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李能棋的李喬,1934年6月15日出生於苗栗縣大湖鄉,考取師範後開始學習作詩填詞,畢業後曾在國校任教三年,1957年普考教育行政及格、1958年高考教育行政及格。
開始以筆名李喬創作短篇小說則是在1962年的事,1965年他發表了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飄然曠野》。而1968年,李喬以〈那棵鹿仔樹〉獲第三屆「台灣文學獎」。
接續幾年,李喬創作不斷,連續發表及出版短篇小說集《人的極限》、《山女—蕃仔林故事集》、15萬字的山地小說《山園戀》及長篇小說《痛苦的符號》。而1975年則首度出版自選集。
備受外界稱頌的〈寒夜〉,是李喬自1977年開始起稿,至1979年完成,全書共30餘萬字。
1980年2月由遠景出版。1981年《寒夜三部曲》獲第四屆「吳三連先生文藝獎」。
1982年,李喬正式從教職退休,專事寫作,並從事文化改造運動,共計任小學教師七年,高職國文教師二十一年。勤於創作的他,在1984年獲得第十四屆「吳濁流文學特別獎」。
1993年又.以《台灣文學造型》獲第十四屆「巫永福評論獎」。
獲「台灣客家文化獎」。1995獲台美基金會「1995年度社會科學人才成就獎」。
近二十年來,李喬獲獎及發表作品已不知凡幾,這位山城小村出身的作家,用心愛台灣,作品從詩詞、小說及文化論述乃至社會評論,在在都流露出他對台灣深摯的感情,而且這股力量,還未停止,並前仍有作品於Taiwan News總合周刊發表,論述範圍從文化觀察到政治短評,以文化關懷為經,本土之情為緯,篇篇道出這位台灣作家對土地的熱愛。
提起台灣的客家作家,世居苗栗的李喬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許多人知道李喬在陳水扁總統上任後獲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也在同年獲台灣文化學院頒贈「台灣文化榮譽博士學位」。台灣文化學院此舉,是為表揚這三十年來,李喬對台灣文化所盡獻的心力與貢獻。
台灣文化榮譽博士學位贈與的對象,是由「財團法人新新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推薦,再送至台灣文化學院審核。台灣文化榮譽學位是一項具有高度公信力的獎項,在李喬之前,有巫永福及陳千武等人獲獎。
李喬獲選為台灣文化榮譽博士學位,是由台灣文化學院審查委員會所推薦。在推薦書對李喬有如下的評價:「李喬先生多才多藝,對台灣多情又能多語,從事文學創作、文學評論及台灣文化之理論與評論批判三十餘年,著述六百萬言,屢獲國內外文學及文化重要獎賞,對台灣本土文學與台灣文化改造運動貢獻卓著。」
獲得台灣文化榮譽博士學位,李喬當時表示,雖不敢視之為成就,但卻是相當高興,甚至比獲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還要喜悅。「台灣文化學院,多年來一直從事著社會改造與推動台灣文化工作,這個獎是其活動的一環,所以能得到這個獎,是很開心的。」
回溯過往,李喬一路致力於台灣文學的創作,但他也認為,從文學到現實是很無力的,因此退休後的這二十年來,他一直有計畫的探索、吸收國外文化人類學理論,想要找出在文學背後文化上的問題。
李喬認為,文學是文化的花朵,也就是族群、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現。一個民族沒有足以呈現其精神史與未來夢想的文學,在人類歷史長河上,只有當配角的名份,很悲哀的。
他曾在真理大學台文系成立大會上表示,終戰以後,先是政治禁忌白色恐怖的抑壓,使台灣文學瑰弱欲斷,後來遇上文化亂流──指疏離台灣土地的一群惡用,或斷章取義一些潮流思想,陷台灣文學於風雨如晦之中。然而,台灣今天正處於歷史性奇妙時刻;群體追求自由解放,與每人創造理想同步而行的時代,加上台灣的歷史累積,台灣文學是可以出現偉大作品的時候到了。
因此李喬勉勵年輕朋友:「豈可辜負這樣一個偉大時代!」他說,台灣文學是一株不斷成長的巨樹,我們老葉願為春泥培植這樣文學巨樹;也願為磚塊,墊在多淖的台灣文學之路上,請後來者踩過前行,不要蹲下不可遲疑……
李喬認為,幾年文化改造運動下來,問題在文化,文化解開了,問題也就解決了。他表示,提倡台灣文化主體性、台灣文學主體性、台灣台獨性也就是如此。尤其現在政黨輪替之後,台灣人要當家作主就不能還保持著自卑心態,過去是被打壓,而現在已經不同了。如果台灣人不能徹底反省,不能建立起自信,那就不能再怪別人了。
有人這樣形容李喬:「閱讀李喬,不僅僅是閱讀台灣人反抗殖民與尋求主體的歷史,同時也是創造台灣文學與重建台灣文化的起點。」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