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錫笛子》The Tin Flute

文:孫安玲(靜宜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書 名:Bonheur d'occasion(法文本)
    《掌握於他人手中的幸福》
    The Tin Flute(英譯本)《錫笛子》
著 者:Gabrielle Roy
英譯者:Alan Brown
出版者:McClelland & Stwart Inc.
出版年:民國七十八年

  一個丈夫長期失業,含莘茹苦,要把十一個小孩拉拔長大,靠替別人做家事、做衣服貼補家用,現又懷有身孕的堅毅不拔的母親;一個旁人眼中好高騖遠、無所事事,自覺滿懷理想不得施展,但仍保持樂觀,變得喜歡以高談闊論來肯定自己,卻絕非壞人的丈夫;一個想要逃離貧窮,不要步上母親後塵,全心追求愛情,卻慘遭遺棄又懷了孕的女兒;一個眼中只有事業,只想往上爬,不要任何感情羈絆,傷害了摯愛他女孩的薄倖郎;再加上一個個性善良,心存理想,人饑己饑的年輕人。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有緣相聚。他們之間的親情、男女、夫妻之愛,他們各自緬懷過去,思索現今,想掙脫困住他們的牢籠,以為未來的人生尋找能夠繼續活下去的尊嚴和力量。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反應了什麼樣的社會問題?這本書要探究的是什麼?又給了讀者什麼樣的啟迪呢?請讓加拿大 法裔女作家Gabrielle Roy為你說分曉。

一、前言

  時值二次世界大戰,加拿大經濟蕭條,百業不興,失業率節節高漲,許多人在家失業、待業,心中終日徬徨不安,民怨甚深。在加拿大蒙特羅省最貧窮的聖亨利小鎮,十九歲的弗蘿倫絲和傑恩邂逅於Five and Ten。弗是位貧家女,家中食指浩繁,父親又經常失業,身為老大的她心甘情願的負起家計,但女侍長時間的工作常使得她勞累不堪,有時累得全身酸痛、兩腳發麻。客人又常吃豆腐,內心雖氣得要命,臉上卻還得裝出微笑。再加上看見可憐的母親為一家十口的衣食忙得不可開交,每天還要拖著疲乏懷孕的身子為他人作家事或做女紅直到深夜以貼補家用。她心中只有一個念頭—趕快掙脫貧窮,絕不要步上母親的後塵,絕不要生那麼多小孩。弗纖細美麗,個性叛逆、倔強、好勝,有著狂暴、深不可測的感情,對傑恩「二」見鍾情。她覺得傑恩高雅、有品味,跟她所見過的男人很不一樣,最重要的是雖然他現在只不過是一個電機匠,有朝一日,他一定會有前途,而她會在一旁輔佐他的。

  傑恩英俊瀟灑、倨傲不群,個性孤僻,喜歡與寂寞共舞。在孤兒院長大,後來和養父母又不太親近,上完大學後,甚至還和養父母絕裂。他對生活認真,積極上進,有著一身傲骨和不服輸的精神,律己甚嚴,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把工餘時間全花在唸書上,讀函授學校寄來的功課,他許諾自己,如果持之以恆,幾年後,就一定可以得到工程師的學歷,然後成功、金錢和尊敬都會隨之而來。他一再的提醒自己,他只是這個窮鄉僻壤的短暫過客。貧窮不會是他的命運,他也絕不會向貧窮低頭。他需要醜陋的事物,也需要美麗的事物在他四周來堅定他向上的決心。他需要穿柔軟昂貴的衣服,也需要與群眾相處以使自己更有自信。他覺得大環境對他有利,戰爭可以帶給他好運,亂世能給他出人頭地的機會。他用盡心力想讓自己的生活有目標,也希望自己能更有尊嚴的走在自己選定的人生道路上,偶爾讓他困擾的是他對人的那份帶有憐憫或輕蔑的好奇心。他對弗的那雙熱烈而又痛苦的眼睛充滿了好奇,他需要儘量多知道一點有關她的事,但又不想花掉他寶貴的時間或讓她侵蝕他的生命。他決定以侮慢的態度來對待弗以迫使她恨他、怕他、躲避他。這樣他就不用自己再費事去躲避她了。可是弗的倩影卻縈繞心頭、揮之不去,於是他對弗只想征服與短暫的擁有,但是他一約她就後悔了,心想「跟她出去,我會不會丟臉呀!」赴約後又決定不露面,只躲在旁邊看,看到弗在刺骨的寒風中趕來赴約,竟覺得這個女孩這麼容易到手,他的滿腔熱情都被澆息了。一個深情、一個絕情。一個深陷在感情的愚昧中,一個殘暴的自以為是。弗和傑恩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已定調,注定失敗,兩人不會有未來的。只是弗並不知道,還一心一意的想以她的美貌,她的一切作一豪賭來爭取她此生最大的快樂。

