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心靈的行跡

文:詹悟(專業作家)

書 名:絲路上的梵歌
著 者:梁丹丰
出版者: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六年二月初版

畫壇中的一匹狼

  我喜歡旅行,尤其退休之後,每年偕老妻出國旅行二次。每次出國之前,都會先準備旅遊地的資料。絲路是我心目中嚮往之地,早就蒐購了有關資料。本書著者梁丹丰,是我心儀的名畫家,也是著名的作家。與她相識,是在十年前,畫家陳其茂、丁員婉夫婦,邀請她參加國立彰化社教館的清境之旅。她一身牛仔褲、牛仔衣的打扮,簡單親切。她喜歡旅遊、寫生。

  她是廣東人,是「畫壇中的一匹狼」,她隻身旅遊二十餘年,孤身長征七十餘國,以《走過中國大地》獲頒「國家文藝獎章」。談起她的行旅冒險精神,有一次她單獨騎馬探索黃河源頭,因沙漠酷熱中暑倒在沙漠中被人救回來。在本書中,有一章是「病倒天地旁」,幸好是替隊友刮痧,不是她本人。

  她一向是單獨旅行,隨心所欲,隨地繪畫。只有這本書是因普門雜誌社舉辦的「踏著玄奘的足跡--絲路歷史文化之旅」,首度帶領著三十九人,握筆西行,走入杳遠的歷史。

  我在去絲路之前,將這本書看過數遍;絲路回來之後,又再看了好幾遍,將自己親身的經歷與書中的情節對照,方覺得有專家的指導,才不至於「走馬看花」,會有深入了解和領悟,認為有介紹給對絲路旅遊有興趣,或對玄奘取經有了解和研究的朋友一讀的好書。

絲路上的大腳印

  梁丹丰是畫家,又是作家。她是以畫家的專識來看絲路上的文物和自然風景,以作家之筆「描述」一路上的見聞,透過文學的筆觸,引領讀者悠遊中國古老的文化,配以插圖,引伸旅遊景點的情景。

  她不止一次去過絲路,她認為絲路仍然具有非常神秘的吸引力。一路雖有危機可見的高山深壑,有考驗膽識的險巘陡壁,有打擊意志的荒漠戈壁,也有變幻莫測的瑰麗景致,也有無法逆料的風霜雨雹,橫亙在前的滔滔大河,沿途盡是文化隔閡的繁華和孤寂,民情殊異的奇風異俗。而這條迢迢以去的絲路,延續了多少活潑的生命力,開發了多少壯碩的潛能;連年堅苦戍守邊塞的戰士,說明了絲道在歷朝歷代的重要性。她在第一章以「絲路上的大腳印」,以表徵千年以來,有多少大腳印走過絲路,走過沙漠,這一章的插圖,就是一個載著斗笠,腳穿芒鞋的苦行僧,在荒涼的沙漠上,獨自擱著左腳在休息一會兒。--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她們一行三十九人,於民國八十四年九月一日出發,走向散花的絲路,在陽關古道唱起梵歌。如今著者走過絲路,本以為要去住蒙古包,出乎意料之外,竟在烏魯木齊住在十八層的旅社。之後來到吐魯番,是全球第二低的地表,低於海拔一五四米,有最高氣溫攝氏四十九度,地表高溫曾達八十二度,是著名的火州盆地,我們住在綠州旅社,還有水可以洗澡。

一夢搖醒到長安

  從機場是「一夢搖醒到長安」。長安是我國十三朝古都。有壯大的長安城,城牆高三丈多,寬可八馬並駕的城垣,有箭樓、戰台,以及如今修整得似花園的護城河。可是著者注意的是長安開遠門遺址,唐代絲路長征,多從這座西方大門出發。千百年來,人們在此揮淚送別。行者杳杳,又有幾人安全歸來?

  長安,古稱咸陽,現稱西安,市中心的鐘樓,建於一三八四年,暮鼓晨鐘,敲了六百多年,到處都是古蹟,有古老的法門寺、大雁塔,唐代地宮博物館、黃帝陵、華清池、碑林和近代發掘聞名於世的秦代兵馬俑,幾乎每寸土地都是博物館。就以碑林來說,第一室開成石經就有一百十四塊,連反面的《周易》、《尚書》等十二部經文,共六十五萬字,加上自唐以來的歐陽、虞、褚、顏、柳、米、蘇等諸家書帖的原碑,這些石碑是面面相對,只容一人通過。著者深入碑林數次,亦只能告訴大家:「誰走快些就收穫多些。」

