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圖書館─圖書館大清倉 引爆定位爭議

文:潘彥君 照片提供:潘彥君

  圖書館的藏書過多,空間不夠用了,該怎麼辦?這是每個圖書館都會碰到的問題,應對的方式不外乎是捐贈給其他慈善團體或學校、義賣或免費送給有興趣的讀者,當然也有圖書館選擇直接丟棄,瑞典南部大城Malmoe的市立圖書館就是將不要的書籍直接請資源回收公司來處理。表面上看來,Malmoe市立圖書館只不過是在處理館內空間使用的問題,不過經由瑞典平面媒體Sydsvenskan的深入了解與披露,這起舊書處理事件竟意外地引發一場瑞典圖書館未來走向的全國大辯論,這場辯論從今年的夏天因為Malmoe市立圖書館毀書計畫開始,一直延燒到現在,瑞典公共電台從9月中旬開始,更製作了「圖書館未來」的專題報導,邀請文化界人士思考瑞典圖書館將何去何從?

  在進一步了解這場圖書館辯論的幾個主要論點之前,我們先回到這場辯論的起點:Malmoe市立圖書館。根據媒體Sydsvenskan的報導,這座圖書館2008年的造訪人次超過91萬人,借閱次數超過100萬,這當中不只包括書籍,還包括電玩軟體。平均而言,該圖書館每天的借閱數將近5,000次。以Malmoe市將近29萬的人口而言,這座市立圖書館的使用率算是相當高的。

哪些書該丟棄?

瑞典圖書館協會強調瑞典應該改革現行圖書館政策,主張平等的閱讀權,協會自2008年開始展開以「Library Lovers」為名的遊說活動,希望喚起更多人的認同與參與。(照片提供:瑞典圖書館協會)  今年8月份開始,Malmoe市立圖書館以「重新評估館藏」為由,決定大舉清除館內的舊書,所涉及的數量之大堪稱罕見。據Sydsvenskan的報導,清除舊書的計畫從8月份一直延續到10月,而光是整個夏天所清出的藏書就高達30噸。換言之,以這樣的速度,市立圖書館的藏書到10月時就會整整少了20%,約10萬冊書。在清書的過程中,市立圖書館是如何取決哪些書該丟該留呢?館方表示,清書計畫主要鎖定非開放式(即需要事先預訂的書籍)及開放式書架上的書。針對非開放式書籍,館方捨棄的標準是指過去10年以來從未出借的書籍,另外喪失文學價值或地區性等的書籍也將一併淘汰。只不過,館方沒有解釋如何定義一本書的文學與地域價值。這類非開放式的書籍,館方已丟棄59,000冊。至於開放式書架上的書,如果在過去4年以來從未被借出,一律被清掉,預計這類的書有36,000左右。

  這些清書的標準一曝光,隨即引起多方注意,認為館方的取捨方式值得進一步討論。但是引人爭議的不只是這一點,根據Sydsvenskan進一步地追蹤發現,市立圖書館清藏書庫的真正原因是為了清出場地供其他用途,一經追問後,館方坦承從今年秋天開始,圖書館將呈現新面貌,館內的部分空間將騰出來供餐飲業者執業,以及舉辦與作家面對面的座談活動,其口號是:「我們把書搬出去,把作家請進來」。就這樣,Malmoe市立圖書館清書的方式與原因點燃了瑞典圖書館未來發展的辯論。

  瑞典文學歷史學家Britt Dahlstroem在瑞典公共電台表示,如果一本書因為在過去5年或10年內沒有人借閱,就該丟到垃圾桶裡,那麼圖書館的存在不僅譁眾取寵,更是短視近利。Dahlstroem指出,如果在四○、五○年代就有這樣的圖書館政策,那麼有多少珍貴的女性主義文學作品將因此而被丟棄?這些前輩對六○及七○年代的女性作家有極大的影響。Dahlstroem更強調,如果300年前就有這樣的圖書館規定,那麼莎士比亞的劇作鐵定無法流傳後世,因為莎士比亞可是花了好一段時間,才讓外界肯定其才華。

