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從1984年加強文化建設方案「一鄉鎮一圖書館」計畫後,逐年編列經費建立鄉鎮市立圖書館,現在309鄉鎮,共建有圖書館422所。雖然在圖書館的數量上及民眾可親近性都是相當引以為傲的成績,不過仍存有城鄉差距、預算不足等多項問題,未來圖書館的永續經營仍有提升的空間。
在圖書館界備受推崇的王振鵠教授指出:「唯有了解圖書館過去的歷史與發展成功的因素,才能繼往開來。」他認為,可以從過去百年來台灣圖書館事業軌跡,釐清未來應該發展的方向。
今年適逢國立政治大學建校80周年,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特別舉辦「台灣圖書館事業與教育史研討會」。會中特別邀請被尊稱為「圖書館事業家」的王振鵠教授,以「百年來的台灣圖書館事業」為題演講,除說明台灣圖書館各階段的演進過程,並提出發展至今圖書館法未落實、如何共建數位化資源……等不容忽視的問題。
台灣近代圖書館的發端
台灣近代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自1901年「私立台灣文庫」創立起,已有106年的歷史。在此期間,由於政治環境的嬗變,影響圖書館事業在不同體制下的經營與發展,王教授先將演進過程分為日治時期與光復時期說明。
日治時期的台灣圖書館事業(1895~1945年)的發展與教育環境有關。當時日本學者喜安幸夫在評論台灣總督府推行的教育政策時指出︰「總督府對台灣人的教育目的著重在培養技術的勞動者。」而台灣的有識之士蔣渭水與林獻堂,在當時也針對台灣社會所患的知識營養不良症提出看法,並主張推行正規學校教育、圖書館……等文化運動,才能醫治社會病症。
而日本於1898年頒布《圖書館法》後,開始普建各類圖書館。同時台灣圖書館的創設也因受其號召,而始於1901年日籍人士內政六及台灣協會在淡水館內創辦的「私立台灣文庫」。繼台灣文庫後,日籍人士石莊作因有感基隆位於交通孔道缺乏圖書館設施,以及為便於夜校生研習,於1909年在基隆創立「石文庫」免費服務社會大眾。以上兩文庫雖由私人創設,但可說是台灣近代圖書館的發端,不僅喚起社會人士對圖書館服務的認識,也促使公立圖書館的產生。
到了1914年,台灣總督府創立第一所公立圖書館「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藏一部分來自台灣文庫的積存圖書,一部分則由政府經費提撥台灣文獻、南中國及南洋資料的廣泛收集。在服務方面,當時已有圖書外借與巡迴車服務、提供參考服務的圖書商談部,還開闢廣播節目介紹優良圖書。此外,也經常辦理圖書館館員的在職訓練,並邀集各地圖書館代表召開全島圖書館協議會,共同討論圖書館發展事宜。
終戰後進入重建與成長期
1945年終戰之後,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過程可分為三階段:重建階段(1945~1952年)、成長階段(1953~1976年)以及茁壯階段(1977年~至今)。終戰初始,地方區域的劃分讓圖書館也隨之改制,因面對館藏、人員與經營的問題須逐步建立圖書館體制,因而稱之為「重建階段」。待政府頒行各項圖書館規程後,國立中央圖書館在台北復館、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師大及台大先後創辦圖書館組、系,加上美援資助,圖書館事業逐漸成長。
此後,政府推行文化建設政策、各縣市文化中心及鄉鎮圖書館普遍設置、圖書館自動化及網路建設有成,以及《圖書館法》頒布施行,都顯示台灣圖書館事業已逐漸興盛。
終戰後台灣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成果有:為統籌規劃各類圖書館發展的基本法《圖書館法》於2001年通過,國家圖書館研發、策劃、領導等功能的展現,圖書館專業組織成立,美援僑教計畫的協助與圖書館專業教育的興起。另外,文化建設是圖書館普遍化的關鍵,而圖書館自動化與數位化的推展、館際合作制度的建立以及圖書資訊學的研究發展,都為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國家應訂出策略性發展計畫
從客觀環境分析,台灣圖書館事業與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及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為因應資訊社會與知識社會的需求,台灣圖書館硬體與軟體建設仍有不足之處,王教授指出:「尤以鄉鎮圖書館與中、小學圖書館的館藏、經費、人員等方面距營運基準尚遠,而台灣南部與北部的文化資源亦欠均衡。」
近年來,公部門雖多次專案補助中央及地方圖書館發展館藏、改善空間及營運服務,並輔導各館改進自動化作業建立網絡系統,但許多地區還是因受限於人力、物力而有獨立經營的困難。最後,王教授迫切地希望:「圖書館法能落實,不僅公部門固定編列經費補助基層購書外,國家也亟須訂定出策略性的文化發展計畫,以達到圖書館永續經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