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以資訊素養為基礎的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世新大學圖書館實施方式

文:莊道明(世新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摘要】

  資訊素養是培育國民具備瞭解資訊的價值,對所需要的資訊能運用適當的資訊工具,作有效率地查詢、蒐集、組織、評估與利用,為終身學習奠立基礎。世新大學基於資訊素養的學理,規劃圖書館利用推廣活動與教育課程。其具體施行的方式,包括舉辦新生「圖書館之旅」活動,開授「資料蒐集與研究寫作」通識課程,及參與「資訊服務研習班」推廣教育等三部分。

關鍵詞:資訊素養、圖書館利用教育、大學圖書館

一、前言

  二十世紀末因電腦與通訊科技快速的進步,已使全球社會環境產生極大的改變,影響所及將逐步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工作環境、思考型態、價值理念、社會變遷、與政治發展。以往許多國家政府引以為豪的掃除文盲計畫、高就學率、高素質人力,在科技快速進步與瞬息萬變的資訊環境衝擊下,也開始面臨新的挑戰與人力素質再提升的要求。面對下一個世紀的來臨,如何提升國民的競爭力與具備終身學習能力,已是許多國家政府及教育單位思考的重點。在各國政府紛紛提出提升國家競爭力目標的同時,傳統教育的改革與教學方式重新調整,已是時勢所趨。尤其今日資訊網路快速發展下,如何提升國民資訊素養,已是許多國家政府教育改革的重點工作。換言之,面對下一世紀資訊社會的來臨,傳統識字的素養已無法滿足國民與社會的基本需求,今日許多領域功能性的素養,例如家庭素養、工作素養、電腦素養、資訊素養相繼被提倡,都顯示多元社會環境發展下,學校正規的義務教育已無法滿足人一生的需求,全人的終身教育已是大勢所趨。伴隨著Internet網際網路快速發展下,資訊素養更突顯出其重要性與新時代的意義。

二、資訊素養的意義與課程內容

  面對社會未來快速的發展,教育的目標乃在培育國民無論身處任何環境,均能運用本身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每位國民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乃能參與任何終身自我導向的學習(Lifelong Self-Directed Learning),此種全民皆備的能力即是一種「素養」。素養的英文字是Literacy,國內又譯為「識字」,是指十五歲以上的國民,具備基本讀、寫、算的能力,並足以應付日常生活需求者。西方自工業革命以後,新興工業國家政府體認國民欲生活在高度工業社會環境中,必需具備某些特定能力,其中以讀、寫、算的能力最為重要。經證明也顯示國民識字能力的提升,對於國家經濟、工業、社會與政治發展都產生重大的影響。(註1)因此,許多國家政府開始推動全民識字教育,以正規義務教育與社會教育雙管齊下,有系統掃除文盲,素養一詞便成了識字的意思。「素養」有兩層的意涵:第一類是傳統所謂識字的意思,即個人具備讀、寫、算的能力;另一類是功能性的素養(Functional Literacy),是指個人擁有某些特定的技能,並能依自己生活需要設定的目標,以順應家庭、工作、社區等社會生活問題的解決。(註2)因此,隨著社會環境時空的變化,國民所需具備的素養也應該隨之調整。尤其下一世紀,資訊技術將帶動全球環境變革之下,國民需不斷充實新的素養,才能享受新科技與新環境所帶來的好處及提升自我的競爭力。因此,如何賦予傳統識字素養新的意義與內涵,將是圖書資訊教育者,應該共同思考的主題。

  在電腦及資訊網路發展快速的今日,「資訊素養」已被許多教育學者視為邁向下一世紀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資訊素養的觀念在美國1970年代即有學者提出,並主張資訊素養是各類「知識素養」之基礎,不僅從事學術研究的專家需要,其他各種行業更是需要此項能力,來提升工作服務的品質與效能,也是邁向資訊化社會生活的要件之一。美國在1979年即召開「白宮圖書館與資訊服務會議」(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資訊素養即列為八項重要討論的議題。(註3)1989年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簡稱ALA)出版美國圖書館學會資訊素養委員會總結報告書(The Final Report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中,除對資訊素養提出具體明確的定義外,更說明資訊素養對人類的重要價值,並肯定資訊素養對個人、公司團體、及全民福祉具有莫大的助益。書中更主張應從學校教育開始,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俾使學生能瞭解與利用周遭各項豐富的資訊資源,從而建立終身學習的基礎。(註4)

