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 文化傳承與情感的凝聚點

文:蔡蜜綺 照片提供:曾顯皓

漫步在恆春小鎮,心中不免響起那熟悉的曲調:「思啊想啊起,祖先堅心過臺灣,不知臺灣生作啥米款……」這首無人不知的〈思想起〉,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故事?若想探尋在地民謠的起源和動人傳唱,不妨前往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一探究竟。

 

  恆春民謠,宛如一縷悠長的旋律,輕輕地飄蕩在臺灣南端的土地上,並以其獨特的吟唱方式,捕捉了當地人的生活經驗與情感故事,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象徵。隨著時光流轉,這些音樂不僅在當地流傳,2008年還被屏東縣政府列為無形的文化資產,成為恆春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歌聲是抒發情感的窗口

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已於2024年6月22日正式啟用。

  恆春民謠的起源可以追溯自明鄭與清領時期來這裡開墾的移民,他們遠離故鄉,來臺開拓新生活。在陌生的環境中,他們思念家鄉、思念親人,心中的情感無處釋放,便將記憶中的家鄉旋律,用隨意編唱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些旋律簡單動聽,容易上口,便在當地逐漸傳開,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1967年,學者許常惠和史惟亮在田野調查中發現了不識字、不識樂譜,卻能夠自編自唱的陳達,蒼涼瘖啞的歌聲深深打動了他們,在他們的邀請下,陳達北上唱歌,並灌錄了2張唱片,使得恆春民謠從此廣為人知,原本隱藏在鄉間的音樂得以走向更廣闊的舞台,讓更多人感受到其真實而深刻的情感。
 

民謠館以推廣恆春民謠與在地文化為主軸。 遠離故鄉來臺開墾的移民,透過編唱抒發思鄉情懷。


  陳達過世後,恆春民謠逐漸沒落,當地一群有心人以恆春旅遊醫院的宿舍為基地,創設了恆春民謠館,然而經過多年使用,舊館空間已明顯不足。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圖書資訊科代理科長張惠琄表示,縣府推動恆春民謠已持續10多年,同時也希望在屏南建立一個藝文中心,因此促成了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以下簡稱民謠館)的設立。新的民謠館不僅是為了發展在地民謠,更致力於保存和推廣當地的文化遺產。

 

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

  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展示眾多以民謠與在地文化為主題的展品,特別是那些反映當地生活與環境的民謠作品。〈思想起〉正是其代表作,唱出了祖先渡海來臺的艱辛與生活百態。館舍於2024年6月22日啟用,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詞一句,無不散發著濃厚的風土人情,邀請每一位訪客前來細細品味。

民謠館致力保存與推廣當地的文化遺產。 民謠館致力保存與推廣當地的文化遺產。
 

演繹恆春的文化心臟

  恆春文化中心占地9,652平方公尺,由臺灣新銳建築師獎得主王銘顯與日本知名建築師團紀彥聯手設計,地點坐落在恆春國中、恆春社福館與國定古蹟恆春城東門之間。建築風格獨特,融合了海洋和古蹟元素,並以曲牆地景式外觀與周圍的古城牆相呼應,整體形象猶如一艘停泊在海灣中的船隻。

 

露台區有許多綠植供讀者欣賞。

  不僅造型別具一格,內部空間也融入了古城、月琴和船的意象,強調地域特色。文化中心分為民謠館和劇場館兩部分,民謠館由地下1層和地上3層構成,規劃有民謠展示區、聲音博物館、民謠傳習教室及圖書閱覽室,旨在保存和推廣恆春的民謠與文化,並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台。


  劇場館預計於2025年完工,將以地下1層和地上5層呈現,館內設有演藝廳、視聽會議室及演出排練空間,另外也規劃餐廳、商場等休閒服務。這些設施將為當地及遊人提供一個專業的演出和活動場所,進一步促進恆春地區的文化觀光與發展。


  張惠琄強調,恆春文化中心不僅是展示和保存在地文化的場域,更是充滿創意與活力的平台。無論是民謠館內的傳統音樂,還是劇場館裡的現代演出,都在這裡交匯,形成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未來,這裡將承載當地居民對文化的熱愛與期望,並吸引更多遊人前來探索與感受這片南國土地的獨特魅力。

圓弧造型仿自船艙書牆,搭配植物營造出心曠神怡的視覺效果。 落地窗搭配純白色座椅,如同在咖啡館般悠閒自在。
 

小巧精緻的心靈綠洲

專區擺放屏東縣政府出版品,介紹當地文化與遊玩指南。

  民謠館2樓空間是個小而美的圖書閱覽室,雖然規模不大,卻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和詩意,並以獨特的設計和精心挑選的書籍,為訪客提供一個寧靜而舒適的閱讀天地。


  沿著樓梯攀升至2樓圖書閱覽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高聳達3樓的書牆,圓弧造型仿自船艙設計,呼應整棟建築物的海洋意象。純白色調搭配綠意盎然的植物,營造出心曠神怡的視覺環境。整座樓層採開放式設計,沒有隔間的概念,僅用書櫃劃分不同的功能區域,讓空間顯得寬敞通透,同時加強了自然光線和空氣的流通性。

 

