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第34屆金鼎獎入圍名單及特別貢獻獎得主中,雜誌類共有57件作品入圍,其中《經典》雜誌獲9項入圍,包括:最佳人文藝術雜誌獎、最佳專題報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最佳攝影獎、最佳主編獎、最佳美術設計獎,為雜誌類最大贏家。而象徵出版界最高榮譽的特別貢獻獎,今年首次依出版品屬性分別頒發,就由已經帶領《經典》雜誌獲得25座金鼎獎的總編輯王志宏奪得!
在名單公布記者會中王志宏表示,剛收到獲獎消息時心情既興奮又激動,腦海裡立刻升起的畫面,是雜誌剛開始創刊時,所有同仁們的共同理想:「大家希望做出可以流傳千古、提供正面思考的刊物。」
為雜誌界注入清流
1997年,王志宏因為幫慈濟做攝影工作,也開始為慈濟撰寫《經典》雜誌的企畫,並協助《經典》雜誌的創刊。
創辦《經典》雜誌,就是希望有別於國內的多數主流媒體,堅持不做八卦、批評,不傳播流言蜚語等無謂的事情,而是改以用很長的時間來研究、報導一個議題,希望成為扎根台灣的代表性媒體,也是走在世界前端最優質的華文媒體之一。
於是,王志宏自1998年起帶領雜誌採訪團隊,製作了許多報導專題,其中跨國製作的大型專題,例如「鄭和下西洋」,也獲得國際媒體如《國家地理雜誌》的重視,進而製作相關報導。
另外,《經典》雜誌追尋唐代玄奘法師足跡的「西域記風塵」專題,亦巡迴世界各國舉辦展覽,甚至受邀到紐約聯合國總部展出。
自2001年起,王志宏繼續帶領團隊,製作「發現南島」專題,勾勒南島語族的島嶼民族面貌,走訪近3億人口組成的南島世界,從馬達加斯加島、復活島出發,經過東南亞,深入大洋洲,再回到台灣。
2008年,則是製作「台灣脈動」專題,探查台灣11條經典公路史;「川流台灣」專題,追溯台灣12條重要河川源頭及人文生態,從地理角度出發踏查台灣各角落。
2009年,推出深入歐、亞、美三大洲採訪各國環保新作為的專書《守望──環保人間道、永續地球村》,為人類面臨自然生態危機的應變做見證。今年也推出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島國人嶼》專書及「海峽」系列專題。
從攝影鏡頭閱讀百態
從小就愛拍照的王志宏,初中時拿零用錢,買了生平第一台相機,考上台北市建國中學後,從事建築業生意的父親送他一整套日本進口NIKON攝影器材作為獎勵,也開啟了王志宏的攝影旅程。
考進政大企管系後,滿腦子攝影夢的王志宏,加入攝影社,四處拍照,累積作品,大三時就在校外舉辦第一次個展,頗受當時媒體注意。大學畢業後,王志宏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剛創刊的《大地》雜誌第一位正式員工,專門負責拍照。在《大地》雜誌的訓練,也讓他更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
不過,記者或攝影師的角色,有時就像是個侵略者、掘掠者,跑進別人的生活中,拍了照片,寫了故事,然後就離開。
在做了一段時間後,28歲那年,王志宏決定離開《大地》雜誌,重新調整人生的腳步、累積更多的歷練,堅持人生在做任何事,都要為世界加分而非減分。之後,他選擇長時間做西藏的專題,在西藏待了5年,之後更做了西藏醫療計畫。
自1995年起,王志宏和友人自行籌募經費,發起並執行改善青藏高原牧區醫療環境的計畫,同時也參與衣索比亞、北朝鮮、阿富汗地區等人道援助案的聯絡及計畫。
其實,人生之路也許早有伏筆。早在大四下學期,現在的政大校長、當年的企管系老師吳思華要班上同學「幫自己的人生定方向」,要求大家逐條寫下未來想做、要做的事,然後簽下日期,再交給最好的朋友簽名見證。
2004年,舉辦畢業20年的大學同學會,大家聊起當年夢想時,王志宏才驚覺,他以前寫的人生方向是「當攝影記者、弄一本自己想要的刊物……」,經過多年,他依舊照著夢想走,選擇用攝影鏡頭記錄生命,背著相機有機會到世界各地看看,增廣見聞,看事情就不會單純地只看某一面,世界也會變得很遼闊。因為照片是見證、也是紀錄,而世人將藉由他的鏡頭看到大千世界、人生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