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喜夕陽餘艷在,殘威燒卻半天紅。」這是鐵血詩人吳濁流的詩句,嵌在吳濁流藝文館入口的地磚上,在秋日溫煦的陽光、搖曳的樹影襯托下,更顯得鏗鏘有力。
這座紀念吳濁流先生的藝文館,坐落在西湖鄉五湖村五湖街194之4號,也就是五湖社區活動中心的二樓。在青山綠水的環繞下,藝文館顯得格外清幽,常常有外地的遊客遠道而來,循著119號縣道造訪此地,認識吳濁流。
吳濁流藝文館於民國89年2月完工,除了是一座多功能的社區活動中心,二樓的吳濁流藝文館,陳列與吳濁流有關的書籍、史料與照片,也兼具推展鄉土文化、藝文展示的功能。走進藝文館,簡單、素雅的布置映入眼簾,一股濃厚的人文氣息,縈繞在整個空間裡,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彷彿置身於他的書房之中。透過「吳濁流出版目錄」與「吳濁流在西湖的大事年表(1922-1937)」看板說明,腦海中原本零碎的印象,經過重新組織,更加深刻。
吳濁流與西湖的淵源
紀念吳濁流的藝文館雖然設在苗栗縣西湖鄉,但吳濁流並不是是西湖鄉人。本名吳建田的吳濁流,出生於新竹縣新埔鎮大茅埔。至今,他的子嗣仍住在歷史悠久的故居內。
當初這座藝文館成立的宗旨,是為了紀念他對於臺灣文學的貢獻。但吳濁流與西湖鄉的淵源為何?
身處日治時期,西元1900年出生的吳濁流,在完成學業後,回到新埔教書。因為撰寫文章批評日本的教育制度,在23歲那年,被調識到苗栗縣的四湖公學校(現今西湖國小),後來輾轉任教於四湖公學校五湖分教場(現今五湖國小),前後歷時15年,留下許多回憶。
待在西湖鄉10多年,客籍作家吳濁流對於西湖有股深厚的特殊情感,從他創作的許多漢詩中可以窺知一二。他在〈西湖行〉裡提到:「滄桑幾變遷,荒徑話當年,遲疑歧路前,蓬草亂相纏,回思卅年前,消息杳如煙…」字裡行間充滿了對過往的回憶與感慨,因此,西湖鄉可說是吳濁流的第二個故鄉。
無論是昔日的舊照片、玻璃櫥窗內陳列的書籍,或者是吳濁流先生的親筆手跡、漢詩創作。透過這些東西,我們彷彿走進時光的甬道,回到當時的年代,接近他、認識他,與他交流。負責管理藝文館與規劃館內策展的蘇小姐提及,平常前來參觀的遊客,大多以退休的中、老年人居多。因為曾經讀過吳濁流的作品,或者聽過吳濁流的名字,帶著景仰的心情,來到這裡參觀。
經典著作 刻劃臺灣認同
玻璃櫥窗裡陳列著吳濁流先生的著作,《亞細亞的孤兒》、《臺灣連翹》與吳濁流的前半生自傳《無花果》,這3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並列著,十分醒目。擁有強烈漢族意識的他,對於現實環境的晦暗不明感到不滿,將滿腔的憤怒與批判,轉化為文字的創作。其中,最廣為熟知且膾炙人口的作品,就是《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這本長篇小說不但是吳濁流的成名之作,也是公認的臺灣文學經典作品之一。這本小說描述在日治時期下臺灣人的處境,以及面臨身分認同的迷失、模糊與尷尬情形,無論是從政治、經濟或者社會的層面,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描寫。
如同吳濁流在《亞細亞的孤兒》這本書的自序所提到:「回想我寫這篇小說的動機,是因為我們在殖民地生存的本省知識階級,任你如何能忍耐善處,最少限度也要遭受到像這篇小說中的主角一樣的精神上的痛苦的。所以,我寫這小說給有心的日本人看看,並且留給我們後代的人知道。」客家族群的硬頸精神,展露無遺。
陽光耀眼的午後,待在這個靜謐的空間,細細閱讀前輩作家的文字,字裡行間透出濃厚的氣息,彷彿他就站在眼前,深刻地說起一段動人的故事。
人文與藝術的交會
在這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藝文館內,館方還細心地規劃每2個月一次檔期的藝術作品展,恰如其分地豐富了這個藝文空間。人文的知性,與藝術的感性,水乳交融、相輔相成,孕育出一種和諧之美,自在於天地之間。
有空時不妨來一趟西湖鄉,尋訪客籍作家吳濁流昔日留下的身影,透過文字做為橋梁,與臺灣文學先驅來一場知性的交流與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