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穿越時空 躍入臺灣史

文:編輯部 照片提供:魏傳昇
  想要來一趟穿越古今的歷史之旅嗎?2月7日起至6月29日,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舉辦「島讀臺灣──時空旅行」特展,由8位臺灣近代歷史代表人物,帶你進入他們的生命故事,發掘屬於這塊土地與人民的珍貴記憶。

2月7日起至6月29日,「島讀臺灣──時空旅行」特展於公共圖書館正式啟航。   旅行的定義,泛指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旅程,均屬於旅行。只不過,這次由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等單位合作,共同策劃的「島讀臺灣──時空旅行」特展,要帶你去旅行的目的地,不是世界各地,而是不同時空點的臺灣。


展覽精心策劃 引民眾重回歷史現場

  「島讀臺灣──時空旅行」特展,藉由豐富的檔案展品與多媒體展示,穿越時空重返4個不同時間點的臺灣,足跡遍及歐美與亞洲,述說著西元 1860年臺灣開港後至1960年代,8位旅人居住與往來臺灣所經歷的精采故事,包括清代官員沈葆楨、鹿港謙和號許氏家族、長崎泰益號陳氏家族、臺北辻利茶舖三好家族、畫家陳澄波、鋼琴家高慈美、民族運動家林獻堂以及楊肇嘉等旅人。或許,有些人只是作為這塊島嶼的過客,駐足後即再度啟程;抑或就此停下腳步,放下行囊在此定居。這樣穿梭於海洋與島嶼間的人群,所留下的珍貴檔案文獻,皆記錄著臺灣歷史長河的每個片刻。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館長呂春嬌表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長年以來,致力於學術研究與史料徵集,為臺灣文化傳承做奠基的工作。此次展出讓原本散藏於各地的家書、老照片、日記、藝術創作手稿、證件等珍貴檔案紀錄,藉由各方人士的提供或捐贈,使得這屬於臺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得以被重新看 見與認識,當中包含島內外經貿網絡、知識人的革命抱負及海外遊子的思鄉情懷等內容。展示除了靜態展板文字及藏品外,也精心規劃多項現場互動活動,包括寓教於樂的數位遊戲、大型互動體感裝置、多媒體影片放映、紙本護照戳印收集等活動,以及線上版時空護照製作,只要填妥姓名、輪船名稱、目的地及事由,就能持有專屬於自己的清國福建泉州廈門海防同知所發予的護照。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謝國興表示,臺灣島的歷史極具豐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別在成立屆滿20週年,跨入新里程碑之際,透 過中央研究院檔案館精采的收藏內容作為入口、綱要,介紹給民眾來了解臺灣的歷史。整個展覽的策劃時間雖然只有半年,但從歷史檔案的蒐集、整理到研究,正所謂「臺上10分鐘,臺下10年工」,是歷經多年努力的成果。他說:「要讓大家對臺灣歷史有深層的體會與感覺,最好的方式就是展覽,且要透過生動有趣的方式 來展現,因為觀展者不僅限於學者或對歷史有興趣的人,還包含一般大眾。因此,此次展覽精心選出在臺灣歷史上具有代表性,不同的身分,且具豐富故事性的人物,來呈現臺灣歷史,並透過數位科技所帶來的互動樂趣與多元性,讓參觀的民眾親臨其境,重回歷史現場。」在喚起歷史記憶的當下,也讓社會大眾體認,歷史原 來離我們並不遠,與今時今刻的生活息息相關。


認識福爾摩沙 進入沈葆楨時代

特展設有1870年代沈葆楨入港的模擬場景。  臺灣的歷史至少可上溯至7,000年前,也因為臺灣海洋島嶼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來往人流的特性,而留下了多元的文化遺產。在隨8位旅人 啟程前,由一樓數位體驗中心,渡船口意象出發,走進「島讀臺灣──福爾摩沙」展示區,先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脈絡,喚起對海島福爾摩沙的記憶吧!


