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之旅-令人迴盪的蘭嶼故事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蘭嶼達人賴憲章  海水能有多藍、星星能有多亮、生活能有多簡單…,若能親自到蘭嶼走一遭,用心感受就能一窺達悟族豐富的文化特色。在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的限制下,蘭嶼一直保有原味。從認識傳統地下屋、拼板舟、飛魚、角鴞、珠光鳳蝶開始,隨著蘭嶼達人的腳步、聽著蘭嶼的故事,當地的人文生態特色會一直在心中迴旋不已。

純樸自然的社會文化

  有人說,蘭嶼公路上四處閒晃的豬羊是島上活的紅綠燈;有人說,蘭嶼的羊撞不得,因為一撞不僅得賠上五千元大洋,還不能把牠帶走;而堅持飛魚只用釣的,不用非法捕撈,只能說在蘭嶼會發現不同的驚喜,還能認識他們尊重動物、保護生態的文化內涵。

達悟勇士齊聚,舉辦拼板舟下水儀式。(本刊資料室)  蘭嶼屬於菲律賓海板塊,隔著巴士海峽和菲律賓巴丹島相望,由海底火山噴發的熔岩冷卻、凝固而成,歷經強風巨浪長時間的沖刷,將硬度不同的岩塊侵蝕成海蝕洞、斷崖、緩坡或沖積扇。經過大自然力量的洗禮,依形狀命名的龍頭岩、雙獅岩、軍艦岩、情人洞與老人岩,便在蘭嶼的海邊各自展露出不同的風情。不過,光是遍覽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還不夠,最好還能跟著蘭嶼達人的腳步,深入其生活的內涵,了解迥異於台灣的文化。

  一般來說,原住民對於祭儀及重要行事都有詳細的時間記載,但達悟族則因有自己的歲時曆法,所以在時間觀念上只有很久以前、現在、很久以後的概念,詳細的時間他們則無法說明。蘭嶼達人賴憲章說:「如果與達悟族人約定時間見面,無論是他們遲到或未到都別生氣,因為平和、緩慢的生活步調正是達悟民族的特性。」

環島公路又名大哥路,是過去蘭嶼監獄的服刑人打造出的成果。蘭嶼四面環海,海與孩子的距離總是那麼地近。坐往蘭嶼的小飛機體會雲兒進來作伴的獨特感受。

  在蘭嶼除了能享有原始的大自然風光,還有深厚的文化與生態內涵等著我們去探索。年輕時候就在蘭嶼從事攝影工作的賴憲章提醒,「因為原住民有很多禁忌,所以,一切活動以不打擾他們的生活為前提。」有趣的是,達悟族對於人、神、鬼間的界線很模糊,他們不僅避談鬼神,還怕黑,所以沒有24小時營業的便利超商,就連警察局也都在晚上八點就早早關門了。

  很特別的地方,可不是?不過,如果想把這裡的景象透過相機帶走,可千萬要先徵求當地人民的同意,不然他們會誤以為你將靈魂攝走,而氣呼呼地對著你要討公道。蘭嶼特殊的人文、豐富的生態,如果心動的話,不妨先來趟紙上之旅,過過乾癮吧!

傳統地下屋

野銀部落有保留最完整的傳統地下屋。  沿著全島唯一的一條環島公路前進,可以看見豬、羊成群閒晃的有趣畫面,在感受置身童話故事的情境後,又看見那一間間隱藏在地下的傳統屋,更激起探訪蘭嶼的慾望。在賴憲章的帶領下,先探訪野銀部落的達悟族長輩,涼亭上幾乎都被他們吹著微風、閒話家常的背影所占滿。再走進一看,涼亭旁還有傳統的地下屋與工作屋,實在很難想像位在海邊的傳統地下屋,碰到下雨該怎麼辦?此時,對達悟族文化有深入研究的賴憲章就說,「其實他們的祖先很早就想到,所以設計良好的地下排水系統與梯田式的蓋法,儘管是下雨,地下屋也不會因積水而無法居住。」