  受邀到了弗的家中,舉目望去,讓傑恩看到他此生最怕見到的東西—貧窮。他領悟到弗所代表的是「他全心全意所要棄絕的可憐的生活」,他也領悟到他被她吸引的原因—她就是「他的貧窮,他的孤獨,他悲慘的童年,他寂寞的年輕歲月。她是他所恨、所拋開的東西,也是他最深層的本質,是督促他向前進的動力。」佔有了弗之後,傑恩在回家的路上說服了他自己,說是那女孩自找的,是女孩而非他的錯。他不要失去自由,不要心有牽掛,他決心跟弗、跟過去立即完全斷絕關係,他還要作全新、更刺激的追逐和征服呢!弗遭到失身被棄的悲慘命運後,她的自尊心不允許她把懷孕的事告訴任何人,包括她的母親在內,她只能默默的在痛苦的深淵裏承受煎熬。她還有什麼路可走呢?她該怎麼辦呢?她又陷入牢籠中了。她一定要為自己、為孩子找條出路。她選擇了她不討厭、深愛她的曼紐爾做為她未出生孩子的父親。她用了心機,爭取到了曼。她的虛榮心讓她說服自己愛的是曼,是她不要傑恩,而非傑恩不要她。她明白此後不再會有暴風雨了,沒有驚奇,沒有狂喜,但也沒有失望。她會走在一條平坦的道路上,她得到了救贖。她恭喜自己不再回顧過去,知道只有未來才是最重要的。

  曼紐爾出身小康之家,善良、正直、體貼、滿懷理想、有正義感。他喜歡美的事物,覺得四海之內皆兄弟,人間沒有兩種人。他全心愛慕接納弗,會是弗的一位非常好的先生。曼自小與貧苦小孩一起上學,早年所見的種種貧苦景象從未遠離過他的腦海。大學還未畢業,為逃避他父親的影響,即離校工作,擔任織工,後升為工頭。而他的那些小學同學十三、四歲就因家貧被迫離校找工作,卻一直苦無就業的機會。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曼即從軍。早年的回憶對他的決定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他愛他的祖國法國,他愛人道,他相信戰爭可以改變這個以「金錢掛帥」、「金錢統治」的社會,他認為金錢非財富,財富是我們的雙手、頭腦和社會大眾。但逐漸他對他自己以及其他人入伍打仗的真正動機感到懷疑,他也想知道,精神、物質究竟應犧牲那一個?那一個才真有救贖的力量?他應該問誰呢?他不斷的思索、反問自己,最後從一位老婦人的口中得到了前者的答案——「戰爭必須被消滅」。

  弗的父親阿薩余爾斯年屆四十,保養得當,臉上、身上都沒有絲毫歲月留下的痕跡。他本為木匠,建築業不景氣後,他曾嘗試過許多其他行業,都不順手,也領過政府救濟金。雖窮途潦倒,仍不失一貫的樂觀善良,但遇事猶豫不決、拖拖拉拉的。八個小孩中有七個不是在上學,就是還在襁褓。家中急需用錢,他仍不積極尋找出路。這是因為他不好意思做小事,不願面對家中已窘困到如此地步的事實。支持他向前的其實是他對未來一絲渺茫的希望。他覺得他不懶,不比別人笨。他之不成功是因為運氣不好。有朝一日,他會時來運轉,別人會對他刮目相看的。他是個好丈夫,對太太很好,從來沒有對太太大聲說過話。但現在他又被計程車行的老板辭了頭路。太太蘿絲安娜因為一個兒子從軍,一個小孩生病,要搬家了卻沒有錢,他還不立刻找工作,氣得都不跟他說話了。這使得他受不了,有一走了之、重獲自由、不要牽掛、不要憂慮、不要家室之累的念頭。最後他決定去投軍,一來可以負起責任,以薪餉養家,那麼他心愛的太太蘿將不再會為他而受苦。二來可以自由自在,在戰場上找到他的成就和重生。

