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電子資源 圖書館新寶藏

文:詹麗萍

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首頁  紙本資料一向是圖書館的主要館藏,尤其是印刷書籍,因此人們常用「汗牛充棟」一詞來形容圖書館。「圖書」與「圖書館」在過去幾乎是合為一體,密不可分的,但此種情況自1980年代起開始有了變化。由於個人電腦的出現、資訊儲存媒體的改進以及電腦圖形使用者介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s﹚的產生,電子資訊大量湧現,重要性也不斷提升,並且被引進了圖書館,尤其是資料庫形式的產品。1990年代資訊技術持續發展,包括電腦與周邊設備能力的不斷增強、多媒體資訊處理技術的改進以及網路的形成與發展等,其速度之快讓圖書館員幾乎追趕不上。資訊革命推陳出新,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網際網路﹙Internet﹚的迅速發展與普及。

  網際網路近年來的快速擴展,帶給人類社會相當大的衝擊與影響,尤其是資訊傳播形態的演變,更改變了人類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方式。網際網路上的資源浩瀚如海,種類繁多,網站上的資訊更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儲存及展現,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對圖書館而言,網站的重要應用之一就是提供資料庫的檢索利用,不需要再將資料庫放在大型電腦上或購買磁帶或光碟資料庫。與昔日的光碟資料庫相比,網路上的資源既不需要光碟機等設備和操作維護人力的投入,使用方便,內容更新又快,因此備受歡迎,成為圖書館電子資源館藏的主體。除此之外,圖書館亦引進各種不同形態的電子出版品,並善用網路上豐富的各類資訊資源,同時也積極吸收新技術與新方法,加強電子資源的組織管理與資訊加值,讓使用者能在圖書館所提供的浩瀚電子資源中遊刃有餘,輕鬆自如。

電子資源的形態

台灣大學的電子佈告欄(BBS)也是網路資源的一種。  電子資源按其載體形態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形的電子資源,儲存於光碟、磁碟、磁帶等有形的載體中;另一種是無形的電子資源,分佈於網路上的各個網站中。電子資源按其出版形態又可分為資料庫、電子期刊、電子書及各種電子檔案等。資料庫是歷史最久、影響最廣的一種電子資源,它是先進的資訊處理技術與資訊加工的成品,與網路搭配堪稱完美組合,提供使用者查尋資料的最佳工具。電子期刊自1990年代興起,以其網路傳播、超連結、多媒體、不受時空限制的特色,形成學術傳播新模式,是學術界非常重要且深受使用者喜愛的電子資源。電子書在1980年代初期以光碟、磁帶形式出版,僅能單人單機使用,內容多為紙本書的電子版,市場反應並不理想。1990年代後期的電子書開始結合了文字及多媒體資訊,能夠生動活潑地呈現內容,並增加靈活的檢索功能,可以邊看邊查,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書籍閱讀方式。此外,網路上有數量龐雜的網站,還有很多動態性的資訊,例如電子佈告欄﹙BBS﹚、電子論壇﹙Mailing Lists﹚、新聞討論群﹙Newsgroups﹚等,志同道合的網友們在此展開熱烈討論,若干論壇專業性極強,參與者多為學者專家,內容包括新知報導、經驗分享、知識交流等,均頗具參考價值。其他還有電子報﹙E-Newsletter﹚、部落格﹙Weblog﹚、各類軟體、文件等,都能提供相當豐富的資訊。

電子館藏的來源

圖片  目前圖書館的電子館藏來源可分為三種,一是購買現成的電子出版品,二是將館藏資料予以數位化,三是運用網路上的免費資源。購買現成的電子資源是目前電子館藏發展的主要方式,圖書館透過選擇購買資料庫廠商的產品,此類出版品的質量是由廠商決定的,圖書館在購買時主要是根據館藏發展政策加以選擇、辨識和判斷,選購和該館收藏範圍相關度較高、內容品質較好的產品。至於自行建立數位化館藏和運用網路上的資源,目前只是對電子館藏的一種補充加強方式。自行建立數位化館藏是由圖書館根據自身需要,建立一些專門主題或具特色的資料庫,此類館藏的質量主要是由圖書館自己決定,由於技術難度高,加上圖書館人力與財力的限制,各館所建立的此類電子館藏質量參差不齊,潛藏許多值得注意的問題。再者,網路上雖然資源充斥,但一般認為缺乏適當的品質管制與維護機制,如果把網際網路比喻為一個出版媒體,它可以源源不絕產生各式各樣的出版品,在這龐大的資源當中選擇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納入館藏範圍,提供讀者利用,是建立圖書館電子館藏的另一種方式,而且花費的代價很小。

