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生命中的懸夢》《尋找心中的真足福地、《臺灣植物探險:十九世紀西方人在臺灣採集植物的故事》等介紹

文:席家玉(臺中縣豐原市瑞穗國小教師)

書 名:生命中的懸夢─尋求平和死亡
著 者:丹尼爾.卡拉漢(Daniel Callahan)
譯 者:張至璋
出版者:正中書局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

  在醫學不發達的時代,疾病隨意奪取人的性命,從病發到死亡,可能只有二至四星期的時間。病人和家屬雖然悲傷,但都接受現實,在悲傷中準備善後,親友們則來哀悼和祝福,著者卡拉漢稱這是馴服溫順的死亡(Tame Death)。死亡雖然可怕,但是知道逃不了,逆來順受,人們臣服於死亡,病人在大家的環繞下離開人世,死亡的恐怖在共同接受下減到最低。現代的醫學科技進步了,使原本「無藥可救」的病人以各種方式(如:藥物、器具、技術),維持生理上的不死,即便成為植物人,這種延長生命的方式,不如說是延長死亡。病人受盡各種痛苦,醫生算不準時日,家屬也跟著長期折磨。所以,現代的死亡是一種暴力狂亂的死亡(Violent Death)。

  醫學似乎能征服疾病,能消除病痛,能解脫死亡時產生的痛楚,因而醫學也能把內心的恐懼變成可以控制,足以容忍的情況。也就是說,似乎現代已經沒有人輕易地接受死亡了。雖然這條道路已經走了至少三、四十年,可是並沒有走通,死亡並沒有被如意的改造,也沒有成功地被歸化。死亡仍舊是恐怖的,這種恐懼在走向死亡的過程中緊緊地纏繞著,越演越烈,人們現在正遭受雙重損傷,而不是在獲得解脫。

  本書共分七章,深入探究死亡的真義、醫學科技的極限和人之為人的要義:

  1. 第一個幻覺─掌握我們的醫學取向:檢討人們對死亡的關懷以及是否應結束治療,是個亙古棘手的問題。
  2. 剖析死亡,重返自然:討論重點在於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的若干錯誤與困惑,以及必然會面對死亡的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3. 最後的假象─運用安寧死:討論近來新潮的自我主宰運動,呼籲安寧死(安樂死)與協助完成自盡的合法化。
  4. 與死共生:談論形成自我途中,自我主宰或控制的問題。
  5. 自然、死亡、意義─塑造了我們的歸宿:死亡的真義為何?如果死亡是人類的大敵,又是什麼樣的敵人?
  6. 追求平和死亡:在面對死亡的現實中,如何採行最好的醫學技術。
  7. 觀察與等待:說明生命對死亡真義的若干影響,以及未來醫學對死亡造成的影響。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人們對死亡談得太多,了解真義的太少。卡拉漢不反對醫學進步,也不主張安樂死或協助自殺,因為後遺症太多。他一心要為現代人追求平和安詳的死亡(Peaceful Death),可以說是古代溫順死亡的現代版。


書 名:尋找心中的真足福地
著 者:Neil Clark Warren
譯 者:陳金善
出版者:閱世界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

  這是一個凡事講求快速的時代,沒有時間浪費生命、沒有時間內省、沒有時間提升心靈生活。快!趕快!再快點!於是才剛從外面活動擠出來的一點點快樂也很快就會消逝。有很多人分不清快樂和滿足的差別;也就是短暫的「刺激」或「快感」與深層滿足的差別,他們相信所有的滿足就像棉花糖一樣,會有一段時間很甜蜜,但沒有多久就會溶解了。所以很多人認為想繼續擁有好的感覺,他們會很狂熱、很熱情地追求短暫快樂的來源,正如許多社會評論家所說,我們的文化到處充斥著這種狂熱的追求現象。

  我們的社會如此強調外在的東西,所以鮮少討論到內心真誠實在的意義。真正的滿足是建立在真實之上,在《尋找心中的真足福地》書中,真實人生的十大特質如下:

一、真實人生是活在當下的。
二、真實人生是沒有恐懼的。
三、真實人生是不說是非的。
四、真實人生是欣賞自己的。
五、真實人生是渴望真理的。
六、真實人生是隨遇而安的。
七、真實人生是凡事感激的。
八、真實人生是充滿笑聲的。
九、真實人生是高度莊嚴的。
十、真實人生是高枕無憂的。

  想一想:我們擁有多少個真實人生的特質?我們是否一直盲目追求短暫的快樂?如果想成為真實的人,必須學習在每件事中做自己的主人,這種充滿穩定且深層滿足的生活經驗,就是著者所說的「恆久滿足」。當我們願意「對自己真實」的同時,心中會開始引發一種潛在的能量,使我們有能力去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而且一次好的決定會引發下一個好決定,這是真與善的循環,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所渴望的結果。

  本書共分三部分、十一章,用許多生活故事來當例子,讀來親切深刻:

  • 第一部、瞬間的快樂還是長久的滿足:追求恆久滿足是種高貴的飢渴。
  • 第二部、追求恆久滿足的步驟:包括克服「快樂高潮」的癮頭、向內觀照、謹慎處理每個決定、掌握自己的控制台、浴火重生和讓價值觀來說話等六章。
  • 第三部、活在當下:包括真實人生十大特質、煩惱即天堂、滿足的內涵和達到真足福地的七個步驟等四章。

  生命中心的滿足,就是勇敢地活出真實的自己。出賣自己去迎合別人、允許他人或團體操控你的控制台或者依賴「以物易物」的生活模式,這會讓自己活得簡單,但也活得辛苦。如果能真實地做自己,佔有自己的控制台,並對每件事做出謹慎而且完整的抉擇,那麼生命中都將洋溢著安詳與寧靜。


書 名:臺灣植物探險:十九世紀西方人在臺灣採集植物的故事
著 者:吳永華
出版者:晨星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

  有「福爾摩沙」之稱的臺灣,動植物和景觀資源都極其豐富。一八五四年四月二十日,英國人Fortune到淡水的採集,也就是臺灣植物採集記錄的開始。一八九六年,英國人Henry將一八五四年到一八九五年間,所有在臺灣曾記錄到的植物整理發表,共有一二八八種。後來日本統治臺灣,部分植物已不存在,像淡水河附近的鹵蕨,在日治時期已無採集紀錄。

  《臺灣植物探險》是一本記敘十九世紀的西方人到臺灣進行植物採集的史書。許多的採集者具有「領事」的官方身分,應是帝國時代海外殖民歲月,歐洲國家處於探險蠻荒地區的狂熱,挾著船堅砲利的優勢,到各處蒐集各種資源的結果。

  臺灣的採集歷史大致可分成日治前的歐洲人探險時期、日治時期的資源調查,以及國府時代至今日的調查研究。本書共蒐集在臺採集的歐洲人、美國人,有領事、植物學家、動物學家、傳教士、醫師、商人、園藝家、軍人、植物園園長和官員,這些「探險家」主要是博學式的網羅各種標本,包括植物、動物、礦石等,採集工作多半採分工方式,因此這些探險家所寫的多為遊記。

  著者吳永華遍尋許多古老典籍,整理散逸各處的文字,編寫出日治前的植物採集史,還有一部分當時的照片或手繪稿,並列出所採集的植物種類。由當時的生態風貌,可知百年來臺灣環境變遷的快速。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