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生活樂閱讀 從圖書館出發認識地方

文:游苔 照片提供:林靜怡
開放式的閱讀環境讓讀者可以更自在的享受書本時光。

市場的熱鬧與圖書館的寧靜形成對比,卻同樣深植於居民的日常。閱讀與生活,應是彼此緊密交錯,匯集為成長的養分,豐富人們的生命。

 

  黃昏市場是吉安鄉民生活的一部分,攤販的叫賣聲、購物的人潮、空氣中飄散著剛起鍋的米粉湯香氣。過個馬路,穿越榕樹、樟樹與苦楝樹林,來到綠意盎然的草地旁,一座低調卻充滿生命力的建築映入眼簾—吉安鄉立圖書館。


與居民一起成長的閱讀空間

吉安鄉圖在戶外設置「糖果故事屋」,有如孩子們的秘密基地。

  吉安鄉立圖書館(以下簡稱吉安鄉圖)於1988年正式啟用,為地上2層、地下1層的方正建築。這座建築雖已有近40年的歷史,但近年來經過重新規劃,展現出嶄新的活力。7年前,圖書館進行空間改造,拆除多數隔間,讓空間更加通透,開放式的閱讀環境讓讀者可以更自在的享受書本時光。


  館內1樓規劃為書報閱讀區與親子閱覽區,2樓則是藏書與自修空間。此外,也特別設置了哺乳室與親子廁所,為親子共讀提供友善環境。戶外的大片草地、環繞步道與健體設施,讓圖書館不僅是閱讀空間,更是一處讓人放鬆身心的社區場域。
 

圖書館經過空間改造拆除隔間,打造更通透的閱讀空間。 館內設有原住民書籍專區,持續傳承原住民文化。

 

  每週四早上,是圖書館最熱鬧的時刻—「故事一直說」活動在戶外的「糖果故事屋」登場。出自吉安鄉鄉長游淑貞的想法,獨立空間設計的故事屋,像極了孩子們的秘密基地,希望孩子們在聆聽故事的同時也能夠暢所欲言,緊張時尖叫、開心時大笑,不用擔心會影響館內其他讀者。


  志工媽媽與館員輪流替0到5歲的孩子說故事,有的孩子甚至從媽媽懷胎時就開始參與,長大後依然會回到這裡看書、寫功課,故事屋的存在,讓圖書館不只是藏書的場所,而是一個孩子們願意待著、感到安心的地方。


  吉安鄉幅員遼闊,人口雖然僅次於花蓮市,但面積卻是花蓮市的2倍之大。對於農家子弟來說,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能夠帶孩子來圖書館的時間有限。吉安鄉圖館長楊惠美說,為了讓閱讀不受地理限制,圖書館選擇主動出擊,與鄉內學校合作,安排專車接送學生來館參訪,甚至直接進入校園辦講座。例如,曾與吉安國中合辦活動,邀請世界盃咖啡大賽臺灣冠軍林東源,向學生介紹咖啡的產業發展與風味知識,也與暢銷書《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大師兄合作前進校園的講座,現場師生專注聆聽。學生不僅能從課堂學習,也能透過講座拓展視野。

「糖果故事屋」獨立的空間設計,讓孩子們聆聽故事時能夠暢所欲言,隨心所欲表達自己的心情。 「糖果故事屋」獨立的空間設計,讓孩子們聆聽故事時能夠暢所欲言,隨心所欲表達自己的心情。
 

  「希望我們圖書館攜手吉安的孩子們有更多機會,接觸更多面向的世界。」楊惠美說。閉館後的圖書館仍然燈火通明,轉變為另一個活動空間。館方曾帶領學生前往市場採購,再回到閱覽室進行料理課程,將吉安特產「吉安四寶」—米、芋頭、龍鬚菜、韭菜入菜,讓孩子透過食材認識地方文化。甚至舉辦夜宿活動,讓孩子們在圖書館裡閱讀、探索,從不一樣的角度體驗閱讀的樂趣。