  1989年美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全國委員會(U.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與美國學校圖書館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es)邀請全國教師、教育者、圖書館界參加〔廿一世紀資訊素養與教育:行動綱領〕(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Toward an Agenda for Action)全美會議。會中對資訊素養與教育方式提出許多具體的行動準則,包括中小學師資教育與教學方式的調整;學校行政管理方式的改變;學校經費重新分配;學校圖書館的媒體課程創新等方案。(註5)

  由於資訊素養會議相繼的召開,也引發全美許多大學圖書館及資訊相關系所與專業學會,逐漸重視並研討資訊素養的內涵與課程設計。1989年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第五屆年會即以「廿一世紀建設」(Building o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為會議主題,探討資訊素養與圖書館書目利用指導服務的關係、課程教學的內涵等。(註6)1990年4月「羅吉斯大學傳播資訊與圖書館研究學院第廿八屆畢業校友與教師會議」(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Eighth Annual Symposium of the Graduate Alumni and Faculty of the Rutgers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tudies)以[資訊素養:如何學習](Information Literacy: Learning How to Learn)為會議議題,研討的重點包括如何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學習;如何幫助不懂資訊的國民學習;加強圖書館及資料中心之功能;統整課堂學習技巧與方法;如何將學校課程與圖書館利用教育結合等。(註7)而1991年在美國首府白宮召開的「美國白宮圖書館與資訊服務會議」(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是眾多資訊素養研討會中,層次最高也是美國政府清楚表達全力支持的開端。此次會議共聚集全美圖書資訊界之精英,以[資訊2000年:廿一世紀圖書館與資訊服務](Information 2000: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the 21st Century)為會議主題,著手規劃全美圖書館與資訊服務未來發展方向,包括培育國民生活所需之各種素養、增進國家競爭力、與提升民主化等。(註8)

  何謂「資訊素養」?根據美國圖書館學會的定義,是指國民具備覺知何時需要資訊的能力,並且有效地查尋、評估、與使用所獲取的資訊。(註9)換言之,資訊素養是培育國民具備瞭解資訊的價值,對所需要的資訊能使用適當的資訊工具,有效率地查詢、蒐集、組織、評估與利用資訊。在資訊社會之中,資訊存在社會各角落,要培育國民具備資訊素養,須從有系統的資訊環境認識資訊的組織結構與價值。這些有組織有系統的資訊環境包括圖書館、博物館、資訊中心、檔案機構、各種服務站、民眾服務中心、社教與文化中心、電話查詢中心、電腦網路與線上資料庫等。國民透過利用與瞭解這些資訊系統,將可逐步培養對資訊價值的覺知與使用的習慣,從而使資訊成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註10)

  麥克庫勞(C.R. McClure)教授認為資訊素養是解決資訊問題不可缺少的技能。所謂的資訊素養應由四種素養共同結合而成,即為傳統識字素養(Traditional Literacy)、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及網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等。其關係可見圖一。(註11)

  將麥克庫勞教授資訊素養的定義,應用於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時,可將課程分成四個主要部分,即傳統讀寫算基本能力的培養,電腦應用能力的培育,網路資源利用,及多媒體資源的使用。針對大專院校以上學生資訊素養的培育,在已具備基本讀寫算能力之下,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重點,可集中於電腦素養、媒體素養及網路素養三方面。

  世新大學圖書館利用教育的活動,以資訊素養基本理念為基礎,從整體課程設計方式,培育學生終身學習為目標。由於世新大學以傳播為主軸貫穿相關系所課程,因此在課程設計時,考慮到許多與資訊素養有關課程間的關係。例如大一必修的「電子計算機概論」即培育學生的電腦素養;「大眾傳播與媒介概論」即在建立學生媒體素養的基礎;「網路通訊概論」即與網路素養有關。因此,當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導入到學生修習的課程時,須考慮到與相關課程之關連性,盡量避免與其他課程非必要的重複,且須因應不同系級學生修習的需求,適切調整課程內容比例。世新大學圖書館利用教育整體課程規劃以圖二表示。

