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找回快樂的心》《認識臺灣》《臺灣美術閱覽》等介紹

文:陳鴻霞(省立臺中圖書館館員)

書 名:找回快樂的心
著 者:鄭石岩、陶曉清、鄧志浩等
出版者:張老師文化公司
出版年:民國85年9月

  你快樂嗎?絕大多數的人─即或是終日流連五光十色繁華都會生活之徒,每當夜闌人靜、孤獨自處時,面對這個問題,往往心思百般纏結,或許失眠亦將如影隨形而至。是文明的進展、社會的變遷,使俄們不自覺的處於一個快速、競爭循環的陷阱中。而追求富裕經濟生活的表相,卻使「快樂」與人漸行漸遠。君不見,在臺灣,大眾媒體每日所傳遞的訊息是─這塊土地上的人不快樂的比重似乎愈來愈大,也都有股無法言喻的怨氣。

  然則「快樂」是什麼呢?你我終其一生所追求的不也都在使自己快樂嗎?在此,推薦<找回快樂的心>,為我,也助您廣開視野,共探「快樂」法門。

  本書<找回快樂的心>是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與救國團為推廣清貧簡樸的新生活運動,於民國八十四年底進行十六場「把心找回來系列講座」,會後將十六位名人的人生智慧與經驗彙集成書,供讀者細細品讀。其有鄭石岩先生:單純與簡樸,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智慧與態度(找回簡樸的心);龔鵬程先生:學習如何在生活中割捨,尋找到人生中的根本,才是最重要的價值歸依所在(找回自省的心);劉克襄先生:身邊的任何景觀都是你觀察的對象。自然觀察能讓我們懂得以尊重生命的態度與大自然和平共處(找回自然的心);詹宏志先生:開發美好的讀書經驗、訓練先苦後甘的心智能力、讀書可以防老(找回智慧的心);……等十六位主講人分別從宗教、學術、藝文、自然等各個領域與讀者分享對快樂、幸福的身心體認和實踐,引領我們尋回「快樂」寶山。

  本書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重心,啟示我們「快樂」不是東西,而是一種態度,企盼你我打開每一扇心窗,水清月現,生命自是歡喜自在,也願這分對生命態度的共識能讓我們的媒體日日散播清流。


書 名:認識臺灣
著 者:陳清敏、黃昭仁、施志輝
出版者:黎明文化公司
出版年:民國85年11年

  曾經,在受教育求學的階段,每每讀歷史,總是希望時光流轉,重回漢唐盛世;而一唸地理則常好神遊故國江南美景─彷如太空人似的懷著心中永不澆息的夢踏著虛幻的腳步,走過小學、渡過中學,直到將自己送出大學校門。而眼前腳下這塊孕育我生命大地─臺灣,我卻總是感覺遙遠、模糊無知的。但是隨著工作上的人事歷練與接觸,我逐漸熟悉、意識到自己與這塊土地上的人、社會、歷史、文化等深刻關係及海峽兩岸開放政策更使我築夢踏實,生命有重生的喜悅,懷著一股溫情和敬意,讓我盡一分斯土斯民之責,介紹您<認識臺灣>這本書。

  本書係以通史形式作有系統、有組織的完整撰述,全書除第一章緒論及第九章結論外,正文共計七章,依時間的發展論述從史前時期的臺灣到現代化的臺灣。主要內容分別為:第二章─史前時期的臺灣,敘述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與金屬器時代文化、九大族群與平埔族、中國古書中所見的臺灣等;第三章─荷蘭與西班牙時期的臺灣;第四章─明鄭時期的臺灣;第五章─清代的臺灣;第六章─日治時期的臺灣;第七章─光復後的臺灣,敘述二二八事件、光復後的重建、復興基地的建設等;第八章─現代化的臺灣,敘述五十年來,臺灣在政治、國防、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進步與成就。通篇除史實文字敘述外,亦佐以相關珍貴圖片,以激發讀者思古之幽情,增加閱讀的樂趣。

  讀史,可以鑑往知來。本書客觀持平的立論除讓人深刻認識昔日臺灣外,更使人體會時間巨輪的前瞻特性。且拋開歷史沉重的包袱、走出令人心痛的陰影,「不管你是為叨來,不管你是對叨去,咱攏是同坐一隻船。」,務實地珍視今日多元融和社會的臺灣這分共同奮鬥的成果,是你我對這塊土地的最佳回報。


書 名:臺灣美術閱覽
著 者:李欽賢
出版者:玉山出版社
出版年:民國86年1月

  中國美術自古有「氣韻」、「胸中丘壑」之類的審美認知,相形之下,在海疆一隅的臺灣,其美術精神內涵又在哪裡?<臺灣美術閱覽>一書是著者以文化史的觀點,按臺灣史實發生先後,試圖將創著者本身極少意識到的環境理念,融入闡釋,以思考「什麼樣的時代,產生什麼樣的美術?」它是一本臺灣美術的入門書,書中時代背景的探究多於作品的現身說法,對任何一家不作褒眨。

  底下,我們依著者篇章的引導,循歷史的軌跡,作一趟「臺灣美術」概覽─

  第一章─古老居民的生活美術,敘述新石器時代先民的遺物、原住民的裝飾之美、早期移民的工藝生活。

  第二章─清季富紳的附庸風雅,敘述十九世紀中期後臺灣傳統文士與推動文風的鄉紳全力擁抱中國,卻忽略了本地現實環境原屬中原文化幅軸圈的末稍,其在繪畫上竟是與中土主流不附合的「閩習」觀點的臺灣味,即是「一股勇邁直前的拓荒性格」。

  第三章─時代巨變的美術視野,敘述日治時期下的臺民子弟受新式教育的啟發,愛上美術、學習繪畫,進而赴日研習及介紹播下臺灣新美術種子的日籍美術老師、新美術寫生觀的移入。

  第四章─文化啟蒙與美術運動,敘述日本文化殖民政策打開臺灣青年的國際觀,有了臺灣意識及追求民族平等的共同願望,美術運動隨著當時新的文化啟蒙運動而展開,也由於美術的社會性不若文學突顯,一批批前輩美術家得以活躍的參與「帝展」、「臺展」、「臺陽展」、「府展」,為臺灣的近代美術開創一個新的局面。

  第五章─戰後畫壇的權力易位,敘述日本戰敗,殖民勢力退出,美術與政治糾纏不清、東洋畫的爭執及戰前、戰後境遇相違的藝術家,從風雲際會到成蟄伏的一代。

  第六章─歐風美雨的衝擊,敘述親美政策下的新青年、「中國現代畫」向世界進軍、畫會時代的來臨。

  第七章─鄉土運動的反撲,敘述戰後新生代同步的覺醒、美術雜誌的風向、七○年代鄉土寫實繪畫大流行。

  終章─無禁忌的前衛派,敘述八○年代權威崩解後的社會文化現象及八○年代中後跨向九○年代迄今,前衛美術風起雲湧、出奇制勝,將關懷主題訴諸人文思考與環境的密切互動。

  一部臺灣美術史,因改朝換代的頻仍,致有多元並存的特色,但是「如何建立臺灣風土原味的臺灣美術」,則是著者書後留給讀者,大家一齊來關切、思考的話題。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