  對此,Malmoe市立圖書館館員Elsebeth Tank特地投稿給媒體陳述圖書館的立場。Tank表示全球化讓世界變小了,也提高人們對知識與不同文化的需求,但這並不意味圖書館的館藏得隨著增加,更重要的課題應該是各圖書館之間如何合作,這包括城與城、國與國之間的合作;換言之,數位化書籍是今後圖書館發展的方向。Tank更舉例說明,目前全世界每天有3,000個新的出版品;瑞典知名的網路書店AdLibris提供5億書目供消費者選購;搜尋引擎Google也已數位化700萬部作品供讀者上網查詢。Tank表示沒有一個圖書館可以收藏這麼多的書籍,也點出了圖書館互相合作的重要性。Tank強調Malmoe市立圖書館並不會因為這回大規模清書而讓書架空懸不用,館方會繼續購書,重點會放在小說類。Tank提到非小說類的書籍不會是館方的購書重點,因為這類書籍經常是圖書館數位化計畫的重點書類,所以這類書籍所提供的資訊通常可以透過網路獲得。

  Tank的購書論點道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圖書館清倉不為其他,就是為了騰出空間給新的書。關鍵是:哪些書?在極富左派色彩的出版社Ordfront擔任編輯的Marianne Steinsaphir強調,許多圖書館都希望能增加造訪人次與借閱次數,在這場數據追逐戰中,不少圖書館重量不重質,以多購買小說,縮短借閱時間等方式,創造出可觀的圖書館業績。Dieselverkstaden圖書館是目前少數幾個瑞典圖書館中,造訪與借閱次數持續增加的圖書館。這座圖書館位於大斯德哥爾摩地區,在3年多前決定脫離地方政府的管理,採私人企業的方式經營,幾年下來的確提高該地區的借閱人次。該圖書館特別自豪的一點是,館內的收藏與外面的商店同步,不論是新書、新的DVD、新的電玩或音樂,只要一上市,也同樣會出現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因為館方強調在這裡,讀者等同於顧客、消費者。館方向筆者解釋,館內的收藏之所以可以走在資訊社會的前端,是因為與書店及出版社良好的合作關係與暢通的溝通管道。再加上,館內的工作人員都是經過細心挑選,在文化界已耕耘一段時間的人才,所以有敏銳的文化嗅覺參與館方選書購書。將讀者當成顧客這樣的經營哲學也反應在館內的空間管理,例如在Dieselverkstaden圖書館裡看不到像是請保持安靜、關閉手機、或禁止飲食的標語,館方表示這是希望創造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來訪的讀者(顧客)自己可以決定是否可以使用手機或者判斷談話音量。除了沒有販賣書籍以外,Dieselverkstaden圖書館倒是很類似一般的書店。

作家開講 潛藏複雜利益

Dieselverkstaden圖書館的閱覽區,簡單的設計與擺設,希望給讀者舒服輕鬆的氣氛。(照片提供:Dieselverkstaden圖書館)  對圖書館而言,買哪些書?買多少書?並非只是單純增加館藏的行為,這其中有複雜的商業利益,早已白熱化過度的出版業,其競爭之激烈不需多著墨。現在的作家都很清楚,作品出版了還不夠,還得懂得行銷,所以,如果自己的作品沒有在媒體上曝光,那麼該作品大概就壽終正寢。如此看來,Malmoe市立圖書館秋天推出的新活動:與作家面對面的座談會,似乎就不只是單純地把作者請進圖書館來了。哪些作家可以來到市立圖書館與民眾會談?出版商與館方是否有任何商業交易?例如以捐款給圖書館的方式,換取自家作者登台表演的機會?甚至決定館方購書的名單?如此一來,圖書館成了出版業界行銷的一環。當出版界的商業行銷手法,間接或直接影響到圖書館的經營政策時,圖書館存在的目的以及為誰而存在的問題,就成了社會資源分配與公平正義的指標。