(圖一〉資訊素養示意圖 〈圖二〉圖書館素養與資訊素養關係圖

  依據上述的基本概念圖,本校圖書館利用教學內容如表一。

表一、資訊素養與圖書館利用課程設計

素養項目 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 使用資訊工具(資源)
解決資訊問題之技能 ‧資訊素養基本理念介紹
‧資訊產生循環理論
‧目錄類工具書介紹
‧百科全書工具書介紹
‧名錄指南類工具書介紹
‧圖書館之旅
‧中西文參考工具書
‧圖書館參考服務
‧館際服務
電腦素養 ‧電腦及書目光碟資料庫概論
‧資訊檢索操作與理論
‧圖書館自動心作業與系統
‧圖書館光碟系統架構
‧圖書館公用目錄系統
‧圖書館光碟檢索區
‧中英文書目光碟資料庫
媒體素養 ‧微縮影資料利用
‧視聽資料利用
‧圖書館微縮影資料
‧圖書館視聽區
網路素養 ‧國家資訊基礎建設發展介紹
‧網際網路概論
‧網路資源蒐集與利用
‧網路應用(商業、傳播、個人、醫療、研究等)
‧資訊倫理
‧電腦網路軟硬體
‧Netscape, Gopher,E-mail,Yahoo,Newsgroups,....
‧HTML個人首頁製作軟體
‧網路禮節與倫理討論案例

三、世新大學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實行方式

  本校自民國八十年從專科改制為學院後重新設系,在六年間已由原先五個系擴增至十四個系及一個研究所。在圖書館利用教育實行方面,共分成三方面,以下分別列述:

 (一)圖書館方面-圖書館之旅活動

  本校自八十學年改制為學院之後,對大一入學新生舉辦新生圖書館之旅的活動。第一年於下學期舉辦,事後檢討發現因新生均已熟悉學校環境,造成學生參加圖書館之旅活動意願低落。因此,從八十一學年改為上學期舉辦。舉辦方式是借用共同科國、英文上課時間,以每班為一單位到圖書館實地參訪,由圖書館負責業務的專業館員講解。在實地參訪時,為使參訪活動達到學習效果,又將每班約40名學生分成兩梯次,交互參觀圖書館各種資訊資源。本校圖書館在連續舉辦兩年後,於八十二學年針對該年度參加新生圖書館之旅活動的大一新生,以問卷方式予以普查。共發出863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86份,回收率達79.5%。調查的項目包括新生基本資料、新生使用圖書館的經驗、對圖書館之旅的印象測驗、圖書館之旅活動滿意程度、對圖書館未來服務的期望等五部分。(註12)

  從本次調查統計發現,新生在入學階段對認識學校環境有強烈需求,因而圖書館之旅活動可引發新生參加的動機。從問卷的圖書館服務位置地點測試中,顯示新生對於借還書與閱覽報章雜誌兩地點的記憶力,比圖書館新資訊服務地點(如光碟資料檢索區,視聽區等)記憶力清楚。探究其原因與新生利用圖書館的習慣及認知有關係。因此建議圖書館新資訊服務的推廣教育,除利用圖書館之旅介紹外,應另設時段作專門的介紹。此外,在新生對圖書館服務期望的選項中,也顯示新生對光碟資料庫、電子書等新興媒體,具強烈學習與瞭解的動機。此結果也呼應交通大學圖書館對圖書館利用教育研究中,指出讀者最需要的圖書館利用教育內容,都屬新資訊媒體。(註13)本館因應此調查結果與需求,現已有一位參考館員,專門規劃與從事圖書館新資訊媒體教學與服務的工作,並隨時協助學校教師與學生熟悉如何善用圖書館新的資訊資源。在此次調查之中,也發現新生對館員介紹時,所列舉的資訊資源印象較為深刻,沒有特別介紹或書面紀錄上的資料則印象模糊。因此,建議圖書館在舉辦圖書館之旅時,應盡量避免一成不變的介紹內容,最好針對不同的讀者(如不同系所,不同年級),選取切合其所需的不同資源介紹,如此才能在有限的時間下,達到利用教育的最佳效果,作到「將最有用的資源,介紹給最有需要的讀者」的宗旨。

 (二)通識教育方面-資料蒐集與研究寫作課程

  本校自八十四學年開始,在校長大力支持之下,於共同科共選科目中,開設「資料蒐集與研究寫作」一學年四學分的圖書館利用課程。本校由於是以傳播課程為主軸,貫穿相關系所。因此,許多系所課程內容,均需透過蒐集資訊方式,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例如新聞系的新聞採訪課程需蒐集報章雜誌上,許多新聞事件或評論性資料;資管系的畢業製作課程,學生需蒐集資料撰寫畢業論文或製作電腦多媒體專題等。因此,有效蒐集資料便成為傳播學院學生必需學習的技能。

