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擺脫「為考試而讀書,為工作而讀書」的制約,為了讓更多的人發覺閱讀的樂趣,盧本文與幾位故事媽媽在2004年一起發起「行動書坊」的活動,用20呎長的貨櫃改裝成圖書館,將3,000多冊的書籍辛苦地運送到北、中、南等地。到了2008年,他們一群人進而組成「台灣兒童閱讀學會」,除了推廣孩童閱讀的風氣,也推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讓閱讀的力量不再是由上至下,大人所加諸的觀念,而是翻轉以孩童為主體,讓他們為興趣而選擇自己喜愛的書籍。
以關懷性、批判性、創造性推廣閱讀
2007年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的成績裡,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臺灣學童因興趣而閱讀課外書的比率排名,居然位居最後。看到孩童失去閱讀的熱情與自主性,這幾位資深故事媽媽們決定組成「台灣兒童閱讀學會」,他們從關懷性、批判性與創造性幫助孩子在閱讀中思考,甚至是相對複雜的思考模式。
盧本文表示,故事媽媽的推動從1995年開始到現在,經歷了16年的時間,許多學校和社區其實已經累積很多故事媽媽志工,希望藉由這些故事媽媽不只是講故事,還可以提升孩子的閱讀思考能力。因此他們的任務,就是希望打造一個閱讀推廣的平台、培育閱讀專業能力、出版一些關於兒童思考和教養的刊物,以及舉辦人文展演藝術活動。此外,台灣兒童閱讀學會發起人徐永康認為,一般家長往往覺得兒童哲學太過於高深,難以理解親近,希望藉由B.S. Bloom「高層次思考」(High-Order thinking)作為基礎,讓更多的人了解孩童閱讀思考力的重要性。
舉辦小小書評家活動
為了將「高層次思考」帶入孩童的閱讀中,學會舉辦了「小小書評家」的活動,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分析評價的能力。目前學會志工帶領了北部10幾所國小部分班級四年級學生,在一學期內,帶領學童共同閱讀20本書籍,由於閱讀書籍的時間有迫切性,孩子會把握時間將書讀完,並且在同儕、班際間形成話題,引領形成一股書香風氣。
為什麼選擇國小四年級作為推廣對象呢?盧本文表示,這是有理論基礎的,在9歲以前孩童因學習而閱讀(Learning to read),在9歲之後則是在閱讀中學習(Reading to learn),國小四年級具有足夠的識字能力學習,因此這是關鍵的年齡。
台灣兒童閱讀學會常務理事王鳳蓮表示,透過兒童文學評論家柯倩華老師的建議,在推廣過程中,大人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而是站在兒童的觀點為他們著想,讓他們發現自己喜歡、需要並且適合他們的書。因此他們在做小小書評家的時候,不是要把孩子訓練成為會評書的小孩,最重要的是帶領小孩如何選書。
《貓計程車司機》讓愛遲到的小孩勤奮
「小小書評家」活動從2009年2月起開始進入校園,在學期末定期舉辦「品書會」活動,讓孩童在一學期讀完20本書後,評選出心中最喜愛的一本書。盧本文回憶起一位令她印象深刻的小男孩,這個過去經常遲到並且從沒有讀完一本書的小朋友,在品書會時,侃侃而談心中最喜歡的一本書《貓計程車司機》,他不僅了解內容還強力向盧本文推薦,「這隻貓會去賺錢幫主人做事,看了這本書會讓人勤勞,一定要多看幾次才會知道這本很棒喔!」這位小朋友為了聽故事閱讀,為了效法書中故事人物,改掉長期上學遲到的壞習慣,盧本文欣喜從他身上看到了因閱讀而有的改變。
忠孝國小校長表示,這位孩童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幾乎每天遲到,但是這學期因為開始有小小書評家的晨間活動,居然神奇般地天天準時到校。這位孩童沒有表明因受到書中角色的影響,而改變自己遲到的壞習慣,但確實因為進一步的深刻閱讀,在實際生活中有了改變,盧本文十分感動地說,「只要一位孩童因為閱讀而有了改變,這一切就值得了。」
另外,在新北市樹林區桃子腳中小學一位六年級的學生,因為四年級時參與過小小書評家的活動,有一天突然到圖書館借閱四年級所共讀的書,問他為什麼看過了還要再借一次?他說,「我要回來看我的老朋友,不行嗎?」
在四年級看的時候,可能對某些字詞還不能夠理解,當他六年級回過頭看過去看的書,他發現過去不理解的地方現在都懂了。由於這本書受到強力推薦,根據圖書館阿姨表示,還因此形成同儕間爭相借書的風氣呢!
因為閱讀理解力提升 戒掉閱讀偏食習慣
此外,在高層次的思考閱讀的帶領之下,這讓原本理解組織能力較差的學童破除閱讀障礙,成績也顯著的進步。
王鳳蓮提到在桃園縣大溪國小推廣小小書評家的經驗,第一年在大溪國小辦完活動後,那時候有3個班級的老師反映表示,後段班的小孩進步很多,改善了過去閱讀的障礙,現在看題目的時候,變得比較容易理解,因此在學習上有很大的幫助。另外,也解決了原本理解力較強孩童閱讀偏食的問題。
許多孩童時常會因為文本太過簡單,因此閱讀時只是隨便翻翻,但在討論內容的過程中,他們看到同儕很興奮地討論到書中話題時,會因為同儕的影響,進而吸引他們深入閱讀文本。經過幾次讀書會的討論下來,一開始孩童沒什麼動力參與,之後經過閱讀志工的帶領,透過有技巧的互動方式引領孩童思考,最後每到閱讀課,孩童就會全神貫注討論,成為最熱門的一堂課。
一場寧靜的革命正展開
除了帶領孩童說故事閱讀之外,父母以身作則的能力扮演重要的角色。秘書長許原豪表示,小孩要有能力選書,大人也要有能力陪伴共同閱讀,換言之,父母除了喜歡、理解閱讀,還需要知道怎麼陪伴。柯倩華稱這個過程為「一場寧靜的革命」,這場緩慢寧靜的革命力量,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推動,這不是上街頭搖旗吶喊而已,而是整個教育結構的省思,所以希望更多人尊重兒童閱讀觀點,讓兒童成為閱讀的主體,這也是學會的核心概念。
許原豪充滿期待堅定地說,目前小小書評家預計為長達5~10年的運動,希望由班級、學校、城市推廣到區域,並且漸漸成為全國性的運動,將來透過小小書評家的活動,發展成為屬於臺灣的童書獎,這是學會希望也是一定會達到的目標!
「台灣兒童閱讀學會」目前持續推動小小書評家的活動,並且也在孩子身上看到閱讀思考所發酵的能量。除此之外,學會也陸續推動小小哲學家,希望讓高年級孩童思考一些議題的東西,並且發展小小藝術家,讓孩童從小感受藝術美學的氛圍,引發創造性的思考。因此,在透過「台灣兒童閱讀學會」的努力與推動之下,已在這些孩童身上深深埋下閱讀思考的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