  在歐美國家,圖書館的發展與社會運動息息相關,其出發點都是以人人平等的信念,每個人都有免費獲取知識的自由。在瑞典,圖書館的發展起於20世紀初,著名的圖書館推動者Valfrid Palmgren特地於1907年赴美學習當地圖書館的經營方式,Palmgren意識到圖書館必須是一個開放給所有人的場所,不受任何政治或宗教的干預,而所有的書籍應該陳列在書架上供民眾自由翻閱,同時,每個圖書館都應該有經過完整訓練,備有足夠知識的服務人員替民眾解答或協助閱讀方向。Palmgren對圖書館的願景,成了日後瑞典圖書館發展的重要方針,也就是所謂的folkbibliotek—人民圖書館。Palmgren意識到兒童與青少年在成長階段特別需要刺激與引導,因此特別費心地於1911年在斯德哥爾摩成立北歐第一座專門為兒童與青少年設計的圖書館。瑞典人民圖書館在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的興建改建,逐漸在20世紀生根茁壯,幾個主要的圖書館有了附館,拉進地方民眾與圖書館的距離,圖書館之間的聯絡網路逐漸成熟,讓書籍的流通更加方便迅速,提高了知識的可近可親性,讓人民圖書館代表並活化了最基本的民主價值。

偏離理想的圖書館

  隨著瑞典經濟的發達,以及全球經濟日益緊密的結合,圖書館的經營似乎正一步步偏離Palmgren人民圖書館的理想。面對企業化經營正逐漸進入到瑞典圖書館的管理方式,瑞典前文化部長Bengt Goeransson在電台表示憂心,他強調圖書館並不同於其他的文化服務業,圖書館的存在並不是為了那些沒有錢買書、買DVD的人,圖書館是一個民眾聚會、知識交流的社交場所,它反映出的是一個國家人民的團結與知識文化氣候。Goeransson認為目前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關於圖書館生存的討論,往往侷限於地方政府的預算編列,讓圖書館矮化成一個政府門下的行政單位,卻忽略了圖書館凝聚人民向心力的社會功能,窄化圖書館的功能與發展。

  根據文化部2008年的調查顯示,儘管現在圖書出版販賣的程度比起過去要多出許多,閱讀的族群並沒有因此擴大。經常使用圖書館的,往往是那些家裡已有很多書的人。也就是說,當今圖書館的政策與發展,讓原本已有閱讀習慣的人,能更容易獲取新知,卻忽略如何讓閱讀更平易近人。另一個讓人憂心的現象,則是兒童在家裡接觸到書籍的比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負責學校事務的學校局Skolverket表示,這些年來瑞典孩童使用圖書館的次數減少,其下滑速度比起其他國家要快許多;而學校當局也指出瑞典孩童的閱讀能力與閱讀習慣都有減少的趨勢。這些調查顯示當初Palmgren人民圖書館的願景已受到嚴重的威脅,現今瑞典圖書館的發展不僅沒有拉近一般老百姓與知識的距離,反而更加深社會階級的差距。

重新定義圖書館的角色

  有鑑於此,瑞典圖書館協會(svens kbiblioteksfoerening)開始積極遊說活動,批評現行的圖書館法不合時宜,要求政府盡速擬定一套新的圖書館政策。該協會提出8大主要訴求,其中最重要的包括重新定義圖書館的社會角色及功能、定期審查圖書館的服務績效、投注更多的資源提升兒童與青少年閱讀的習慣、盡速拓展基礎建設讓更多的人可以使用數位化的圖書館服務以及讓圖書館的服務更親近於人等。瑞典圖書館協會表示,在1990到2005年之間,約有400個圖書館附館停止運作。換言之,一年平均有28個附館關門。目前全瑞典約有1,300個圖書館,其中近300個是主要的大圖書館,其他則是附館。這道出圖書館資源匱乏及面臨運作方式挑戰的問題,如果要避免圖書館過度商業化,政府必須積極介入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源,讓人民圖書館名副其實。

  確然,圖書館不是營利事業,圖書館的價值不是從參訪人數或借閱數目來衡量,而應是取決於讀者對使用圖書館服務的感受。如果基於經濟壓力,圖書館必須讓餐飲業者進入館區或辦活動,也無可厚非,只是別忘了圖書館最重要的資產依然是人與書。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