  世新大學開設此課程,除是一年的選修課程之外,在名稱方面並不採用「圖書館利用教育」等相關名稱為課名。其主要原因除擴大課程學習的幅度之外,希望將利用圖書館的目的(論文寫作)在課名表達出來。因此,在課程之中,除了教導學生如何利用圖書館館內外各項資訊資源外,課程的另一目的是引導學生,如何蒐集資訊、過濾資訊、整合資訊、與組織資訊,並依照學術論文的格式撰寫學術性論文。本課程透過一連串資料運用的過程,使學生能評估自我的資訊需求、獨立蒐集資料、整理資料、與撰寫報告等。培育學生具備資訊素養技能,為終身學習奠立基礎。課程設計安排如下表二:

表二、資料蒐集與研究寫作課程大綱

資訊素養內涵 授課大要
資訊需求分析 ‧論文題目選擇與訂定
‧論文大綱結構與分析
查尋資訊 ‧圖書館之旅
‧目錄、OPAC
‧光碟書目資料庫
‧網路資源查詢系統
蒐集資訊 ‧圖書館參考工具書介紹
‧微縮、視聽資料
‧多媒體光碟百科資料
‧圖書館參考服務
過濾資訊 ‧有效閱讀的方法
‧不同媒體的解讀法
‧資料簿記整理方法
組織資訊 ‧論文格式介紹
‧文章的段落組織
‧註解與書目格式介紹
‧摘要撰寫原則
評估資訊 ‧論文內容的修飾
‧不同媒體資訊的評估
‧時效性、準確性與完整性
傳播資訊 ‧論文投稿與參加研討會
‧網路討論群
‧電子郵件利用
‧網際網路資源運用

  目前此課程由本人講授,在課程內容方面強調資訊素養的重要性。上學期課程內容以認識圖書館各種資源為主,特重在參考工具書資源的講解與介紹。此外,也逐步介紹研究報告構成的要件,例如如何選擇研究題目、草擬研究大綱、書目格式介紹等。本課程強調「從實做中學習」,因此作業相當多。平均每學期每學生的平時作業約八份,期中報告一份,期末作業一份加上考試。總計一學期下來,每位學生大約有十份作業。下學期的課程內容,則以資訊網路資源為主。從資訊網路基本概念介紹、網路資源的檢索利用、到個人網頁的設計。課程作如此規劃,主要乃顧及部分學生下學期的課程可能與必修課程衝堂,而須隔年選修。目前課程修習的學生來自本校各學系,每次修習的學生數,約在六十至七十人之間。

 (三)推廣教育方面--資訊服務研習班

  本校推廣部自八十一學年接受臺北市勞委會職訓局委託開設「資訊服務研習班」。學員為高中學歷以上之社會人士,每學年開設一班次,每期四十名學員於夜間上課,共計四十八次課程,上課時間長達四個月。學員的學費由該局全額負擔,該課程至今已連續舉辦五年。課程內容因應社會發展與學員需要來設計,每年均作適當調整。課程內容歷經五年的實驗與調整之後,當前是以資訊素養為課程設計的核心。課程時數的50%是屬於電腦素養(包括電腦入門、電腦軟體使用),25%屬於圖書館素養與網路素養(如何利用圖書館及網路資源利用),課程的25%屬於媒體素養(多媒體應用)等。任課老師由本校電算中心、圖書館、及多媒體中心老師共同組成。由於本課程是完全免費,加上課程內容相當實用,學員學習反應相當好。八十一學年課程剛推出時,還須刊登報紙廣告招生,目前因已建立課程口碑,如今不用刊登廣告,班次均自動額滿。據本校推廣部負責人表示,目前學員已登記到明年(八十七年)的班次。

四、結論建議

  根據世新大學圖書館利用課程實行結果,有下列幾項結論與建議:

 (一)資訊素養的提升有賴資訊使用習慣的培養

  在資訊社會中,資訊已與能源、物質、土地並列為人類四大資源之一。但資訊與其他三種資源不同之處,在於資訊具有不可觸及、不耗損及可複製等特性。因此,對於資訊資源技能的培育,須透過長期資訊使用習慣的養成,也唯有從不斷利用資訊過程之中,才能導引學生瞭解資訊的內涵、理解不同資訊的特性與價值,並精練資訊查尋能力,從而奠立學生過濾與判斷資訊能力的基礎。