滿足資訊檢索功能

  這些年來網際網路取代圖書館的說法甚囂塵上,很多人認為只要上網就可以取得所有資訊,利用Google就可以解決所有找資料的問題,他們不再需要傳統的紙本資料,也不再需要圖書館。傳統所重視的館藏價值正在慢慢改變,資訊不再是稀有、珍貴及固定的東西,也不需要放在一個特定的空間,現在的使用者重視資訊的檢索利用勝於館藏的典藏價值。因此,現代圖書館員必須改變過去的思維與態度,以全新的觀念和視野經營館藏的建立與管理,並應迅速將電子資源整合納入館藏與服務之中,重塑圖書館保存知識及滿足讀者資訊需求的角色。

公共圖書館共用資料庫的種類目前有36種。  傳統上,每個圖書館都各自擁有自己的館藏資料,館員先按資料形式分門別類,再依照某種分類法組織整理,並指定與資料內容相符合的標題,每份資料都規規矩矩地排列在適當的位置上,如果資料已不再適用或不需要,便遵照規則予以淘汰。圖書館傳統的館藏價值觀強調完整、平衡、廣泛,不只是滿足讀者的需求,還必須將實體的資料妥善保存,希望館藏什麼都有,並且最好就在手邊,隨時可以取用。隨著時代的演進,社會經濟情勢的變化,以及電子資訊的大量生產及快速傳播,圖書館已無法維持過去單一的館藏發展模式,必須採取雙重或多重的資訊取得方式,才能滿足讀者的需要。現在的圖書館館藏已經不再侷限於實體的資料,也不再侷限於一個地點,而是一種融合了館內與遠距地點、紙本與電子資源的混合體。這些館藏大多是從不同的出版商或代理商取得使用授權,圖書館只有使用權並無所有權,資料庫亦大多不在館內,所以是看不見的、虛擬的館藏。這些電子資源可能是買來的,可能是租來的,可能是借來的或與其他圖書館共同分享,也可能是網路上免費的資源,它們可以提供豐富的檢索點,可惜的是生命也較為短暫,常常毫無警訊便突然消失。圖書館對於這樣的館藏完全失去了傳統的控制能力,它不能決定資料可不可以擁有,可不可以借給別人,也不能任意使用,更不能決定要如何保存。這種無法掌控、沒有實體的所謂的「館藏」,帶給圖書館員全新的挑戰和前所未有的管理經驗,Robert Galbreath將電子時代的館藏管理比喻為「把果凍釘在牆壁上」﹙Nailing Jell-O to the wall﹚(註),著實考驗著圖書館員的智慧和能耐。

新的挑戰與機會

圖片  電子資源為圖書館帶來新的複雜性,也帶來新的機會。雖然圖書館目前仍花費比較多的經費購買紙本資料,但以資訊資源數位化的穩定成長情況來看,在未來的某一天某個時刻,它的數量將超過紙本資料,對圖書館館藏及服務的重要性將更為明顯。電子資源提供圖書館及其讀者許多好處,它可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與檢索速度,增加資訊可使用的數量,並節省圖書館的空間和館員的時間,但它到現在為止還不是圖書館的財政、空間、人力、利用及服務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目前有許多領域的出版品的確已部分或甚至完全電子化,但仍屬少數,電子資源不僅數量有限,涵蓋範圍亦不夠寬廣,透過網路取用的方式也還不夠穩定和方便。以學習而言,紙本資料仍是相當重要的資源,多數讀者也仍喜歡享受閱讀書本的樂趣。可以確定的是在可預見的將來,圖書館的書籍仍會繼續存在,實體的館藏也仍將繼續成長。至於將過去所有出版品數位化的夢想顯然不可能在短期內成真,因為這個任務太艱鉅而且成本過於昂貴,而且有些資料並不適合數位化。

圖片  圖書館未來會發現自己逐漸進入一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世界,而不是以館藏為中心,圖書館員會發現自己的任務是為使用者的個別需求提供資訊,而不是採購館藏資料。不論資源的取得是為了成為館藏的一部分或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圖書館的責任就是透過各種努力整合各種資訊資源,提供各種工具,形成一個超大、豐富、無形的館藏。同時圖書館也不會放棄過去所扮演的知識典藏中心的角色,雖然個別圖書館可能採取不同的館藏模式,但全體圖書館將合力保存人類從過去到現在的智慧結晶,流傳給未來的讀者。
 
註︰i Robert Galbreath, "Nailing Jello-O to the Wall? Collection Management in the Electronic Era," North Carolina Libraries 55:1 (Spring 1997): 18-21.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