親子閱覽區有豐富的繪本,孩童能席地而坐與父母共讀。

  中間區域劃設成親子閱覽區,這是一個微型空間,裡面放置許多色彩繽紛的繪本。進入親子閱覽區,許多父母帶著孩子席地而坐,享受著悠閒自在的閱讀時光。親子閱覽區背面還展示了縣府製作的舞台劇《半島風聲相放伴》的音樂CD和黑膠唱片,為這個小小空間增添了更多的音樂元素。面向露台的區域設有一整排落地窗,這裡擺放著幾組純白色座椅,供人們靜靜地閱讀或是欣賞露台上的綠植。在這裡,遊客可以一邊徜徉讀享的樂趣,一邊眺望恆春東門的紅磚城牆,感受如同在咖啡館般的悠閒氛圍。


  3樓的閱覽室設有近百個充滿現代感的自修座位,3分之2的樓層空間,書牆從2樓延伸上來,承續了圖書室的純白風格,簡約而唯美。此外,書牆還設有一處專區,擺放著屏東縣政府的出版品,包括介紹當地文化或遊玩指南的書籍和雜誌,供讀者翻閱。
 

閱讀是一段美妙的文化旅程

以瓊麻編成風剪樹造型,象徵恆春半島的落山風, 也代表恆春居民堅毅不屈的精神。

  對於這個美出新高度的圖書閱覽室,張惠琄特別推薦了2處亮點,除了帶有咖啡館氛圍的座位區外,另一個亮點是2樓書牆上的3幅玻璃窗及獨立座椅,玻璃窗上貼有節錄自「屏東文學獎」與恆春相關的詩詞作品,陽光透過窗戶灑下,字影隨光線移動,增添了濃厚的文藝氣息。

 

  圖書閱覽室收藏了近7,000冊圖書,選書方向以民謠為主軸,不僅包括在地的恆春民謠,還有介紹世界各地的民謠書籍,也收藏了有關恆春的歷史、風土、生態以及劇場相關叢書,形成了具專業性質又富含歷史文化的圖書空間,與公共圖書館相輔相成,共同推動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張惠琄也分享了民謠館圖書閱覽室幾本值得一讀的好書,例如《與生命對唱:恆春半島民謠人物誌》,這本書講述了民謠歌手與推手們的動人故事;《Dear Blue屏東海洋文學新浪潮》以海洋為創作主題,書寫在地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暴風、葛藤、隼:牡丹社事件》以平易近人的青少年漫畫形式,重新訴說牡丹社事件的歷史故事;《咱的囝仔‧咱的歌》是恆春9所中小學學生創作的新歌謠,讓恆春不僅有傳統民謠,還有新的民謠誕生和茁壯。這些書籍與圖書閱覽室的使命與功能完美契合,無論是想了解恆春的歷史,還是欣賞世界各地的民謠故事,這裡都能滿足遊人的閱讀需求,為大家帶來一段豐富而美好的文化之旅。

 

透過聲音體驗在地律動

館舍樓層沒有隔間的概念,僅用書櫃劃分區域,讓空間顯得寬敞通透。

  除了圖書閱覽室,民謠館1樓空間也充滿了豐富的文化體驗。一進入大廳,右手邊便是民謠展示區,裡面透過圖文、照片和簡易互動裝置,生動展示了民謠發展的歷史,並介紹那些為傳唱民謠做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保存者,每一個展示板都彷彿在訴說著一段段感人的民謠故事,讓人不禁駐足細細品味。


  另一邊則是聲音博物館,其中心位置是一棵以瓊麻編成的風剪樹造型,象徵著恆春半島的落山風,也代表著恆春居民堅毅不屈的精神。這裡除了收錄長輩吟唱民謠的聲音,還採集了超過百則的在地聲音,從總舖師炒菜的聲音,到恆春有名的搶孤活動,以及墾丁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等,應有盡有,這些聲音通過感應互動裝置播放,讓人彷彿置身於恆春的日常,與地方融為一體。


館舍樓層沒有隔間的概念,僅用書櫃劃分區域,讓空間顯得寬敞通透。  聲音博物館還有一個觸碰式點選區域,遊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回答幾個問題或選擇圖像,系統會根據綜合回答推薦適合的探索路線,這些路線不一定是大眾熟知的旅遊景點,更多的是深度認識恆春文化的私房路線,讓遊人刷新對屏東的印象,除了墾丁,還有其他有趣好玩的景點可以前往開箱。


  1樓還設有民謠傳習教室,源自舊的恆春民謠館,本是當地長輩們練習民謠、彈奏月琴的地方,新民謠館延續了這一傳統,未來也會不定期安排民謠研習和課程,為老中青3代提供一個舒適的學習和傳承民謠的空間。

 

無界限的豐盈之地

張惠琄分享的書籍讓讀者了解恆春的歷史與民謠文化。

  「我們希望閱讀不只是一項活動,而是融入生活的無壓力體驗。閱讀應該如同呼吸一般自然,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我們期待大家都能在這裡找到心靈的慰藉和智慧的啟迪。」張惠琄認為,民謠館內的圖書閱覽室是實現這個願景的核心之一,館方精心挑選了以民謠、生態為主題的書籍,希望它們能成為遊客和居民了解恆春的橋梁,也成為他們旅程中難忘的一部分。無論是細讀一本書中的古老傳說,還是欣賞一篇描繪自然美景的文字,希望每一頁都能帶給他們豐富的閱讀體驗。


  未來,民謠館將持續致力打造一個無界限的閱讀空間,讓踏入這裡的人都能感受到閱讀的魅力,希望民謠館及圖書閱覽室,能在所有拜訪者的生活中留下深刻而珍貴的記憶。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