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公共圖書館館藏發展的再思考

文:吳紹群(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研究生)

【摘要】

  我國的公共圖書館一方面要致力於改善利用情況不佳和發展不盡完善的問題,一方面又要積極在資訊社會中求生存。而要達到這些目標首要就是館藏要有特色且無可取代,而且要揚棄菁英心態,館藏內容才能吸引讀者進館。本文從公共圖書館的歷史出發,進而探討現代公共圖書館在進行館藏發展時,所要面臨的讀者需求導向、讀寫意義的改變、功能目標的不同、服務對象的多元化等新挑戰,以及這些新挑戰如何反應在館藏發展上,並提供一些思考方向和建議。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public libraries must improve their usability. At same time, they also try to find their own way to survive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se purpose above, public libraries' collection must be unique and have their own feature, and also need to abdicate aristocratic attitude, so that can attract more users to use public librari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 the issue from the view of history of public libraries, and discuss some challenges that public libraries will face when they develop their collection. In the final part of this article, it also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on public libraries' collection development work.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館藏發展

Keywords:public library;collection development

壹、前言

  在各類型的圖書館當中,公共圖書館通常被賦予社會教育的任務,以及被視為社區的資訊中心。但是,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現況是否離這些目標越來越近?其實目前公共圖書館的使用率太低、地方領袖不支持,大家對公共圖書館的形象都是古板、嚴肅、甚至封閉;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在於部分公共圖書館的館藏未能真正有效吸引讀者踏入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的館藏發展工作是最不好進行,而且是服務範圍最廣、成效最不易評估,卻又是影響圖書館事業外在成效和形象最關鍵的一項工作;根據調查,大多數的社區領袖對圖書館的印象是來自公共圖書館,而且以兒時為然(註1),可以說公共圖書館的各項工作是圖書館事業對外的第一線。

  但是隨著網路上的資訊日益豐富,公共圖書館除了要應付已存在的問題之外,是否能在資訊社會中繼續生存下去?公共圖書館的館藏資源需要有特色、無可取代,否則一旦網路設備真的在各鄉鎮普及、達成全民上網的目標之後,公共圖書館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更糟糕的是,將來電腦的人機介面越來越具親和力、網路出版越來越發達,屆時將不是公共圖書館破繭而出的時候,而是公共圖書館壽終正寢的時刻來臨!(註2)

  然而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之下,公共圖書館要使館藏有特色且無可取代、又符合讀者的需求,卻比以往更加困難。以前公共圖書館發展館藏最大的困難是要面對複雜的讀者,現在的圖書館卻是要面對讀者善變的品味、快速且多樣的出版環境、迥異的閱讀型態、多元的文化和價值觀,以及各種競爭對手在周遭環伺。公共圖書館的館藏發展在後現代社會中的確是一件不好做的差事。在這種情況之下,公共圖書館面臨的挑戰將更大,館藏發展工作也將愈形困難。本文將從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簡史和在進行館藏工作時可能要面臨的新挑戰出發,探討未來公共圖書館的館藏發展工作究竟有那些不同於以往的著力點,期能吸引更多的讀者樂於進入公共圖書館。

貳、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簡史

  現代的公共圖書館(尤其是西方)其發展的關鍵年代是西元1850年,而且歐洲和美國幾乎同時在1850年代開始發展。在此之前免費借書而且以公費支持運作的圖書館可以說根本沒有,但是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後來在美國遠比歐洲發達的多(註3)。

  在當時,尤其以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的成立尤具代表性,波士頓公共圖書館採取免費流通的政策,其目的是成為一個社教機構,與公共學校系統密切配合,它的館藏就不但有參考書和學術性書籍,更有大量的通俗讀物。大致而言,波士頓公共圖書館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市長的努力推動;二是市議會的大力支持;三是民間的響應和捐輸。(註4)

  除了波士頓之外,美國各地也陸續成立了許多公共圖書館,其社會大環境如經濟能力的提高、全民教育的興起、城市人口的集中、公民領袖的出現、自我進步的興趣等等都是重要的動力,而大慈善家如卡內基的贊助亦是重要的原因。(註5)

  而自波士頓公共圖書館以降的這一系列公共圖書館運動,其最大的意義便是建立了公共圖書館的建置和經營模式,這些模式的要素包括:

