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史社團巡禮-守護環境 堅定前行

文:劉幼苓

陳椒華會長代表環保聯盟從陳總統手中接下獎座。(侯聰慧攝)  愛台灣,每個人都掛在嘴邊,但是台灣環保聯盟在過去19年6千多個日子裡,卻是用生命和行動去實踐他們如何愛台灣,也因為有了他(她)們的付出,讓台灣的環保種子可以開枝散葉,讓環境權可以成為人權的最核心價值。

  「鳳蝶獎」(環保類獎項)是總統文化獎中,最具象徵意義的獎項,也因此它的評選更顯慎重,這點可以從三屆「鳳蝶獎」評選過程中,看出端倪。

知識良心的團體

  第三屆總統文化獎「鳳蝶獎」,是由「台灣環保聯盟」以團體身分勝出,獲選的理由是,評審認為:「環境生態的長期抗爭,團體的力量對台灣而言,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而其得獎理由也寫到:「台灣的環境保護運動可以說是除了政治反抗運動之外,最早浮出社會的團體性知識抗爭。早在解除戒嚴之前,環保運動已經走上街頭,而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可以說集結了當代知識良心以及本土意識最勇健的團體」;「守之不動,億百千劫」正是台灣環保聯盟作為挽救台灣環境浩劫的不動標竿。

  確實,台灣環保聯盟對台灣環境具有幾項重要指標,包括:一、推動草根環保組織在地化,讓環保種子、反公害運動在地方扎根。二、推動環境立法:促成環保基本法、環境影響評估法、水土保持法完成立法程序。三、提倡環境權為基本人權。四、讓「非核家園」主張,成為全民共識。五、讓「永續台灣」,成為執政者無法推卸的責任。上述貢獻即是台灣環保聯盟所一再標舉的「知識的、草根的、行動的」這九個字。

結合草根推展理念

  成立於1987年11月1日的台灣環保聯盟,早期由張國龍、施信民等人倡議成立,那是一個群眾運動風起雲湧,反公害自力救濟行動層出不窮的年代。張國龍與施信民結合一群有志之士而催生台灣環保聯盟。目前全國已有:北海岸、東北角、宜蘭、花蓮、桃園、彰化、雲林、台南市、台南縣、高雄、澎湖等11個分會、1000多位會員,除了進行環境議題的啟蒙之外,也挖掘環境問題,更透過結合草根組織採取反公害自力救濟行動。

  但是解決核安、環保問題須要有知識與學術研究做為基礎,所以聯盟成立後即在總會組成學術委員會,委員會由來自全國各大專院校關心環境議題的教授及有志之士所組成,他們除了為台灣環境、核能議題把脈之外,也實際參與環盟決策和推動各項活動,所以歷任會長全部來自學界,是知識結合草根力量的典型代表。

歷任會長的貢獻

  環盟創會會長施信民、台大化工系教授,曾獲侯金堆傑出榮譽獎,2003年的關懷台灣基金會貢獻獎。台灣環保聯盟成立初始,「反五輕」、「反六輕」、「反核四」環保抗爭不斷,具有化工背景的學者備受產業界的倚重,但施教授不求名利,以其專業背景投入環保工作、無怨無悔。這20多年來,不管是環保運動、反核遊行或國際環境議題,總是可以看到施教授的身影。

  第三、四、五、六屆會長依序是林碧堯、鄭先祐、劉志成等學者,他們除了在自己的學術領域有傑出的表現之外,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環保學者。

  第七屆會長張國龍,現任環保署署長,有環保教父、反核教父之稱,「非核家園」主張,就是由張教授所提出來的,並成為朝野共識。

  環盟成立之後,除了關心台灣山林,關心公害、推動環境立法之外,在推動反核議題上,更是不遺餘力,並受到肯定;包括除了在10多年前,協助核四廠預定地的貢寮鄉民成立「鹽寮反核自救會」與「台灣環保聯盟東北角分會」(1988)之外,同時還年年舉辦全國反核大遊行,及推動貢寮鄉、台北縣、台北市、宜蘭縣核四公投,持續宣導反核理念。此外,為了讓台灣的反核議題跟國際接軌,台灣環保聯盟成為「非核亞洲論壇」的重要成員,並曾經拜會國際原子能總署及奧地利環保部,以建立國際反核團體聯繫網絡,甚至還派員至烏克蘭車諾堡考察核電廠災變狀況等等。

圖片

  除了歷任會長的奉獻之外,最值得一提的是,環盟因為有11個分會,上千位環保志工,不計回報,不計代價,默默的付出,才讓環盟可以一棒接一棒,薪火相傳,也正因為有這群捍衛環境的無名英雄,才使台灣環保聯盟成為「全球思考本土行動」的一個典範,至今仍然發光、發熱,毫不褪色。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