詢在美國有兩年小學教師經驗的艾杰明,「在擔任小學老師時,母親也正是同所學校的校長,對於小學體系教學或行政的需求,也較能了解。」在他答應之後,引進合格的美國小學教師事務也緊接而來,「巧的是,收到的教師履歷,剛好滿足不同年級、不同課程的需求。」
將孩子送至三育基督學院實驗教育計畫的家長們,將暫且看不到孩子背著沉重書包的背影,取而代之的是在廣大綠地間穿梭的身影、在校內泳池內鼻息自在吸吐的暢快……。
然而,在為孩子尋一處更好學習環境的同時,更專注於主角真正的需求,因為對生命的關懷,是教會學校一直提醒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