  1. 利用稅金來建立並營運圖書館。
  2. 以公眾性的信託和管理來運作圖書館。
  3. 有公共圖書館委員會來確保圖書館的財政、人事、和政策訂定的權威。
  4. 以自由取用的原則提供資訊給全市鎮的居民。

  事實上,過去許多公共圖書館運動興起的原因,多少都帶有一些菁英的心態,想要藉由圖書館來提升(uplife)一般大眾的文化素養;此外,也希望讓圖書館成為學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場所、提升道德和防制犯罪的機構、和為民主制度培養出有智慧與能力的公民。(註6)而平等主義(equalitariamism)、與對民主的信念亦是要素。從這些角度來看,公共圖書館其實從一開始就揹負了社會教育機構的沈重使命,而且在此一使命和心態的影響之下,也造成了館員選擇館藏的盲點和爭執。進而導致該購入的館藏未能購入,該淘汰的也就沒有淘汰。

參、公共圖書館館藏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一、以讀者需求為中心的館藏走向
  早在公共圖書館的發軔時期,就有圖書館學家認為,如果公共圖書館只能取悅讀者打發無聊時光,他寧可關閉公共圖書館。事實上證明,公共圖書館已經越來越難以自己的意志來「教育」讀者,讀者的要求越來越受重視。最明顯的例子是在早期的公共圖書館中,大多數不收藏通俗小說,但現在小說已成為公共圖書館架上的主角。

  在資訊管道如此多元的後現代社會裏,公共圖書館的館藏發展必需以讀者的需求和品味為出發點,才能吸引讀者進館,才能生存。在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公共圖書館一向負有教化和教育的使命,但這是否也危害了公共圖書館自身的生存呢?雖然從廣義上來看,公共圖書館也是教育機構,但卻不是學術機構,將它學術化只會使它的生存陷入危機。Baltimore公共圖書館館長Charles Robinson曾很直接的指出,有太多的公共圖書館被當成學術圖書館在經營,而且越大的圖書館菁英心態越嚴重;公共圖書館將來勢必要在「精緻的法國餐廳」或是「麥勞當式的速食店」二者之間作一抉擇,因為公共圖館書是為了讀者來發展館藏,而不是為了館員自己。(註7)

  傳統上,公共圖書館的任務一直和所謂「教育」、「好書」、「閱讀」、「知識」等理念密不可分。換言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不只是要供應書給讀者而已,還要將「正確的書引導給正確的讀者」。(註8)然而,所謂的「好書」、「正確的書」其標準何在?其實判斷的標準和價值觀是由社會中的中上階層所建構出來的,但是成千上萬的廣大民眾最常閱讀的讀物卻是各種羅曼史小說、小報、政治報導等等讀物。(註9)這種供需不一致的情形也引發了圖書館館藏發展應該重視品質(quality)還是重視需求(demand)的爭執,前者以圖書館的立場出發,重視圖書館的教育功能;後者則是再加上讀者的需求,重視使用者的個別需求。(註10)

  以公共圖書館目前所處的大環境來看,相信讀者的需求會越來越受到圖書館的重視;尤其在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席捲社會各階層成員的情形之下,公共圖書館的館藏內容對多數群眾有沒有吸引力,端視圖書館館方是否能調整菁英心態,認真審視在館藏發展的比重裏大眾文化讀物所佔的比例應該有多少、那些大眾文化的成分和主題可以納入館藏架構中。舉凡各種偵探、浪漫、神秘小說、小報刊(tabloids)、連環漫畫(comic)等等,公共圖書館似乎都不應等閒視之。

  而且在媒體和資訊的時代,公共圖書館的館藏發展有時往往由不得館員決定,甚至不得不對讀者的強烈要求作出反應。例如美國著名的女主持人Oprah Winfrey在她所主持的節目中增加了「讀書俱樂部」(Book Club)的單元,每次討論一本由她所選定的主題書。從此之後,許多觀眾往往以Oprah所選擇的書作為自己閱讀的指標,這種在媒體上的曝光和鼓吹對圖書館所帶來的影響是:讀者對這些讀物的流通需求大增,而這些讀物在以前透過傳統的銷售管道和報紙訂購都無法成為暢銷書,圖書館根本無從事先預料!(註11)