黃河的母親

  初見黃河,大家都叫起來!這孕育中國文化的母親呀。河水黃黃,水位不高。真是「不到黃河心不死!」走上黃河鐵橋,造訪黃河邊的仿造大水車,來到「黃河母親」的石雕前與它合影,再去坐羊皮筏,總算走過了中國的版圖中心。

  從蘭州到嘉峪關,要橫跨甘肅縱長的五分之三,中途經過數座絲的古城--武威、張掖、酒泉等地,走入著名的河西走廊,著者將天下第一關有如此雄偉的描寫:

  「這座關卡的遺址的確險要,它處身平坦的河西走廊西方中央,南扼紅色的祁連山脈,北據青色的嘉峪關黑山,兩翼明代長城在建關百餘年後次第築城,有如伸開的雙臂,展出無限的平沙,加上『五里一烽,十里一墩,三十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設施,就像連珠般串成一道嚴密的瞭望系統,像極一條臥龍般的巨壩,把這一段平緩的河西走廊,攔腰截斷。」

敦煌壁畫

  去絲路參觀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是重點。莫高窟始建於前秦 建元二年(公元二六六年),歷經北涼、北魏,以至元代等,持續十朝。據統計莫高窟現存四萬五千餘平方的壁畫中,計分佛像(含說法圖),佛傳及本生故事、傳統神話、經卷、佛史人物、供養人及裝飾圖案等七大類,它們多以一佛二菩薩的三身塑像組合主體,配合四周滿布的經卷壁畫,頂部的平棋、藻井,以及地面遍砌的蓮花磚圖案,使人有進入佛國、相接相見的真實感。

  這是本書「佛國寶藏的敦煌」一段描寫,以描繪出莫高窟大致的情形。筆者不懂藝術,跟著管理員手持鑰匙,在半山鑿出的洞中,逐洞參觀,往往才睜大眼睛,就被催著出洞,唯一的印象,洞中壁畫遭人竊取,破壞得十分嚴重。

生命之泉的坎兒井

  吐魯番盆地是著名的火州盆地,有長百餘公里,寬十多公里的火焰山,《西遊記》裡說「寸草不生」。著者在「吐魯蕃的驕傲」一文中指出,這屬封閉型的盆地,居然常常以八級、十二級梵風而贏得「風庫」的土地,原不適合農作的大地,竟然是新疆農耕歷史最悠久、物產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吐魯番的葡萄溝產一百多種葡萄。著者在「唐玄奘與葡萄溝」一文中指出與玄奘西域取經,帶回來的葡萄,吃剩的種子生長在土裡,而成為今日豐美的葡萄。可是沙漠缺水,如果沒有兩千多年前漢、唐軍隊,逐步帶洛水的井渠技術,引出祁連山雪山之水,將豐沛的地下潛流,成為古代灌溉工程的坎兒井,那麼,這一帶有如月世界不毛之地的土山間,怎麼可能有綠洲,也就沒有蔭涼的葡萄溝了。在古代,人類能在不毛之地,探測天山雪水的溶流與浸潤,找出雪水匯聚深藏在地下的溫度,集注成為珍貴的潛流,引出地面導向不同的地區,成為人類可以依存的生命之泉,這是多麼偉大的壯舉呀!這和四川棧道、萬里長城,都是古代用原始工具,最費人力、耐力,最具挑戰意志、智慧和完成人類需要的驚人之事了!

  坎兒井又叫卡井,主體分由直井、暗渠和明渠三部分合成。卡井的構造先在較高的地方,每隔數十米距離開鑿一口深入水源的主井去集水,最深的主井有四十多丈,再在集水線下橫向掘出高約五尺、寬約三尺的地下輸水道,把一座座直井在地底貫串相連,再把水匯集流出地面,變成明渠,流到低地的鄉村田園使用。這樣的卡井,有的三、四公里,最長的十餘公里,共有一千五百多條,總共有五千多公里長,成了吐魯蕃的地下水道,生命之源。如果一般遊客剛從炎熱的沙漠中來到清涼的葡萄溝,會等不及的掬水洗一把臉涼快、涼快,再坐在濃蔭裡,品嚐美味的葡萄,那裡會像梁丹丰看到沙漠之水,而在思考「水從那裡來呢?」這也就是這本書值得介紹的地方。

  吐魯番是絲路最險的地方,翻過天山到迪化,一路上有甜甜的哈密瓜等著您去吃,還有天山天池的風光,等著你去欣賞!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