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臺灣股票博物館成立 見證經濟軌跡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潘云薇

  在有價證券全面無實體化後,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於民國101年12月24日正式成立全臺首座具公益教育性質的股票博物館,不但見證了臺灣股票發展史,也是我國經濟成長的縮影。


  你知道股票是怎麼誕生的嗎?世界第一張股票長相如何?臺灣首批上市的股票有哪些?股票又為何要無紙化?這些問題都能透過臺灣股票博物館所收藏的珍貴文物、多媒體互動裝置以及導覽員的精采解說,以活潑、趣味的方式,獲得解答。


臺股無紙化 博物館保存實體股票

博物館透過不同經濟發展時期的產品陳列,讓民眾清楚了解臺灣經濟發展興起的轉變過程。   為降低發行成本、提升市場作業效率,同時符合世界潮流及環保概念,臺灣從民國78年起嚴格規定有價證券朝向無實體化發展,至民國98年已進入成熟階段,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便責成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於3年之內,全面落實有價證券無實體化。民國100年7月29日,集保結算所提前17個月完成使命,達到「無實體百分百」目標。


  為彰顯臺灣證券市場邁入全面無實體的里程碑,同時考量無紙化時代來臨後,珍貴的股票歷史會消失,集保結算所將原有保管股票的庫房,規劃建置成臺灣第一座股票博物館,希望藉由詳實記錄臺灣證券市場發展的歷程,引領大家進入時光隧道,一揭臺灣股票歷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同時也將許多彌足珍貴的股票史料及相關文獻有效保存,為歷史留下見證,並且透過股票博物館豐富的展示內容,為推廣金融知識教育普及貢獻心力。

 

館場融入互動裝置 增加體驗樂趣

 

  有別於純靜態的博物館展示,集保結算所存託部副組長李美美表示,集保結算所共花約1年的時間,找來專門研究博物館的教授顧問、設計公司、收藏家等多方人馬,不斷研討博物館的呈現方式,以更為多元、豐富的館舍內容,打造出具學習體驗樂趣及教育意義的股票博物館。

  館內共分為5個主展廳,「序」為股票面面觀;「啟」是認識世界、中國及臺灣的首張股票;「承」說明臺灣影響最深遠的一次股票發行及臺灣經濟成長與股票發展脈絡;「轉」則進入股票演進的互動劇場;最後再以「合」將股票集中保管及無紙化趨勢與前景作整合性的介紹。整個展廳除了珍貴收藏品與文獻資料外,館方還透過多面向的展示、有趣的互動遊戲,讓參觀者輕鬆認識股票,並了解股票發展的演進。

 進入時光隧道 探索股票歷史

博物館透過有趣的互動式遊戲,增加民眾學習樂趣。   全世界最早的一張股票,始於16~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由於荷蘭海運繁榮,海外貿易創造高額利潤與巨大風險,遂產生分散風險的迫切需求。西元1606年,專事荷蘭與亞洲貿易的東印度公司,首次的發行股票已具備現在股份公司的主要特徵,其運作方式對後世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李美美指出,館內展出全世界第一張複刻版股票,是由荷蘭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提供授權給博物館。


  在對股票發行起源有初步認識後,參觀民眾可至金庫門口做面部掃描,準備進入金庫探索臺灣股票的發展歷程。李美美表示,集保結算所保管有價證券之金庫,是依據國際標準所建置,結構設施使用6面鋼板外加防火矽酸鈣板方式施工,金庫庫門則與美國聯邦銀行採用同一品牌的設備。過去股票人員進出庫門相當嚴謹,必須兩人以上同行,透過磁卡連接電腦管理,驗明權限符合後才得以進出辦理股票存取作業。李美美指出,如此規定除了有進出安全的考量,也能達到相互箝制之目的。
 

  打開金庫大門,以不同面額的股票色彩,象徵財源股市、吉祥發大財的制錢天花板,立即映入眼簾,帶領民眾進入臺灣股票的歷史膠囊,一探究竟。時光倒轉回民國42年,政府為縮小貧富不均的嚴重落差,開始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為徵收土地提供自耕農承領,於是發行土地債卷,搭配台泥、台紙、工礦、農林4家公營企業股票以補償地主,同時也孕育了臺灣證券交易活絡之種子,是一次影響深遠的股票發行。但李美美也表示,民國50年之前的股票交易皆為私下行為,紛爭多、問題也多;為了有效管理,提供民眾公平、公開、公正的交易場所,在美方的建議與協助下,於民國51年正式成立臺灣證券交易所,透過黑白照片與影片,可了解人工作業的年代,不但效率不高,股票買賣交易作業也容易出錯,一天最多只達到2~5億的成交量,直到民國74年逐步使用電腦輔助交易,臺灣證券市場才開始茁壯起來。