  總結來看,公共圖書館在發展館藏時,必需摒除由上而下的思維方式,而以讀者為中心,我們必須由讀者而不是由技術的角度去審慎決定發展方向;在媒體和資訊產業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必需知道我們在資訊團隊(information team)中扮演何種角色?稍有不慎,就可能會被踢出資訊的循環系統之外(out of the loop)(註12);如果我們對我們主要顧客的需求不屑一顧,公共圖書館未來的命運很有可能就會被邊緣化。

二、閱讀和書寫義意的改變

 (一)書寫意義的改變:
  在網路世界裏,電子式的媒體重新建構了書寫的空間,特定的書寫技術定義了實體與視覺上的書寫領域。書寫行為變成了空間性的,並且吸收的效果會由傳播的方式來決定。(註13)

  網路上的寫作空間,由大量的超連結(hyperlink)、多重連結(mutiple link)所建構而成;這種型態改變了書寫行為裏開始、結束、進入的意義,一切的內容都不再是固定的、連續的。任何人都可以從任何一個連結點切入,也可以隨時由任何一個連結點離開。此外,由於電子文件複製、變造極易,也改變了傳統書寫者和閱讀者分立的情況,一個人可以輕易的在閱讀之餘,修改作品或創造新作品,成為新創作者。而創作的流程也不再像以往那樣不易發表,在網路上書寫的成果使人人都有機會成為出版者。(註14)而網路環境之下讀寫意義與閱讀意義的改變,較明顯的例子就是網路連載小說的出現,它和以往的發表和出版渠道完全不同,而且有些會被集結正式出版,有些不會;有些會造成話題,有些則曇花一現,而讀者讀取和批評的管道也不同。

 (二)閱讀意義的改變:
  在電子資訊充斥的社會中,閱讀的意義也和以往不同。圖書館傳統以來,一直以書刊為中心,而現代人對閱讀的看法,已經超出了圖書館過去以書刊為主要對象的想法。事實上,根據國內外的各種調查發現,成人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書籍所佔的比重並不大,書也不是一般大眾得到資訊、知識的唯一來源。從動機來看,閱讀的目的可以分成二類:

    1. 為獲取資訊而閱讀(reading for information)。
    2. 為求得了解而閱讀(reading for understand)。

  每一個人的閱讀動機或多或少都混合了這兩種原因。而隨著大眾傳播的普及、閱讀媒介的增加,人們會視自己閱讀的動機、需求和成本,來決定自己閱讀的方式。此外,根據讀者反應理論的說法,每一本書對於不同人,甚至同一人不同時期的意義都會有差異,內容的意義由讀者決定,而非作者。

  而從媒介(medium)的角度來看,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斥各種媒介的社會,甚至有人提出了「媒介即訊息」(The medium is message)的說法。而人類社會的媒介發展也從原始的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進步到目前電傳時代的傳播,朝向多元並行(all at once ness)的傳播方式。雖然書有許多優點,例如可重製性(reproducibility)、可得性(protability)、可瀏覽性(reviewability),而且也有更高的保存性,但書籍已不再是主要的傳播媒介。

  況且在現代社會中,任何一種媒介都不再具有獨佔性;而隨著大眾文化及消費時代來臨,許多人的閱讀行為也只是文化工業的一部分,閱讀不再具有崇高的目標,純粹為了獲得「文本中的愉悅」而已;(註15)一個人會用最低的努力、求得最大量的資訊,並用這種思路去尋找最適合閱讀的媒介。(註16)也許,「讀者」(reader)一詞的適當性已經下降,「閱聽人」(audience)的時代已悄然到來。

 (三)對館藏發展概念的衝擊
  事實上,圖書館學家早已意識到這些現象對圖書館的衝擊,Pungitore在「公共圖書館學」一書中便已指出,在資訊社會裏,書籍和閱讀行為是否仍是大眾接受教育和自我提升的最佳工具,不無疑問。早有許多圖書館為了招徠顧客,標榜它們除了提供書籍之外,也有其它非書本式的資源可提供資訊和娛樂之用。(註17)