  弗的母親蘿絲安娜嫁了一個愛作白日夢的先生。他總是好高騖遠,想新點子,作新嘗試,卻沒有想到有那麼一大家子要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蘿整日困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經常失業的丈夫,拮据的家用錢,十一次的生養小孩,蠶食了她的青春美貌,也把苦難和勇氣銘刻在她的臉上、心上。她常年生活在不安、焦慮、恐懼的牢籠裏,不知如何面對未來。雖然生性溫婉可人,環境卻迫使她在必要時挑起擔子,作家中的舵手,一拿定主意,就立即去做。每年四月,都會因為房東趕人或囊中艱澀,拖著大腹便便的身子在寒風凜洌的街道上蹣跚的走著,去尋找新的住所。家中人口愈來愈多,房子卻愈住愈小、愈黑,最後住到火車軌道旁。婚姻對她來說就是懷孕和拖著大肚子去找房子,成為每年五月「窮人搬家潮」的一員。其實她也蠻愛作夢的,常以回憶往日美好時光作為逃避今日殘酷現實的方法。她並不恨她先生,雖然因為他,她吃苦受累,捱餓受凍,但也因為他,她曾有過那麼美好的日子。但現在日子愈來愈難過了,她整天提心吊膽的,情緒簡直落到了谷底。一個兒子遠赴海外戰死沙場,一個女兒遁入修道院,一個女兒出嫁,一個小孩病死,她又懷孕即將臨盆。她覺得好孤獨,像被囚禁在四壁之中,絲毫不能動彈。她不禁嚮往死亡所能給她帶來的安息,但她又想到先生就像個小孩似的不會自己照顧自己。另外,還有那麼多孩子,那麼多的事等著她去做。責任心讓她再度有了生之慾望。她祈禱的說:「耶穌、瑪利亞,等小孩長大了後就去你們那吧!」每次生產新的嬰兒都帶給她新的希望、新的力量和活下去的勇氣。

  書中人物每人都有心靈枷鎖,每人都試著掙脫禁錮以尋找新生。著者從一段破滅的情緣說起,帶出了一個貧苦勞工家庭的故事和它各個成員的滄桑人生,進而點出人生的孤獨、無奈、經濟蕭條,失業率高漲的嚴重性以及人們對戰爭的看法。這個故事雖發生在六十年前,二次大戰時加拿大的聖亨利小鎮,相同的情事,同樣的社會問題,在世界各地,甚至在今日臺灣的天空下,仍會不斷的重演。希望今天的社會和讀者能從此故事中汲取教訓,不再重踏前人的覆轍。

二、作品、著者介紹

  一九四五年出版了兩本很棒的、以魁北克為背景的加拿大小說。一本是Hagh Maclennan的Two Solitudes,另一本是Gabrielle Roy的《錫笛子》(Bonheur d'occasion)。《錫笛子》可以說是一本劃時代的作品,是加拿大的第一本「都市小說」。所談的不再是浪漫的、田園式的過去世界,而是魁北克真正的都市生活。此書自出版日(一九四五年)起在加拿大國內外都贏得相當的肯定。一九四七年它的英譯本在美國被選為Literary Guild Selection,大賣了七十五萬本,在加拿大得到了Governor General的小說大獎,而Gabrielle Roy也被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的第一位女性成員。一九八三年《錫笛子》還被搬上銀幕。它至少被翻成八種語言,二十年內一共賣了一百多萬本。

  被多倫多文學批評家Phyllis Grosskurth譽為「頂尖的法裔加拿大小說家」,(Whiteway, 2)Gabrielle Roy共寫了十六本書,其中包括十三本小說,一些短篇故事,一些兒童文學,一本散文集和一本自傳。她的許多作品都有法文本和英譯本,是大學和中學文學課廣為選讀的作品,但因個性太過內歛,謝絕多數媒體的採訪,使得她成為加拿大「最廣為閱讀,但鮮為世人知曉的小說家」。(Whiteway,1)

  Gabrielle Roy,這位以法文創作的作家之所以能在文壇上出人頭地是因為她的文筆凝鍊、優美、生動。(她)能洞悉人們內心的憧憬,以及她的一顆悲天憫人的心(Grosskurth,2)。她被譽為是一位有母愛的作家(A writer with the love of a mother)(Grosskurth,1)。尤其善長刻劃女性角色。她所頌揚的美德是勇氣、耐心和對人的關懷。

  Mark Abley對她的天分有著一針見血的剖析。他在Maclean雜誌上指出:「只有少數的幾位現代作家能像她一樣筆尖流出溫暖而不溢情,呈現歡樂而不帶幻想,甚至在描繪人們的疏離和孤獨感時還能帶著希望」(Literary Montreal, 2001/7/9)。對她的批判之聲亦有。Phyllis Grosskurth「認為她的人物光憑直覺做事,不做理性或非理性的分析,沒有內在的衝突,對理想不感興趣。他們都是可愛溫柔的人,但太單純了點,有時太溢情了。Roy完全忽略了佔據人內在靈魂的黑暗面」(Grosskurth,2)。