股票與經濟發展 相輔相成

博物館以快速流動的股票意象,象徵股票交投熱絡的過往榮景。   股票與臺灣經濟發展的脈絡息息相關,從農業策動工業發展時期、利用外銷市場建立製造王國時代到在產業升級下崛起的高科技產業王國,皆可透過鳳梨罐頭、紡織品、大同電鍋、腳踏車、手機、晶圓片等,不同經濟發展時期的產品陳列,讓民眾清楚了解臺灣經濟發展興起的轉變過程。


  而此區的另一方,則展示臺灣各種具代表性的發行股票,李美美指向當中有一張交通部於民國89年3月16日送存集保結算所的中華電信股票,並用「空前絕後,絕無僅有」來形容這張面額高達28億股的股票。它是集保結算所成立至今,庫存保管實體股票單張面額及股數最大者,以歷史高價100.5元換算,這張股票市值高達新臺幣2,814億元,民國97年1月9日中華電信辦理現金減資換票,已將實體股票全面轉換為無實體發行,由於股票無紙化時代已經來臨,所以這張股票為此一重大變革的紀念,也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臺股飆萬點 全民瘋股票

  隨著臺灣經濟的起飛,證券商的創立條件也逐漸鬆綁,老百姓開始有錢買賣股票,在民國77~78年期間臺股甚至破萬點,買賣股票的民眾更是從10幾萬人擴增至500~700萬以上,最高成交量也從5~6億增長到3,200多億,投資股票可說是全民運動。曾有證券商以切身工作經驗與李美美分享,當時甚至誇張到有婦人,隨便指向螢幕說:「後面第三個,我要買10張。」連自己所要買的股票名稱都沒仔細確認,也能賺錢。李美美說,在那個交投熱絡的年代,可說是「臺灣錢淹腳目,臺灣股票淹肚臍。」博物館也於地面放映快速流動的股票影像,象徵蓬勃發展的投資榮景。


輪展區目前以政府機構早期發行的證券為題,展出郭恆慶教授所收藏的珍貴文物與史料。   接著轉入互動式體驗區,自民國42年起,在投資人自行保管股票長達近30年的時間裡,除了投資人交割作業不便外,券商從業人員盜賣客戶股票的風險也相對提高,市場甚至常傳出不法偽造股票,擾亂市場交割秩序情事。李美美表示,倘若股票遭竊或遺失,報案掛失最快要8個月的時間才會補發新股票,期間甚至不能做任何買賣。民眾可透互動式螢幕了解當時衍生的股票相關問題,並參與抓小偷行列,揪出可疑人物。


集保結算所功不可沒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集保結算所讓臺灣證券市場開始朝向集中保管制度演進,提供市場安全且有效率的服務。博物館特別公開結算所庫存管理及庫房作業制度,並介紹從初點送存股票、覆點送存股票、條碼黏貼及號碼建檔、送銷前手股票核點、發行公司或股務單位辨識真偽作業、點收已銷前手股票、已銷前手股票重編建檔到點收入庫,8道股票存送關卡,讓民眾進一步認識集保結算所嚴謹的保管制度。


  後來隨著無實體政策的推行,集保結算所也讓有價證券「從有到無」,完成全面無實體化目標,使臺灣成為全球市值前25大國家中,第13個有價證券全面無實體化的國家。李美美也指出,有價證券無實體發行後能有效節能減碳,相較於集保結算所保管之實體有價證券最高存量7,959萬張的股票,可減少相當於44座臺北101大樓高度的有價證券,若把股票每張串接後,相當於可繞臺灣14圈。導覽結束後,李美美也不忘提醒民眾透過數位螢幕,完成小學堂檢測,館方便會送上一張印有進金庫前掃描臉部影像的股票,作為紀念。


產學合作 培育人才

在通過小學堂測驗進升為股票達人後,博物館會頒贈個人專屬股票作為紀念。   為了深化產學合作關係,賦予博物館更多效益,集保結算所也特別與臺北眾多大專院校合作,讓財金相關科系學生有機會進入股票博物館實習,並負責擔任館內導覽工作。目前第一期的實習學員共有27位,為了提升他們專業知能,博物館還特別邀請故宮專業導覽員前來授課,並由集保結算所同仁教導金融證券常識,透過實際的職場在職教育訓練,不僅可增讓學生擁有更多實習機會,也能延伸課堂內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就讀銘傳財經研究所一年級的陳佳怡表示,在接受博物館的培訓後,不但對臺灣股市的發展過程更加熟悉,透過導覽的過程,也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為了持續擴大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集保結算所目前已經廣發700多封邀請函,邀請大專院校所有財經系學生前來博物館參觀學習,李美美表示,丁克華董事長期望以開放更多實習機會,提供給缺乏學習資源環境的學校,讓這些學生在出社會前能接受更嚴謹的金融教育訓練,同時也期望博物館培育的金融種子,可以因此散播、向下扎根。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