  而完整的達悟族家屋需有主屋、工作屋與涼台。主屋建於地穴中,只有屋頂露出地穴之外,實際上主屋與工作屋都以柱架高,不直接與泥土地接觸,而涼台則以高於地表的杆欄式建築為主。特別的是,在主屋前還擺有靠背石,通常一戶會擺上兩塊,除了未成家者不能放之外,如果多於兩塊就是要提供給客人使用,而小孩子是不被允許坐靠背石的。

「涼台」是達悟族人乘涼閒聊的地方。  以農漁牧為主的達悟族人,平時除了忙於生計,大部分的時間都聚集在涼台上享受海風吹拂、愜意的生活步調。達悟族人雖也曾以到台灣生活為目標,不過大多數人還是決定回歸原鄉,為保留自己傳統的文化盡份心力。

飛魚祭典訴說蘭嶼文化

  除了傳統的地下屋,蘭嶼還有最重要的祭典為每年一度的飛魚祭。蘭嶼是一平和的民族,他們不釀酒、不用箭、不紋身,而對於捕捉飛魚,達悟族也堅持以傳統拼板舟海釣或漁撈。雖然一整天捕捉不到十條飛魚,雖然各家的飛魚架上都只掛了二、三十條飛魚,不過,在大海中乘風破浪的拼板舟,也正載運著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與蘭嶼文化的種子。

  每年春夏季,是達悟族的飛魚祭,也是他們最忙碌的季節,有長達七個多月的時間。走在蘭嶼的路上,隨處都可見漁撈飛魚、曬飛魚的景象。不過,當時序過了中秋後,達悟族人便不再吃飛魚了,因為他們都相信天氣轉涼後,魚兒要回故鄉過冬,不能再將牠們留著否則會帶來噩運。於是,「飛魚」成了與達悟族人互動最緊密的生物,也承載了蘭嶼文化的內涵。

  所以,到蘭嶼當然也就不能錯過大自然所賜予的飛魚大餐了。為因應時代的進步,飛魚的烹調方法也隨著改變,一開始因為當地的物資缺乏,所以不僅要曬成飛魚乾以利保存,連烹調時都必須用一半海水、一半淡水,以增加鹹度。漸漸地,有了冰箱、有了調味料後,飛魚的烹調方法更多樣了,可以清蒸、可以糖醋…。擁有料理飛魚多年經驗的老師傅則說:「飛魚的調理方法,可是隨著文明演進的腳步而有所改變的哩!」現今,如果要品嘗煎、煮、炒、炸的飛魚,只要記得於行前先預定,蘭嶼的餐廳師傅就能端出一道道兼具傳統故事與美味的飛魚大餐了。

拼板舟達人-夏曼.馬多博士

拼板舟達人夏曼‧馬多博士在海上釣飛魚的英姿。  然而,談到了飛魚,就不能不了解世界罕見的原始漁撈工具-拼板舟;而想對拼板舟有更深的認識,當然就一定得去拜訪夏曼.馬多博士。高大粗獷、黝黑皮膚的他拿起斧頭,正順著木頭的紋路敲打,問他如何只靠簡單的工具,打造出一艘艘美觀又實用的拼板舟?不善言辭的他說,「沒有什麼測量工具,只是憑著眼力、憑著經驗。」對於拼板舟的製作,他很難完整表達,因為只用木釘、不同材質的木頭拼成的舟,在他的眼中似乎都是經驗累積與個人眼力的集結。

  夏曼.馬多博士回想剛學作拼板舟時的心情,「看見部落裡的老人做拼板舟,他就學著做,愈做愈有興趣後,竟也自己開班授課了。」後來在與蘭嶼國小校長討論後,現在他的工作室也成了校方的戶外教室,變成傳承達悟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點。