  400餘年前,大航海時代序幕的揭開,促使臺灣開始被世界認識。他們用不同的角度來觀看臺灣,並描繪下各式的地圖,可見其對臺灣島嶼的 多樣想像,體察時代的變遷。參觀者可在展場中大型的體感互動區,轉動雙手,化身為舵手,藉由肢體互動的方式瀏覽古今地圖的變遷。像是,西元1630年,葡 萄牙國王命人繪製亞洲各地堡壘、植物等景觀,可看到「The Island of Formosa」地圖上,外來者以誇張的比例凝視描繪位於港口的臺灣大員、雞籠及澳門堡壘,顯示繪圖者當時對臺灣的認識、記憶與想像。
 

   緊接著,進入1860~1880年代,且跟隨清朝欽差大臣沈葆楨的腳步,回到1870年代沈葆楨入港的模擬場景,與之合影後,準備與8 位旅人展開一趟臺灣歷史時空之旅。沈葆楨嫡系第六代子孫,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沈冬指出,身為沈葆楨的後裔,時常被問及沈葆楨當時來到臺灣的心 情?但是1874年6月距今已有140年的時間,要如何了解其感受呢?沈冬表示,祖先沈葆楨在一封家書中,曾寫到臺南街市店鋪狹窄擁擠,很多地方都未開始 建設等等。後來沈葆楨便在臺灣開山撫番、修築砲台……,也包括奏請營建延平郡王祠,使鄭成功成為當地重要的信仰,並寫了一副對聯「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 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如今揣想沈葆楨的旅人心情,沈冬說,沈葆楨作為一個官員,面對一個未經太多建 設的地方,就如同寫給鄭成功的對聯,沈葆楨的旅人之心,就是「開創之心」。另外,展場還展出1874年牡丹社事件,沈葆楨來臺後,所留下的照片、文書紀 錄,並搭配旅人介紹影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的「臺灣番俗圖」與「臺灣全圖」,以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的奏摺內容,皆可體 現當時沈葆楨眼中的臺灣風土民情與清廷對臺灣的重視。
 

臺灣局勢變動 旅人構築經商傳奇

8位時空旅人,帶民眾進入他們的生命故事,發掘屬於這塊土地與人民的珍貴記憶。   再來,前往三樓世界之窗,來到1890~1910年代。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臺灣依據馬關條約割讓日本,使得臺灣人面臨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的變革。在此時空背景下,原於鹿港經營謙和號和春盛號兩家商號的許志湖家族,於乙未割臺之際,選擇離開落地生根的鹿港,回到祖籍地 泉州重新生活,卻因不適應當地環境,在1897年國籍選擇截止前回到鹿港,重新以謙和號作為貿易商號。展件包括許家成員往來的家書及商號貨單等,若是仔細 閱讀信件內容,便可發現口語的福建話用語參雜其中,而商業往來文件也留存現今已少見的蘇州碼簿記方式。


  1901年金門陳國樑和其子陳世望於日本長崎創設泰益號,在東亞海域上演精采的商戰貿易活動。而長崎泰益號陳氏家族區所展出的泰益號文書,可說是目前為止單一商號保留下來,時間最為長久完整的商業文書。


  1899年4月,日人三好德三郎遠從日本京都宇治來臺,1904年在臺北榮町開設辻利茶舖,(即現在於臺北市衡陽路與重慶南路交接口的星巴克重慶門市),將研究許久的茶香,藉由茶舖飄揚至島內外各地。展件包括三好德三郎撰寫的回憶錄、店內歷史照片,以及臺北辻利茶舖原址今貌的對照相片 等,並在旅人介紹影片中,特別收錄三好德三郎後代──祇園辻利/茶寮都路里現任會長三好通弘的訪問片段,描述了兒時在臺灣生活的情景,終戰時期的回憶,可感受今昔連結的奧妙況味。