  在這種情形之下,公共圖書館必須衡量自身讀者的閱讀習慣,並依據出版生態和圖書館的能力範圍引進各種形式的資料,而不是像過去一樣以紙本式的資料為最重要的考量。像網路資源的引進、視聽資料的擴充,相信都可以為公共圖書館扭轉形象,吸引更多的讀者。當然,各種電子式的資料引進也不是漫無目標和標準的,通常圖書館必需要考慮資料的格式、內容、通道、支援設備、成本、財政能力、合法性等等各方面的問題(註18),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

三、公共圖書館服務目標的變遷
  在未來的社會中,由於電腦科技的進步和網路的普及,將使得學習的課程朝向個人化,學習方式也將不同;而在電子市場中,顧客可以和生產者直接溝通,使得圖書館之類的資訊仲介機構面臨危機。公共圖書館必須調整自己的目標和角色,才能確保能在未來生存。尤其是在強調終身學習的潮流和電視電腦網路等媒體大整合的驅勢之下,將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勢必超出現有的範圍。主要的服務領域,較有可能的具體方向有:(註19)

  1. 透過網路虛擬化的圖書館服務
  2. 社區資源服務
  3. 終身學習資源
  4. 網路資源管理
  5. 合作性的網路出版

  此外,公共圖書館在未來以位元(bit)取代量子(atom)的資訊社會中,對讀者、對自己都會有不同的一番新的思維和態度。可預見的,未來會是一個買方市場和顧客決定的時代(註20),公共圖書館除了要尊重讀者之外,也要勇於進入資訊市場中,爭取地位和支持,以期能成為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架構中的一環。公共圖書館在未來應該會轉型成為社區的資訊中心─CIC(Central Information Center),而且會以以下數個路徑作為通往未來的窗口:(註21)

  1. 公共圖書館會成為地方社區的集會廣場。
  2. 公共圖書館會成為社區電腦及資訊事務的仲介者、代理商。
  3. 公共圖書館將以全球化的觀點來進行傳統的地方性服務。
  4. 公共圖書館應有透過網路的到府服務(call service)和遠距服務(long distance service)功能。
  5. 公共圖書館應走入現實世界中尋找合作對象和市場。
  6. 公共圖書館應比現在更努力尋求資金挹注。

  當然,公共圖書館的館藏是否足以支持圖書館完成未來的願景,除了需要資金、人力和設備的輔助之外,也端視館方是否能在有限的資源中,努力使館藏的形式和品質都能滿足讀者的資訊需求,而不是只單單追求館藏數目的成長或是設備的數量或先進程度。也許對公共圖書館的館藏發展工作人員來說,如何預估未來的需求及加入對未來性的考量,才是最難拿捏的。

四、服務對象的平等與多元
  在文化、經濟交流日益頻繁和便捷的今天,社區內的居民組成背景、所擁有的文化、所抱持的價值觀乃至於宗教信仰,往往是更加多元和更複雜,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似乎已隱然到來。社區內的居民都必須學習不同的文化內容,尊重他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沒有一種主流的價值可以壓制、阻止其他人的觀點和意見。而強調「均智」、消弭資訊貧窮的主張也日漸受到重視。

  自從1852年波士頓公共圖書館成立以來,公共圖書館的任務和中心思想也隨時代而迭有變更。現今公共圖書館的原則與目標應當是「平等獲取資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5年的公共圖書館宣言中,特別強調公共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應建立在「全體平等獲取」的基礎上,「不因年齡、性別、種族、宗教、國籍、語言、或社會地位而有所不同」。(註22)而公共圖書館也一向有支持知識自由(intellectual freedom)的傳統,也一向主張應對經濟或資訊貧窮者應有服務的責任。美國圖書館協會及其資訊技術政策辨公室(Office of IT Policy,OITP)也曾發表服務資訊貧窮者的目標,並劃分公共圖書館服務貧窮的等級區域。(註23)這些努力都是為了達到資源的公平分配及知識資訊共享的目標,而這也是公共圖書館最根本的工作。

  反映在公共圖書館的館藏發展上,公共圖書館一方面必需揚棄菁英心態,接納不同觀點的讀者所提出的特殊要求;另一方面則是要真正落實社區調查,而不是聽任社區領袖主導館藏發展的走向。

