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內正飄揚著「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樂音,而講台下的小朋友則反覆端詳手上捧著的圖畫書。從台北縣頂溪國小五年六班小朋友沉浸在閱讀世界的身影來看,迴盪在周遭的音符是跨越時空的魔法,一下子引領他們走近貝多芬的身邊,進一步認識這位有「樂聖」之名的古典音樂家。
小朋友稱呼為Ms. Amy的林妙英老師,在黑板上貼著一張寫著「Reading Time」的海報,依序往下分別為「Listening&Speaking Time」、「Writing Time」。一堂40分鐘的閱讀課程,他們將從五感經驗出發,聽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想貝多芬是怎樣的人、分析圖畫書中所運用的修辭方法,還有繪本內容對生命有何觸發?
頂溪國小細緻的閱讀課程,讓校園內的閱讀風氣凝聚成一種氛圍,校長吳淑芳自信地提到,「頂溪國小內的閱讀推動是融入課程中實施,所以容易落實。」一開始老師們先喚起孩子喜愛閱讀的興趣和渴望,接著再融入課程中,實施閱讀策略指導。學校有計畫的爭取社會資源,添購足夠的圖書,讓老師方便進行全班共讀指導和小組討論,使孩子可以閱讀好書,並能體會作者創作的內涵,而幫助孩子透過閱讀開啟通往世界的另一扇窗。



語文教學序列成為推動依據
榮獲97年度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推動閱讀磐石學校」表揚的台北縣頂溪國小,在93至94年透過領域小組成員與全校老師合力研究,參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歷時一年半,建構出「頂溪國小語文領域教學序列」。當老師們將能力指標針轉化為一至六年級縱向語文教學序列,透過研習進修讓老師明白後公告實施,當進行閱讀指導時,以此作為實施教學的依據。扎實的推動校園閱讀,建立學生閱讀能力穩固的根基。這是吳淑芳校長推廣校內閱讀不貪多、不打迷糊仗的主要思維。
而促使吳淑芳校長在閱讀領域著力甚深的因素,一方面因閱讀是自己的喜好,另一方面則因在研究所進修時,研究論文名為《一個國小校長進行教學領導之自我角色覺察──以推動閱讀教學為例》,便是和學校三年級全學年老師長期合作的行動研究,除了每週和老師專業對話外,更深入2個班級,觀察老師教導閱讀策略以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歷程。研究中發現教師對閱讀教學態度看重與否,影響閱讀的推動成效,當老師能營造平等、合作、親和的師生關係時,將更有助於創造閱讀後討論的氛圍;當老師有效且有步驟性的,在課程中教導閱讀理解策略時,孩子的閱讀理解、批判思考與推論能力都會精進。
頂溪國小從92學年度起,擔任台北縣國教輔導團國小語文領域召集學校,除了須到全縣各校進行教學訪視,了解語文教學實施現況與辦理研習進修外,並負責規劃辦理全縣語文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的能力檢測。然而,吳淑芳校長從訪視中,聽見老師們對學生語文程度低落的擔心,也在語文檢測結果中發現:學生針對文義理解與推論能力表現需要加強,加上校內弱勢學童(單親、隔代教養、原住民、低收入戶)的比例為18%,因此,透過推動閱讀,希望「強化語文基礎學科、工具學科,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善用內外部資源
頂溪國小曾獲得教育部推動九年一貫課程標竿一百學校,學校老師有固定的時間針對課程內涵與實施狀況進行專業對話。在閱讀教學的部分,老師們以語文課本為主並設計延伸閱讀教材,針對學生的程度教導閱讀策略,當學生們學會閱讀策略後,才能運用策略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對於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產生的學習落差情形,吳淑芳校長選擇向外尋求學者專家指導,從與教師團隊隨時記錄的教學省思、定時專業對話,來提升教師教學的反思能力。今年更爭取台北縣精進教學產出型行動研究經費,進行「從實踐中發現學習奧秘──教導閱讀策略以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研究團隊已進行一年,真實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發現問題、找出學習困境並發展解決的策略。
所以,在不斷修正的過程中,能使學生的學習產生遷移,在提升閱讀理解能力之餘,還進而能運用到其他領域的學習。吳淑芳校長認為,「閱讀最終目的仍是要獲得理解,並成為終身的學習者。」因此,了解閱讀理解的過程,是探討閱讀問題重要的一環。
在教師閱讀理解教學反思與實踐歷程展現外,頂溪國小還設立了一項榮譽制度,獲得榮譽兒童殊榮的小朋友,可以「與校長喝下午茶」。這段期間吳淑芳校長會與學生們分享故事、討論心得,經由閱讀而引發的話題,也常是她與在走廊上相遇的學生總能聊上幾句的關鍵。
當閱讀超越以興趣為主導的層次,進一步成為課程的一部分,並能進行延伸教學,在頂溪國小內看見孩子們喜歡閱讀,並能透過閱讀學習的風氣,儼然已經成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