  這些活動的推動,對於館員來說無疑是挑戰。人力有限、資源不足,策劃活動往往需要付出極大的心力,他們有時也會感到疲憊。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知識的載體不再僅限於書本,社區型圖書館扮演的功能必須更多元彈性,才能擔任知識節點,串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當孩子們滿足地依偎在故事屋裡,當家長在社群媒體留言感謝,他們知道,這座圖書館真正改變了一些人的生活。


吉安鄉的另一面 歷史與自然之間的風景

吉安鄉

  圖書館之外,在吉安鄉還有另一種閱讀方式—透過歷史與自然,感受時間的流動。
 

  擁有百年歷史的吉安慶修院,是臺灣少數保存完整的日式寺院。這裡曾是日本移民的信仰中心,如今成為花蓮重要的文化景點。走進寺院,木製長廊、日式庭園與參拜石道,都仍然保持古典風貌,時間彷彿在這裡被拉長,與市場、圖書館的日常形成有趣的對比。

 

  位於吉安溪出海口的化仁海堤則是另一種風景,這條沿著太平洋的自行車道,是當地居民晨跑、散步、騎行的熱門路線。沿途可以遠眺太平洋,清晨的海風、黃昏的彩霞,讓這裡成為吉安人心中最自在的角落。每年8月,白芒草與甜根子草形成一大片如夢似幻的白色花海,吸引許多遊客前來打卡拍照。或漫步在令人心曠神怡的田間小路,遠離都會的繁雜,感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寧靜氛圍。

吉安慶修院 化仁海堤


  以農立鄉的吉安,也是花蓮重要的農業與旅宿重鎮,一年四季都能看到不同景致的稻田風景,近年農業與觀光的結合也頗為蓬勃,例如「秧悅美地」,過去是一座休閒農場,後來轉型為香草主題的五星級度假飯店,種植香草植物並融入料理與住宿體驗之中—以香草調味的雞肉料理、公共庭園種滿各式香草、房內提供香草蒸氣浴等,讓農作不再只是傳統種植,而是與旅遊、飲食相結合的新型態。


市場裡的味道 地方記憶的組成

吉安黃昏市場

  另一處不可忽略的吉安黃昏市場,不僅是當地生活的縮影,也是最能感受到地方文化的場所。市場被稱作「獵人食材百貨」,是花蓮最大的晚市,也是最早發展原住民野菜專區的市場。每天,阿美族族人從山上採摘新鮮野菜,樹豆、苦瓜、馬告等,讓人大開眼界。如果擔心不會使用食材,品嘗原民特色料理也是不錯的選擇,竹筒飯、阿美飯糰「哈哈」(HakHak),市場裡一應俱全的傳統米食帶出屬於花東的獨特風味。

 

  楊惠美推薦到訪吉安鄉的旅客品嘗位於市場入口處的米粉湯與黑輪,這是許多吉安人的日常組合。大骨熬煮多時而成的湯頭,滾燙的黑輪、甜不辣、沾上特製醬料,搭配一碗熱騰騰的米粉湯,這樣的簡單美食,成為許多居民記憶裡的溫暖味道。南華麵店也是在地人喜歡的口袋名單,各種台式早午餐包括榨菜肉絲麵、爌肉飯、滷肉飯還有豐富的小菜,贏得在地人的好口碑,每到中午就座無虛席。

 

  旅程的最後一站,可以前往由吉安鄉農會所經營的「山海正甜吉製冰所」,這裡推出以在地食材製成的「米淇淋」最受歡迎,呼應了以米為特產的特色,夾在米香中間的芋頭冰淇淋與米香的酥脆結合蹦出新滋味。想要嘗試特殊口味,香菜醬油冰淇淋、皮蛋冰淇淋,無論話題性還是口感的衝突性都非常足夠,讓旅人們用味蕾記住吉安鄉的獨特。

米粉湯與黑輪 南華麵店 山海正甜吉製冰所


  圖書館與市場,一靜一動,看似沒有直接關聯,卻共同組成吉安的日常風景。圖書館讓閱讀融入生活,市場則展現地方的味道。這座城鄉既有傳統的延續,也有新的可能性,閱讀與生活在這裡交錯,吉安的故事,持續被書寫下去。

 

吉安鄉立圖書館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