拼板舟是達悟族人捕捉飛魚的傳統工具。  在蘭嶼沿岸隨處可見以紅、黑、白三色為基底的拼板舟,紅代表紅土、黑代表鍋巴、白代表貝殼,而人形紋、船眼、波浪紋則是最基本的圖案。不過,夏曼.馬多博士強調,「可別以為船造好就大功告成,其實在製作的準備期,達悟族人就會開始種芋頭、養豬、養羊,一直到船下水的前一晚更會徹夜飲酒,以歌詠造船的豐功偉績。」在遍覽沿途的山光景色後,再加以人文祭典故事的調味,蘭嶼之旅也是場身心靈的洗滌之行。

傳統手工藝達人-三姊妹

  除了保有原始的生態與文化,達悟族人也利用串珠串起迷你豬、地下屋、珠光鳳蝶、東清灣…等符合當地特色的圖案,串起與蘭嶼土地的關係。一間搭在海邊的鐵皮屋,在三姊妹的共同努力下,鐵皮屋現已成了傳遞達悟文化的串珠工作室,內部擺滿了許多與達悟族有關的東西,除了串珠,還有拼板舟、迷你豬、飛魚、還有男生、女生和小孩專用的木盤。

三姊妹手工藝工作室為傳承串珠文化而努力  雖然位在海邊的工作室曾因颱風被大浪捲倒,不過,卻沒有沖垮三姊妹要以串珠傳達蘭嶼文化的決心。她們分別負責串珠和圖騰的設計、文化研究導覽與製作、教導手工極細的串珠。在工作室內展示的每一個器物都牽繫著豐富的故事,而背後的故事將會在與三姊妹的談話中一一湧現。

  無論是拼板舟達人或是三姊妹的工作室,都是環島公路上豐富旅人的精神食糧。一般建議遊蘭嶼,最好能住上兩三天,因為融入當地生活越深,就越能體會達悟族獨特的民族文化。

角鴞的爸爸-姆里塔

  蘭嶼的白天,色彩都顯得那麼的純淨,是視覺的美好世界;而蘭嶼的夜晚,雖然只有黑與星空亮兩種顏色,不過角鴞與許多不知名生物合奏出的大自然交響樂,卻讓心靈的律動比白天更活躍。想要一探黑夜遊俠的面貌嗎?跟著角鴞爸爸一同夜遊,準沒錯!

角鴞,就是小型的貓頭鷹。(西仕旅廣有限公司張貞貴提供)  在蘭嶼有一位呼叫角鴞的達人名為姆里塔。「呼—呼—」當他學著瀕臨絕種鳥類角鴞的叫聲,再用手電筒往樹叢裡照,不一會,角鴞就佇立在不遠的樹枝上與他遙遙相望。為了讓觀光客能一睹牠的風采,他不停地與牠溝通,「看爸爸這邊,乖,抬起頭來,這樣爸爸等一下才要跟你說再見喔!」而角鴞似乎也能夠接受到他傳遞出來的訊息,乖乖地將頭望向遊客。經過一番理解後,原來,這順暢的溝通能力可是姆里塔經年累月與角鴞培養情感的成果哩!

  其實角鴞就是俗稱的貓頭鷹,屬於留鳥,不會隨著環境的變遷而改變其棲息地,所以只有在蘭嶼島上才能發現牠的蹤跡。不過,近幾年由於蘭嶼島上原始生態環境的急劇變化,使得角鴞的生存面臨極大的威脅,所以,到蘭嶼別忘了以最自然的方式接近牠,才能讓牠長久自由自在地翱翔於蘭嶼夜晚的天空。

帶著輕鬆的心,旅行去!

  一群學生與老師在湛藍的海水中嬉戲著、一名五歲不到的小男孩從堤岸走向海邊,嘴上說著「我要去游泳了。」還有在路上閒晃的豬、羊…,島上發生的一切隨興且自然,離開蘭嶼,生活機能雖然恢復了便利,不過那分閒適的舒坦似乎也遺留在那了。

(註:本文由101國際旅行社策劃協助)

達悟族婦女在螃蟹祭期間穿著的傳統服飾。賴憲章籌設的飛魚文物館即將開幕,右圖為他榮獲攝影獎的照片。路上閒晃的山羊與永懷領袖的蔣公銅像形成有趣的畫面。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