 (二)從實作中引導學生成為獨立學習者

  資訊素養教育是以終身學習為目標,而終身學習初步的條件即是國民需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因此,如何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轉化成主動的學習,是獨立學習中必經的過程。在本校圖書館利用課程之中,極重視作業的質與量。透過作業的實作練習,除建立學生經常上圖書館找資料的習慣外,也希望學生在不斷蒐尋資料重複練習過程中,增強對資料的判斷力及精練資料搜尋的途徑,使找尋資料的能力更具效率。學生在學習初步階段,因不熟資料組織方式與內容,過程中失敗經驗遠多過成功經驗,但學生透過作業有系統的練習,已漸漸熟悉資料的結構與蒐尋工具後,其成功經驗將大大增加。因此,學生一旦能按部就班將課堂指定作業逐一完成,即已具備資料找尋與使用的能力。透過一連串作業的實作練習,是本課程教學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然而授課教師批改作業的時間與數量也相對加重。

 (三)以圖書館為學習場所

  在學校的學習環境中,圖書館是一個有系統匯聚資訊資源的場所。根據人類學習理論,人類知識的學習與成長,乃從具象到抽象、由整體到碎形。因此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能力,不能從抽象的資訊結構開始,須以具體可見的資料開始。圖書館是資訊匯集具體的呈現,也是培養資訊素養最佳的環境起點。當學生熟悉圖書館各類型資料的運用,培育出資訊的敏銳度後,將有助於網路素養與媒體素養技能的精進。

 (四)整合與利用各種資訊媒體

  傳統圖書館對於紙本資料的管理與運用相當重視,但面對現今各種媒體資訊快速的發展,新新人類對資訊的理解已不再局限於文字,其他如動畫影像、圖片、聲音均是在其蒐集利用的範圍。本校系所課程以傳播為主軸,學生對於影像資訊之需求較為強烈。因此,在課程教授過程中,適當穿插錄影帶教學,影片欣賞與討論,電腦多媒體展示,充分介紹各類資訊實屬必要。學生作業也要求需利用與操作各種媒體工具,例如微縮閱讀機,錄放影機,電腦等。

 (五)倡導資訊倫理的概念

  面對資訊社會的來臨,如何建構一個安全有秩序的社會,是教育應擔負的社會責任。當圖書館館員或教導資訊利用課程的教師,教育學生如何利用資訊工具時,也應同時教導學生如何善用手中工具造福自己與社會。因此,在本校圖書館利用課程之中,至少會安排一次課程專門討論與講解資訊倫理的內涵,並提示學生網路禮節與尊重的重要性。經觀察發現,透過課堂研討與實例講解,學生在網路上的行為,不但會注意應有的禮節,同時當學生在網路上遇到不遵守網路禮節或倫理的事物時,也會以網路倫理來向對方勸說一番。因此,提倡資訊倫理教育實有其必要性。

  隨著資訊與通訊科技的進步,圖書館利用教育應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課程內涵與基礎理論。本校在此課程設計與實行上,除傳統圖書館書目利用教育外,亦以資訊素養作為整體課程設計的核心。此課程設計與實驗,試圖在圖書館邁向二十一世紀時,為圖書館利用教育找出一片新的天地。

【附註】

  • 註1:黃富順等,「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摘要」在成人基本教育研究專集(台北:教育部社教司,民82年),頁1。
  • 註2:同註1,頁6。
  • 註3:Ling Wey Jeng,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Managing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ASIS Proceedings of the 5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October 30-November 2, 1989 (Washington, D.C.: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89): 188.
  • 註4: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Chicago:ALA, January 1989).
  • 註5:U.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Toward the 21st Century(Washington, D.C.:NCLIS, 1990)
  • 註6:Janice Fennell ed. Building o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Proceedings of the 5th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Cincinnati, April 5-8, 1989 (Chicago:ACRL, 1989).
  • 註7:Varlejs, Jana ed. Information Literacy: Learning How to Learn(Jefferson, NC:McFarland & Company, 1990).
  • 註8:Information 2000: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Final Report of the 1991 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Washington, DC:U.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92 ).
  • 註9:同註4,頁1。
  • 註10:李德竹,由資訊素養研究圖書館資訊服務之意義與內涵,(臺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民83年),頁13。
  • 註11:C.R. McClure, "Network Literacy: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June 1994):117.
  • 註12:本研究調查謹供館內業務評估之用,並未對外發表。
  • 註13:丁崑健等,圖書館利用教育之規劃研究,(新竹市:交通大學,民84年),頁101。
讀者登入
回頂部