  事實上許多圖書館也已經開始注意到社區內許多原本不被重視、甚至被排斥的群體(groups)的閱讀權益。例如,美國的公共圖書館已經開始回應同性戀者、雙性戀者的資訊權利;(註24)此外,華盛頓州的King County圖書館的數十個分館在經過九十年代後期的數次縝密的社區調查之後,也調整了各分館的館藏內容,有的分館增加了韓國移民的相關資料;有的則是為了雙薪和單親家庭增加適合的服務和資料;有的分館則為低收入及低教育程度居民調整館藏內容。(註25)此外,已有機構和大學開始研訂計畫,希望能發展出針對小型學術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的一套館藏標準,以此來衡量館藏是否能達到多元性(diversity)和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的要求。其基本目標有三:一是讓館藏內容能呈現多元性;二是將館藏提供給其他單位,使他們有資料可以發展具多元性的課程;三是鼓勵學生多使用這些館藏。(註26)

肆、結論─館藏發展工作的再思考

  公共圖書館要在民眾不想用、首長不重視、經費不夠用、競爭對手不斷出現的困境中脫穎而出,首要之務就是要讓館藏能吸引社區居民進館閱讀,進而成為話題、引起地方重視;而在新的環境之下,要作到館藏有特色且無可取代,又能吸引讀者上門,的確很不容易。筆者提出以下幾個方向和作法,拋磚引玉,希望能激發出其它新的公共圖書館館藏發展思考:

一、公共圖書館增加網路資源已成必然的趨勢,但是網路資源既多且品質不一,公共圖書館不妨根據讀者的需求來決定要如何供應網路資源,並適當參考網路上已有的同儕評核機制來評估品質和受歡迎的程度如何。此外,公共圖書館也應有一套網路資源使用政策(Acceptable Use Policy,AUP),內容應包括提供服務的主要目的、讀者的責任及安全問題以及選擇和評估的標準。尤其重要的是必須要在AUP中明訂兒童及青少年在圖書館使用網路資源的法律保障問題和父母親的責任。(註27)

二、視聽資料的擴充:過去公共圖書館的視聽資料,尤其視覺性的資料,如錄影帶和VCD,都是以具有某些特色(feature)、具指引性(how-to's)、和非劇情性(non-fiction)的題材為主。(註28)將來或許可以考慮增加娛樂性和劇情類的資料比重,但也必須審慎研究編目、外借與否、是否付費等問題,也要顧及檢查分級制度和資訊自由取用原則之間的衝突。

三、公共圖書館應落實讀者的需求,而不是以施教者的權威或傳道者傳佈福音的姿態強加於讀者身上。即使圖書館有心要大量接受各種大眾文化或流行性的讀物,要真正達到此一目標也不容易。以公共圖書館內最多的小說(fiction)而論,要能真正落實讀者的需求,以下幾點作法可以參考:(註29)

  1. 選書人員應要有在參考櫃檯工作的經驗和資訊。
  2. 選書工作應徵求同僚和讀者的意見。
  3. 不可完全相信書評,也不可將書評當作選書資訊的主要來源。
  4. 以具冒險性和創造性的方式來劃分選書工作的職責。
  5. 選書工作的流程必須有效率且有時效性。
  6. 撰寫選書工作的綱領;依據圖書館的政策和程序來訓練選書館員。

四、負責館藏發展工作的館員可以用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新的思維來進行選書的工作,使選書工作更有效率且更貼近讀者的需求。這些新的工具和方法可能產生的途徑包括有:(註30)

  1. 使用新的選書工具:已有許多公共圖書館己開始大量使用網路書店上的資料(如Amazon),而較少使用如BIP之類的選書工具;許多館藏發展的討論群也可以提供意見;一些經營特殊資料(如絕版書)的網站,對館藏發展館員的幫助也很大。
  2. 從事館藏工作的館員可以把網路當成對有興趣的主題領域尋找資料、保持接觸的工具,也可以快速的反應讀者提出的要求。
  3. 當作替代性的資源:許多公共圖書館也將網路資源當作某些資料的替代品,以免訂購昂貴的紙本或CD-ROM版本,這對小圖書館很重要。
  4. 此外,由於公共圖書館服務對象複雜,以現有的社區資料往往無法估量出居民真正的需要和社區的面貌。因此館員在進行社區調查時,不妨以旅行參觀的方式實地在服務的區域內探勘,通常館員在上車出發時對社區的印象還很糢糊,但經過一段時間和里程的實地觀察後,印象會越來越清楚。(註31)

