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閱讀老建築-老建築的味道

文:李欣如

台灣傳統建築展現兼容並蓄之美  攤開它的歷史,那熟悉的氣味正是它的魂魄歸所。隨著時序的移轉,它的生命幾度被背棄、被誤解、被質疑、被忽視,儘管斑駁了面貌、衰退了繁華,卻也能沈澱出特有的人文與歷史意涵。

  而今,我們希冀從時光潮浪裡休憩著的殘敗靈體中,尋出得以豢養心靈的力量。

人與老建築間的對話

  老建築所散發出的熟悉的氣味,想必你也曾經聞過、嗅過,甚至被那氣味誘引而來、然後深陷沉溺…,這是一種很漫長糾纏的感覺。有人說,老建築是歷史的黏合劑;也有人說,老建築與人的關係就是你問它答…,以上種種說法雖各異其趣,但最終強調的仍是「人,總是在尋找過去熟悉的氣味。」

  然而,為了讓斷裂的傳承,重現有機生命的美麗結構,我們便嘗試著從老建築中印證台灣的動人史實,也試著從老建築中讀出那個令人感動、緬懷的時代。

台灣老建築特色

 老建築沈澱出特有的人文與歷史意涵(易繼中) 早期台灣先後受到西班牙、荷蘭、鄭成功時代、日本統治等多國文化的影響,所以,台灣的老建築,可概略分為荷西時期、近代洋風建築、日式和風建築,一直到漢人傳統建築、因為荷蘭佔據台灣共三十八年,而主要的經營區域多在台灣南部,所以,台南的安平古堡與赤崁樓為荷西時代建築物的代表。雖然「安平古堡」是台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城堡,但是命運和赤崁樓一樣波折叢生,不但數度易主,建築外貌和用途也幾經變更。

  到了明末清初,因受軍事、商業與宗教因素的影響,台灣的洋樓開始出現了。因軍事因素而建的領事館有:打狗英國領事館、淡水英國領事館;因商業行為而蓋的洋行建築有:安平的德記洋行與東興洋行;還有因宗教傳入形成的教堂、學校、醫院以及宅第,而高雄的玫瑰聖母堂、滬尾馬偕醫院、滬尾教會都是代表性建築。而旗后砲台、億載金城與基隆的獅球嶺隧道雖也為同時代的建築,卻是台灣本身為鞏固防務與振興實業所建造的。

  時間再往後推移,就不得不談談日治時期建造為台灣總督官邸的台北賓館。台北賓館堪稱為當今台灣最典雅的一棟歐洲巴洛克式住宅建築,是日本在領有台灣之後,在所有人造設施物上穿戴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等多種西方建築形式的代表。直到今年,台北賓館才首次開放,而一般民眾也才有機會參觀,並得以一窺台北賓館百年的神秘面貌。

  儘管在日治時期,日本先從改善交通、衛生與教育著手,不過,宿舍、住宅多木結構的日式傳統建築,也呈現出日式藝術的趣味。代表建築為金瓜石的太子賓館。

台灣傳統建築兼容並蓄

  經由長久以來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台灣不僅吸收外來的建築技術和風格,也配合實際生活的需要、各地民俗風情的差異,從建築本身作適當的調整。而今台灣的傳統建築則多源自閩南及粵東,除強調以閩南的紅磚與紅瓦為建築特色外,也在兼容並蓄之中,顯現出台灣建築豐富多元的樣貌。

  「舊建築是歷史的縮影」所以,珍惜歷史,並認識老建築的昔日光采與美麗,才能喚起人類對文化資產的重視及珍愛。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