理念實踐反思 帶回國外思潮

  1920~19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瀰漫民主自由與民族自決思潮,1919年日本亦改以文官總督治臺,以同化與內地延長主 義為統治基本方針。1920年代後,前往日本、中國、歐美等地求學的臺灣學子,帶入更多國外思想回到島內,影響臺灣各層面。1927年,臺灣文化協會分裂 後,林獻堂與攀龍、猶龍二子環遊歐美,各地人文景致衝擊他的內心,進而反思臺灣社會的未來。展件則包含林獻堂前往東京請願以及霧峰一新會的照片等。而其中 1927至1954年所留下來的日記手稿,成為臺灣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獻之一。


小朋友透過數位遊戲區的互動測驗,進行闖關衝積分。  旅人陳澄波,則鍾情於繪畫,前往日本接受美術訓練,之後遊走於臺灣、日本、中國三地寫生或任教。1926年10月,以《嘉義街外》入選 「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第一位入選帝展的臺灣油畫家。陳澄波用色大膽、筆觸獨特,以大自然作為他的畫室,故鄉嘉義一直是他繪畫取材的主題之一,畫作曾多 次入選帝展、府展、臺展等。可惜,1947年2月,228事件發生後,因代表嘉義市228事件處理委員會,前往水上機場與國軍協商,於3月25日上午遭 難。展區懸掛出陳澄波3幅原尺寸的複製畫作,讓觀者可感受到畫家藉由色彩所揮灑的生命熱度。


  而幼年便赴日,畢業於東京帝國音樂學校的高慈美,於求學期間,便往來於日本與臺灣兩地,以悠揚的琴聲,讓聽眾感受她對音樂的熱愛,進而 發揮撫慰心靈的功能。戰後,她成為臺灣第一位鋼琴女教授,致力於音樂教育,直到1984年退休投入公益。本次展覽特別邀請高慈美的媳婦,現任教於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的郭月如老師,重新演繹百年前高慈美的手抄譜,並以鋼琴作為設計元素,於展場播放著這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悠揚樂音。
 

   最後,來到1940~196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臺灣在經濟或族群面皆遭受沉重的考驗。楊肇嘉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時,於上海擔任 臺灣重建協會上海分會理事長,負責戰後臺灣復員工作;1949年從上海回到臺灣,跟隨省主席吳國楨的腳步,擔任民政廳長,走進民間視察百態,展開了一段戰 後支援與巡視督導的旅程。
 

特展多元有趣 參觀者也能留下旅行足跡

   在參觀完「島讀臺灣──時空旅行」特展後,別忘了到數位互動留言機台前,以觸控螢幕操作虛擬鍵盤,拍攝下照片,並輸入一句話留下自己的 心情感言,也能透過數位留言牆的介面操作,觀看其他參觀者的留言。接著,重回一樓數位體驗中心的數位遊戲區,闖關衝積分,看看在觀展後,是否加深自己對臺 灣歷史的了解。


林獻堂所留下來的日記手稿,成為臺灣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獻之一。  在媽媽黃惠雯的陪伴下,國小一年級生張育豪在看展後表示,自己最愛互動留言區,可透過照片的拍攝,為自己留下旅人足跡,而在8位旅人中,欽差大臣沈葆楨的樣貌與所穿著的清朝服裝,令他印象最深刻。黃惠雯也指出,雖然特展所展出的史料,對一年級生來說還是有點艱深,但是透過數位互動的多元展示,可以讓孩子藉由遊戲加深對8位旅人的認識並打下基礎,進而往後在對臺灣史的了解上有所幫助。此外,她更透過林獻堂的日記手稿,鼓勵張育豪寫日記,黃惠雯說:「日記除了能加深孩子觀察生活和探索表達想法的能力,日記的撰寫與保存也是另一種生活的歷史紀錄。」而藉由特展,也讓她更貼近臺灣歷史人物,並 不斷提出疑問激盪腦力思考,像是在看完通商相關文件的展覽後,不禁令黃惠雯想知道,在臺灣進入世界國際貿易體系的時代,旅人如何打破語言隔閡與外國人交 談,亦或是旅人本身就具備多國語言的溝通能力;因此,她也希望未來除了展覽本身,也能配合展覽在展區旁設置相關主題書展,讓讀者可以針對展覽內容進行延伸閱讀,使圖書館發揮更大的學習功能。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