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病書在你手上重獲新生嗎?習得圖書修復本事,必須兼顧理論與實務,具備「能做、能說」的條件,且跟隨「圖書修復祖師爺」楊時榮的腳步,進入圖書修復的奧妙。
「想要成為圖書醫生,必須具備能做、能說的條件,透過理論的灌溉與實務的經驗,方能成為全方位的圖書修復人員。」擁有30多年圖書修復經驗的楊時榮,娓娓道出對圖書醫生的期望。被尊稱「圖書修復祖師爺」的楊時榮,不僅將病書施以回春之術、撰寫多本圖書文獻修復專書,更點燃圖書維護教育的薪火,勤耕不輟。
與圖書修復結下不解之緣
34年前,楊時榮就讀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新生訓練當天參觀圖書館庫房,訝異地發現架上堆放大批損壞書籍,進而才知道圖書館沒有妥善的修復部門。在諸多疑慮之下,產生莫名的使命感,驅使楊時榮一頭栽進圖書修復研究。從古書中找尋裱褙字畫文獻,進而到青年救國團學習裱褙,並且在裱褙行打工習得實務技術,自此生命中與圖書修復結下不解之緣。
經過長年累積的經驗下來,楊時榮發現要修補的圖書浩瀚如雲,光靠修復人員補綴修整,其實效果不大,應該從源頭開始預防,所以便開始研究如何維護書籍,並且著有《圖書維護學》、《圖書維護作業研究》、《圖書文獻保存性修復》等專書。
近年來,楊時榮分享圖書保健10則,「飲食不看書、光線不曝書、溼氣不入書、溫高不悶書、酸紙不印書、膠裝不做書、歡喜不撕書、睡前不臥書、環境惡劣不藏書、有事無事常翻書。」預防勝於治療,希望推廣普及圖書維護基本概念。
先辨識判斷 再對症下藥
楊時榮自民國72年轉任公職,先後曾任國立藝專圖書館館員以及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輯,也曾在多所大學研究所、圖書館、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暑期研習班等,講授圖書維護專題,在教學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首先,學員必須學會判斷書況、評估酸化情形、紙張損裂狀態、考量局部或全面修補等,判斷後再決定要如何下刀。緊接著,帶領學員認識全世界各種裝訂,從唐代縫繢裝、中式線裝、日式線裝的基本走線方式、西式打穿、訂背、鋸目等裝訂形式,鉅細靡遺傳授。
除此,尚有紙張裂損修補技術、紙面沾黏物的移除、圖書淹水處與光害防治、酸化圖書危機處理等課程,內容包羅萬象,吸引不少圖書館員和志工學習,甚至美國、越南等地的圖書人員都曾前來取經。
理論深耕 切勿成「匠」
「西元1807年德國發明松脂、硫酸鋁加膠法後,低成本效果好的酸性加膠法便普及開來,直到西元1850年後,幾乎大部分的紙張均採此種方式處理,殊不知酸性紙在近代所遺留的後患。」楊時榮一方面詳細地爬梳紙張酸化的歷史,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圖書修復教育的重點。
要練就圖書修復的本事不容易,除了要學會各式的修補技術,書籍裝訂會因不同國家、不同年代而有不同的面貌,因此必須透過長期閱讀圖書歷史書籍,並搭配實作,累積功力。
楊時榮侃侃而談地說,圖書維護集各學門於一身,牽扯到物理、化學、歷史等,必須多觸角閱讀研究與實作,才能成為稱職的圖書修復員。為了不要讓學員成為技巧純熟的「匠」,因此每年都規定他們要看10本以上有關圖書歷史、圖書修復、國外圖書修復文獻等書,幫助修護正確的判斷。
圖書修復教學與制度不夠完備
古籍圖書承載了珍貴的歷史文化,見證了時代的演進,其重要性不可言喻。但是目前大專院校並沒有設置圖書修復的課程,除了雲林科技大學、臺南藝術學院等設立文物保存相關課程,目前開課狀況不是很普遍。
楊時榮建議,大學的圖書館、中文、歷史或理工等學系,開設為期1年的「圖書修復概論」,最好是4或8個學分,從書籍裝幀歷史、紙張、裝訂、世界各地修補方式等,傳授兼具理論與實務的課程,有系統地培養年輕後輩的圖書修復素養。
面對臺灣圖書修復人員制度上的不齊全,楊時榮表示,希望政府將臺灣分館「臺灣圖書醫院」納入正式編制,每年撥出預算有系統地培育圖書修復相關人才,並且將「圖書修復概論」納入圖書館員考試科目。如此一來,圖書修復技術才能在健全的體制裡發芽茁壯,延長珍貴古籍生命,保存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