三、創作動機

  Roy生長在加拿大的Monitoba。在家鄉執教八年後,二十八歲赴英學戲劇表演,後寄居法國,開始寫作生涯。一九三九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回到加拿大蒙特羅(Montreal)定居。她有在街上漫步、觀察、傾聽的習慣。有一天徒步走到蒙特羅最貧窮小鎮聖亨利工人區破落的住處,那裡的景象讓她有莫名的震撼和憤慨。她為人力的浪費而生氣,但也在那裡看到希望。她相信這個地方窮苦勞工的故事一定會被寫出的。基於對人處境的關懷,她在一九四一年以二次大戰的聖亨利為背景,以地方俚語開始寫Bonheur d'occasion。這是她的第一本小說。她以坦誠、毫不妥協的態度來探討都市的苦難。因為她的這本小說要到一九四五年才出版,為了怕別人搶了頭籌,趕在她的前面,她還趕忙先寫了幾篇相關的報導登在Bulletin des agricu Heurs 上。原稿共有八百頁之多,較第一版的上、下兩冊共五百三十二頁為多,這是因為後來刪掉了一些已談過有關戰爭的事。(LRC Document, Gabrielle Roy)。

  最初她要寫的是年輕的一代,女侍弗蘿倫絲和機工傑恩為了要掙脫貧窮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她)倆之間痛苦、無結果的愛。可是後來連著者也沒想到,寫著、寫著,擔任二線角色的媽媽蘿絲安娜卻出線成了故事的主角。羅溫婉、有勇氣。她在萬般艱困的環境中把一家人拉攏在一起的毅力,使她成了魁北克小說中「慈母」(Mother dolorosa)的代表人物之一。

  《錫笛子》一書處處可見著者Gabrielle Roy個人的身影。故事中的母親蘿絲安娜一共生了十一個小孩,只有八個長大成人,Roy家也有十一個小孩,三個不幸小時夭折。她也出身貧苦家庭,也像書中的好幾位角色喜歡在路上漫步觀景,與大自然和街景作對話,傾聽內在的聲音而有所體悟。

四、書名

  本作品原名Bonheur d'occasion(一九四五),其英文意思分別可釋為Chance happiness, second-hand happiness,或Bargain-based happiness。但Hannah Josephson在他一九四七年的英譯本中給這本小說取了個新名字(The Tin Flute)。許多人均認為英譯書名較原書名來得有意義,因為故事中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快樂可言。

五、故事架構

  《錫笛子》除了以一貧苦勞工家庭(The Lacasse Family),一三角戀情為主軸外,也對一般小老姓們對工作、戰爭、失業問題、政府救濟金,以及社會不公義的看法多所著墨。貧窮、戰爭均帶來恐懼、不安和焦慮。諷刺的是戰爭那時在蒙特羅竟成了赤貧、失業人口唯一的出路。著者有悲天憫人的心,擔任過記者,有敏銳的觀察力,又學過戲劇。她從劇作家的角度切入來處理故事的素材,她把故事想像成一個舞臺,把Lacasse一家人放在舞臺中央的鎂光燈下,使他們事事無所遁形,讓重要人物都有獨白來透露出內心的思維。她把酒店中人對時事現狀的閒聊批判放在舞臺的後方,以烘托出時代的背景。整個故事的架構甚為簡單,其引人之處在著者能透過簡單的敘述,探索人內在的想法,探究人在不快樂環境的牢籠中如何自我調適,如何自我尋找「生活潛能」,「突破精神危機」,「掃除心靈陰影,再以積極之姿重新投入生活。」故事中有兩類人,一類在困境,「耽溺於懷舊情結」,尋根以取得生命力量;另一類則欲與過去完全斷絕關係,重新開始以期重生。(此段有些文句引用劉森堯先生的〈電影與精神分析〉)

六、結論

  《錫笛子》行文流暢,著者以深入淺出的筆觸寫出人物的滄桑、生命的價值。對感情的描繪尤為深入。失業、悲傷、猖狂、得意、煩惱、憂愁、放縱、自悲、自棄、情深、愚昧、殘暴、自以為是、彷徨、逃離等各種感情均寫得絲絲入扣。故事架構完整縝密,瑣碎細節亦豐富了內容。整個故事一氣呵成,是一部極為出色的大師作品。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