五、公共圖書館在發展館藏時多半會考量到未來性的問題,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自行假設將來的發展方向都會朝同一個方向前進,也不能假設將來一定會走向完全電子化的世界。(註32)畢竟誰願意抱著電腦捲曲在床上享受閱讀的樂趣?(註33)因此公共圖書館的館員在作館藏發展時,不能以學術圖書館的角度來看待未來館藏形式的發展,而要以一般讀者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六、在目前出版界形勢不斷變化和更新的情況之下,圖書館不能只是光站在下游的地方,而是應該和書商、出版商合作,深入了解出版界乃至於文化產業的脈動,和他們一起分擔圖書館的部分問題,也一起適應出版型態典範變遷的問題。(註34)

【註釋】

  • 註1:Patricia Glass Schuman, "The image of Librarians: substance or shadow?"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16:2 (1990) : 87.
  • 註2:陳昭珍,「公共圖書館是會更重要還是更沒落」,<書苑>33期,(民國86年7月),頁21。
  • 註3:沈寶環,「漫談早期歐美公共圖書館的歷史」,<書府>13期(民國81年6月),頁9。
  • 註4:同上註,頁11。
  • 註5:賴鼎銘,<圖書館的哲學>,(文華,民國82年),頁112。
  • 註6:同上註,頁116。
  • 註7:Charles Robinson, "Can we save the public's Library?" Library Journal 114:14 (September 1989): 148, 152.
  • 註8:關念嫺,「由圖書館員的好書意識型態反思圖書館學的問題」,<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3卷1期(民國85年9月),頁68。
  • 註9:同上註,頁71。
  • 註10:陳淑嫚,「館藏發展中質的考慮與讀者需求為重的導向之爭」,<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訊>37期(民國83年7月),頁34。
  • 註11:Annabel K. Stephens,ed., Public Library Develop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 New York: Haworth Press,1999) , 192.
  • 註12:Chris Batt, "The cutting Edge 23, " Public Library Journal 9:4 (1994) : 108.
  • 註13:G. E. Gorman, Ruth H Miller, eds., Collections Management for the 21st Century: A Handbook for Librarians (Westport :Greenwood, 1997), 8.
  • 註14:同上註,頁9。
  • 註15:楊曉雯,「由書媒體探討當代閱讀的意義」,<國立中央圖書館分館館刊>3卷3期(民國86年3月),頁63。
  • 註16:同上註,頁62。
  • 註17:Verna L. Pungitore, Public Librarianship: an issues-oriented approach (Connecticut : Greenwood Pree, 1989), 13.
  • 註18:G. Edward Evans, Develop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enter Collections (Englewood, CO. : Libraries Unlimited, 1995), 264, 272-285.
  • 註19:David Raitt, ed., Librarie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London : Library Association, 1997), 206.
  • 註20: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Public Libraries, vol. 6 (Lanham: The Scarecrow Press,1999), 23.
  • 註21:同上註,頁46-58。
  • 註22:顏淑芬,「資訊網路時代公共圖書館的任務與角色」,<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7卷1期,頁25。
  • 註23:同上註,頁33-34。
  • 註24:H. Hawkins, "Opening the closet door: public library service for gay, lesbian, and bisexual teens, " Colorado Libraries 20:1 (Spring 1994) : 28.
  • 註25:同註11,頁10-11。
  • 註26:Maureen J. Delaney-Lehman, "Assessing the Library Collection for Diversity, " Collection Management 20:3/4 (1996) : 35.
  • 註27:同註11,頁93。
  • 註28:Margaret J. Hughes, "Video Selection for the Public Library : Special Needs, " Acquisitions Librarians 11(1994) : 4.
  • 註29:同註11,頁12。
  • 註30:同註11,頁101-105。
  • 註31:同註11,頁7。
  • 註32:Maureen Pastine, ed., Collection Development : Past and Future (New York : The Haworth Press, 1996), 62.
  • 註33:同註12,頁109。
  • 註34:Donald L. Dewitt, ed., Going Digital: strategies for access, preservation, and conversion of collection to a digital format ( New York : The Haworth Press, 1998), 17.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